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人大常委江小涓最新演讲:疫情后,发现中国6大趋势,将成复苏强劲动力


江小涓最新演讲:
今后若干年,
我国必将出现数字时代的全球头部企业群


作者:江小涓 来源:2022财新夏季峰会 转自公众号:产业中国研习社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7月9日在 “2022财新夏季峰会:应对不确定性”上表示,数字经济不仅在疫情中得到快速发展,也会成为疫情后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以下是发言实录:


尊敬的线下线上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也很高兴能参加这样一场重要的活动,每年财新的活动是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那么我今天的题目是扣着我们这一次年会的主题叫应对不确定性。那么我的主题就是《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数字技术促进经济复苏与增长》,数字经济一定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时间的原因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5G+疫情促进数字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深入,5G在这3年中间包括AR(增强显示)、VR(虚拟现实)等等技术的发展,会使数字技术的应用具备更好的技术条件,而疫情带来的我们对数字应用的适应性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消失掉,疫情期间养成的很多线上生产、消费、社交等等习惯都还会继续的延续下去,所以数字经济会成为疫后复苏和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先看看第一点就是5G+疫情促进数字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疫情持续了数年,数字场景替代线下场景的广泛性是此前很难想象的啊,除了前些年已经非常普及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络视频、网络社交这些方式之外,在疫情这三年中间,数字学习、数字医疗、数字文化,还有我们外卖等等新的数字形态发展非常快,消费者已经接受或者习惯疫情之后,线上线下融合使生产和消费很可能成为常态。财新的会议即使将来完全恢复线下的话,仍然会有很多嘉宾会从线上远程参加会议。

疫情迫使人们从线下转到线上的同时,技术在快速的发展,因为大家希望线上线下能够有“同质等效”同等质量同等效果的出现,这样才有可能持续下去。由于技术的进展,疫情之后出现一些新的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的新的数字消费和生产,是完全可以期待这种机会能发生的。

举个例子,线上教学以前完全是一个远程听课,是一个没有进入到我们国民经济教育体系中间的一种教学,它就是一个类似于培训或者讲座,但是在疫情中间线上教学(这种形式)中小学大学都已经很适应了,现在老师已经在线上讲课,到现场去觉得很麻烦,已经非常适应了。


看一看(上图)左边这是我在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当了4年院长,3年的线上教学。疫情开始的时候,第一年动员大家,我们要好好的在线上教学,一定要做好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同质等效”,培训老师和培训同学,怎么彼此适应线上教学要“同质等效”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那么右边这张图是我们今年这一个学期给社科大的同学上课,我们彼此已经非常习惯在线上(授课学习),如何分组怎么讨论,就是和线下要做的基本上非常相似的一种做法,大家都已经适应了。

类似这样的教学形态将来扩展的话,优质的、好的老师讲课会有更多的听众进来,这在以前由于技术的程度和应用程序的方便程度都做不到,现在没有任何问题。将来我们可以想象(老师)给一个学校的同学上课,其他学校愿意听的同学(也可以进来听),可以想象这种方式的变化会带来很大的改变。

对于中小学来讲的话它的变化更突出,我们国家有几万所村小,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不能离开当地去寄宿制学校上学。比如一个小学学校学生很少,几十个学生分在6个年级,不可能给每一个年级的所有的课如数理化、音、体、美等都配专门的老师,所以老师既跨年级又兼学科,教学质量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在疫情中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课程,这样的话在很偏远地方的很小规模的学校都可以用教育平台。我们希望所有的学校都能够接入,(这些学校的学生)可以听中国最好导师的教学活动。

现在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听到特级教师教的课程,大概1000多万一年级的小学生同听一堂课,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在线上查到。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学学校,老师要来上课的话是非常吃力的,现在老师几乎就是一个线下的助教,然后可以在线上听到所有老师的非常好的课。

在疫情中间,大家熟练的熟悉了这种远程教学之后,在疫情之后是不会又回到纯粹线下的教学模式了。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对线上这种模式的适应,线上不仅仅是同质等效了,在很多领域它是提质增效的一种消费模式,一定会在疫情之后继续会快速的发展。

去年年末,美国喜剧科幻电影《不要抬头》上映,线下影院2021年12月8日上映,播放约20万小时。Netflix2021年12月24日上线,一周内全球流媒体的播放量超过1.52亿小时,创造了网飞的新记录。

