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对话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

专注深度医改的 中国医疗保险 2021-03-08

 来源:健康点healthpoint  王宇 


2月12日,《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下称《流感》)继续“刷屏”。


机构媒体与自媒体跟进;为作者岳父提供诊疗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专家詹庆元发声,就“人工肺”做科普,并呼吁公众对流感、重症流感早识别早治疗。


“不明病毒”是什么?流感何以致死?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和家庭,能够顺畅转诊的医疗服务系统是否可期?


2月12日,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贺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冬活动强度高于近几年平均水平的流感疫情已经回落。但困惑仍未消除。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


致死是流感的特点

记者:

流感何以致死?

冯子健:

致死是流感的特点之一。(参考阅读《流感是如何置人于死地的?》,原载于《南方周末》)一般来说,流感重症比例不高,公众对“流感致死”的感受并不强烈。但由于今年感染流感的患者人数众多,严重病例、死亡病例的绝对数值有所提高。


病死率是衡量流感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2009年流行的甲流,病死率是0.2‰,即10000人里可能有2个死亡病例,与其他疾病相比并不高。而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间,病死率可达2%,即上升100倍。


总体来说,流感以轻型病例患者为主,大多数患者过几天就会自愈。只有极少数患者会非常严重,这其中还有一些患者死亡。是自愈、发展成重症还是死亡?这取决于病毒特点,也与患者自身的体质差异有关。


有一部分人感染流感后,机体免疫反应非常强,我们称之为“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的目标是清除病毒,但也可能导致患者自身的机体损伤,比如《流感》一文提到的“白肺”。


记者:

有一种观点认为,患者发展成重症,可能是未能尽早做流感确诊导致,您是否同意?公众如何能挣脱“因疏忽发展成重症”的恐慌?


冯子健:

首先,流感发展成重症并非延误造成的。患者的个体反应不同,有些患者的病症是自限性的,3到7天,症状就能缓解;另一些患者可能就会持续加重,像《流感》中作者的岳父,即便使用了“人工肺”这一最高级的医疗手段,也无法挽回。


目前,在重症发生之前,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能够及时识别这种重症倾向并采取临床干预。不是中国目前的能力做不到,而是疾病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记者:

作者在文章中也始终在反思,没关好窗户,没立刻去大医院,是不是错了?


冯子健:

开窗受寒,抵抗力下降,可能会导致感染、发病。但具体到这个案例,由于病毒感染的原因和途径有很多,也不见得就是开窗导致这样的结局。此外,每个患者自身体质不同,发病后立刻到大医院就诊,结局也不好说。我们不能用一个病例作为对整个疾病的认知依据。


记者: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甄别可能致死的流感和普通感冒?


冯子健:

首先,实验室有丰富、专业的手段甄别流感和普通感冒。包括中国在内,国际上目前普遍使用的有PCR、快诊试剂等方法。其中,快诊试剂成本低,使用便利,可以在门诊使用。当然这个办法也有缺陷,即准确性不够高。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要求快,准确性就必然要打折扣。


其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临床上甄别普通感冒和流感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因为流感和普通感冒的治疗手段相同,区别可能就在于流感可以在48小时以内使用奥司他韦(即“达菲”),但是绝大多数流感患者,即使不使用“达菲”,症状也能逐渐减轻。“达菲”的目的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或许能阻止一部分患者发展成重症。


不过,重症患者在所有感染者中所占的比例如此之低,如果临床上对每一个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都做PCR这样的临床实验甄别,通常也要等几个小时才能出结果,对医疗机构和候诊的患者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成本也相对高昂。因此,现阶段对流感的甄别仍然以医生的常规诊断为主。


大流行不可避免 

记者:

今年是1918年导致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大流感100年。在您看来,在流感防控上,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冯子健:

流感并非新疾病,是病毒感染呼吸道为主的疾病。特点是每年都会形成季节性高峰,在北半球是冬天高。每年流感的流行强度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它就过去了;有时会像今年这样,感受非常强烈。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流感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也无法预测病毒变异。


需要警惕的是流感大流行。流感大流行的前提是病毒发生较大变异,人群对其没有免疫力,由此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重症和病死率也会提高。某种程度上,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1918年的大流行有2%的病死率,且发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但从目前的科学水平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全球流感研究和防控的投入都非常大。世界卫生组织为流感建立了少有的全球性监测网络,中国是监测网络的一部分。公众能够得知流感病毒类型和强度的前提,就是监测网络的建立。


此外,人类为了解决流感困扰研制出疫苗,目前仍是最好的保护手段。中国目前有数十家流感疫苗生产企业,产能可以覆盖1亿人。如果疫苗接种需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的产能还可以进一步扩张。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流感疫苗接种人数并不多。


这次流感暴发给疾控部门的教训也正在此。我们需要利用各种方法,从政策、免疫服务、医务人员教育等方面入手,促进公众接种流感疫苗,特别是高危的老人、孕妇、儿童。发达国家就是这么做的。


记者:

对于《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您有什么看法和评价?


冯子健:

首先,从疾控专家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从个人和家庭的视角观察、感受和记录了这次流感疫情的影响,很有价值。


其次,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办法促进公众接种疫苗。《流感》一文很清晰地展现了目前中国医疗体系承受的巨大压力;此外,在救治成功率不确定的情况下,究竟要不要上代价高昂的“人工肺”?这既是医生的纠结,也是家庭的纠结,还涉及医学伦理,决策非常困难。


此外,如何通过深化医改,减少重症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周折?医改的目标之一,是让患者不需要如此纠结,医疗服务体系就能帮助他解决转诊、沟通等问题。我们要改进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这是改革的目标。


这篇文章对整个过程的记载,包括中年人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负担和压力,能引起读者的同理心、同情心和共鸣。我认为写得非常好。



记者:

作为疾控专家,您对流感大流行的应对有何建议?


冯子健:

还是要对流感大流行做充足的应对准备。今冬流感已经给医疗机构造成这么大的压力,如果患者数量再翻倍,重症患者数量再翻倍,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能否承受?那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医生和护士也会病倒。全社会都要做充足的准备。


虽然我们不知道大流行什么时候发生,以什么面貌出现。但我们可以确定,大流行会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


今年是西班牙大流行的百年纪念,也是一个契机。中国这么大,有这么多的人口,又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整个社会服务体系,都要尽力快速适应挑战,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热点推荐

• 流感肆虐应对棘手 根本问题出在哪儿?

• 注意了!流感肆虐怎么办?儿科专家为您支招

• 流感病毒来袭,未中招的怎样防范?


中国医疗保险官方微信  ID:zgylbxzz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