现在随着远程观影技术的熟练,Netflix全球2亿消费者是付费会员的,观影非常的方便。所以现在电影都是前几周线下,然后就挪到大的平台上去,线上观看的人数和它带来的会员费的增加都已经超过了线下的模式。所以我们说即使疫情过后,相信很多人仍然会习惯于在家里观看最新的影视节目。

还有很多的例子就不再细讲了,520521周杰伦的有两场演唱会的现场重映,但是做了加工,8k技术加上以后非常的好看,我们有差不多1亿人来看这场演唱会。

还有比如远程手术。病人的脊椎受伤之后不能远程搬动,必须要平卧,但是基层没有好的医生,这手术又非常的复杂,于是积水潭医院运用到一项技术,(积水潭的)医生在远程事先通过看片子,然后把所有的手术方案输到远程控制器上,那么手术端要进行一个微创的手术只需要一个普通的医生在现场就可以了,然后病人可以享受到比好医生在现场做手术更好的待遇,因为原来医生在现场需要目视病人情况,这项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三维视角。所以很简单,有一个终端的控制,在手术端有一个跟踪追踪器,有一个手术臂,在远程就可以给病人做比较复杂的手术。这项技术以前就有,但是在疫情中间,无论是提高农村的医疗质量,还是(满足)医生和病人的流动不方便,(都在客观上)极大促进了远程医疗能力的提升。

所以5G加疫情带来了数字技术很真实的和线上同质等效,甚至效果更好的应用,这是三年中间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健身是许多年轻人的刚需,疫情之中迅速成长的智能健身平台将持续发展,这两年在美国上市最多的小公司就是体育健身、智能健身公司。通过智能健身软件,教练可以随时(对健身者进行)指导,且(健身者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分数(教练都)都可以很清楚看到,(这项技术让健身者)就需要脚下一点地方就够了。创新很多。

这是的第一点就是三年技术加疫情,使我们在线上的消费变成了很日常而且很真实。

第二我简单的说一下,数字经济将成为疫后复苏和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中国数字经济发力具备非常有利的条件,和全球一样,但是我们有特别有利的条件:

数字消费市场规模很大

数字基础设施较为发达

制造业数字化空间广阔

产业链比较齐全能够多环节增值

数字企业竞争力较强

实现双碳目标带来巨大数字化转型机遇

下面我们看时间来一个个简单地介绍。

中国数字消费时长规模全球第一。


我国网民全球最多,有11.8亿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人均网络使用时间排在全球前列,每天移动端的上网时长接近7小时,这些用户合计提供了每天接近80亿小时的移动端线上时间,如此巨大规模的数字消费市场无人可以比拟,使国内数字产业能同时获得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的双重优势,驱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持续开拓新的增长空间。任何一个经济体和我们都是不能比的。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发达。


我国5G基站建设规模全球遥遥领先,截至2022年4月底,累计开通5G基站161.5万个,占全球5G基站的60%以上,登录5G网络的用户已经达到4.5亿,占全球5G登网用户的70%以上,在数百个大中型城市开启大规模商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已经超过10亿个。强大的通信基础设施能够广泛的人—人、人—物、物—物连接,高质量的数字化传输能力支撑极为丰富的内容在网络空间进行传递。使我们的数字经济从消费平台向生产平台移动。

制造业全球规模第一 数字化空间广阔


无论进入消费互联网的下半场也罢,或者进入第二段也罢,总的来讲生产领域的产业数字化会带来很多很多的机遇,由于我们产业规模大,所以机会就会非常多。

数字研发制造服务消费链条较为齐全 能够多环节增值


在任何一个消费端点出现一种新的消费形态的话,我们倒着往回走可以走到消费平台然后可以延伸到制造业的所有链条,最后可以回到研发端,链条比较长,我们用不着有一个消费模式的创新背后是其它国家的产业(支撑)。我们的链条几乎是齐全的,无论从研发端发起的一种新的模式,它可以向前一直延展到落地,无论从消费端发起的一种新商业模式,它可以向后一直延到我们产业链的全链,这也是中国特别大的一个优势。

数字企业竞争力较强


我们数字企业的竞争力也是非常强的,大家可能比较知道的多的就是我们的一些大的消费平台,腾讯、阿里,TikTok,百度等等,其实我们的产业端的这个数字企业也是很厉害的。以数字制造为例,世界经济论坛和波士顿咨询共同评选出的全球90户“工业4.0时代的灯塔工厂”中,有31家企业来自中国,其中一半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一半是我们的本土企业。工业4.0时代,今后若干年,我国必将出现数字时代的全球头部企业群,然后带来很好的产业,互联网这也是我们很好的基础。

实现双碳目标带来巨大数字化转型机遇


除了消费产业,生产业之外,实现双碳目标也带来了巨大的数字化转型机遇。能源的分布(广泛)使它(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很高,首先安全绝不能降低,所以在安全不降低或者提升的基础上怎么把各种能源的来源,可再生不可再生、稳定性或不稳定(性)能源能够最好的匹配起来,既保证能源的供应,又能够让它稳定不出问题,然后用户端有非常多的因素,这个要组合。这几年国家(双碳)推得很快,线下其他的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所以很多企业在开发分布式能源,整个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栋楼宇,它都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双碳排放的制度化的转型,数字化的转型。而且它的要求是不要降低舒适度,不能说冬天不高于22度,夏天不低于26度就(是)节能了,它的舒适度不能降低,中间安全性要提高,然后从所有的端连起来,要做很多的数据的计算,最后能让你排碳减少1/4以上,这些在消费端是感受不到的。

我们看一个例子非常典型,雄安车站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它建好以后加了一个数字化转型的能力上去,它直接可以减排和节能25%以上,就通过数字技术的所有设备的联网和它智能体系不断的迭代和学习。由此可以想象我们国家的双碳的目标有多么的迫切,所以疫情之后这一块(双碳)带来的潜力是很大的。

谢谢各位。
现场问答:

问:如何看待数据安全的问题,如何来平衡,利用它的便利性,同时防止带来的不便利的一些因素。

江小涓:好的数据的安全,特别个人隐私相关数据的安全,这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可以说从有数字经济开始,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可能这点做好的话,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我们国家来讲的话,已经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里边有很明确的规定,需要有同意的原则,有非匿名、非去标识化的信息不可以交易,它有很多的规定,所以这是我们一个遵循的基础。

但是现在数字数据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它是在高速的收集运营迭代,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所以外部对企业数据的监管还是比较困难的,从海量从迭代的速度上讲,所以国外的监管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本身一定要作出承诺,(企业)要有一个非常合规的数据管理体系,现在在国际上它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做法,我们原来有is9000就是一个质量控制,90019002现在已经到了ISO的1万多17,000多种标准,越往后数据合规管理体系就是企业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了。所以有些企业加入了通过了个人数据保护的质量合规评估体系之后,政府就认为企业可以放心的去进行个人收集个人数据的收集,相信企业会做很好的处理和保护,所以企业自身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们还是要还是要靠技术的力量。现在数据保护不能交易,不能传递,不能出境,但是确实数据是需要用的,用起来才有价值。另外我们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都是需要数据来训练的,所以很多技术在同步发展,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隐私计算是吧?数据可用不可见,模型跑数据不动等等有很多的办法,可能这个是将来我们让数据既可用又能够保护隐私的非常重要的做法。

当然最后一条就是政府自己也要做出很好的承诺,公民把数据让政府来收集,我们相信它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所以我们确实要把它用在为公众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这样一个特别的角度。另外我们法律有些规定比较原则是需要细则,这也需要政府在实践中间进一步的能够更加明确的规定。

问:如何看待数字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江小涓:今天提的问题最后都落到了平衡这两个字上,这个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天然是全球化的,它和一个实体的物件的移动是不一样,我们在数字空间中间,我们讲远在天涯和近在咫尺是消费者是无感的,所以我们所有可以用数字形态在互联网空间提供的服务(而言),国界都是画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距离的问题问题。所以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管控的话,数字全球化一定是一个非常蓬勃发展的态势。现在不涉及到个人隐私,不涉及到国家安全,不涉及到商业秘密这一类的数据产品,本身就是非常全球化的。比如影视、歌曲,我们真的是做到了以前的梦想,生产者赢者通吃,消费者我只选最好。

所以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出于对个人隐私对国家安全的担心,各国在数据流动中间都有一些规定。所谓服务贸易中间,在2015年之前都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这样一个态势,但15年之后,各国关于服务贸易出的规则中间都是加严的趋势,(其中)最大的担心就是数字问题。

现在数字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数据要素的全球流动,是一个国际合作中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中国对这个问题始终持一个审慎开放的态度,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到多双边的各种数字流动规则的谈判之中。总的来讲,要在这样一个新的业态中间,寻求一种对消费者对生产者对全球合作都有利,又能够保护个人隐私、维护国家安全这样一种更有利的状态。大家都在一起努力往前走。


图文来源于公众号" Economics一克纳米",转载出于传播知识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