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数据汇总告诉你,新医改带来了哪些变化?

专注深度医改→ 中国医疗保险 2021-06-24

医保领域领先的新媒体平台

投稿电话:010-84221520

投稿邮箱:tougao@zgylbx.com

文章转载:010-84222990

关注

 来源:健康界


十年间,公立医院数量减少,床位数却在增加;年住院率翻两倍……专家解读数据背后那些端倪>>>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8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公布了我国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病人医药费用等相关数据。


2018年恰逢新医改十周年,健康界对十年来“公报”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关键指标不难发现,公立医院减少、民营医院增加、公立医院床位减少、住院率增加等趋势已经显现。


一、卫生资源

1)医疗机构数量:“有升、有降、总体升”

在医疗机构数量这一维度内,健康界对十年间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公立医院数量、民营医院数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量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医疗机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民营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增加,公立医院在十年间持续减少,但近年来公立医院减少幅度有所缓解。


对于上述变化,医改专家魏子柠分析认为,新医改启动之后,我国明确提出“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此后,公立医院从“规模持续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加之各种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接连出台,“公立医院减少、民营医院增加”的趋势从2009年之后便开始呈现,这种状态持续至今。


减少的公立医院去哪了?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指出,“公报”中的公立医院主要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办的医院(含政府办医院),而政府办医院并没有明显减少,“消失”的主要是国企医院,或者被收归地方政府,亦或被改制,部分经营不善的被关闭。


对于目前的社会办医格局,一位民营医疗从业者告诉健康界,尽管民营医疗机构出现数量上的快速增长,但大部分集中在医美整形、口腔、眼科、妇产等医疗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专科领域。如果民营医院希望延伸到心血管、神经科等专科领域,还需要以招揽学科带头人等“大专家”为突破口。


徐毓才在此基础上补充道,目前,国家鼓励发展养老、护理等产业,但民营医疗机构在这些领域的布局还相对较少。“国家先后批准的10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也将成为社会资本办医的选择。”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变化,尤其关注基层医疗的徐毓才感受颇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尽管在上升,但增加的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诊所,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在减少。


2)床位数:公立医院数量一直在减少,为何床位在增加?

与医疗机构数量直接相关的另一指标是床位数。十年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公立医院床位数、民营医院床位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都在逐年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公立医院数量在逐年减少,但公立医院床位数却在逐年增加。对此,魏子柠解释道,公立医院床位数几乎是民营医院床位数的三倍,相比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公立医院也显示为其三倍之多,这说明公立医院在医疗供给体系中仍占据“霸主”地位。对于上述奇怪现象,魏子柠表示,公立医院一直都有扩张的欲望,“床位数意味着经济收入。”


“我国公立医院体系存在着诱导需求的现象。”徐毓才补充道,当前,大医院人满为患,但公立医院仍旧希望扩张床位,为了将床位“住满”,医院便会尽力接收患者。徐毓才与魏子柠均感受到,目前,公立医院扩张床位的途径与过去有所不同,很多通过建立医院集团、开办分院等增加床位数量。


3)卫生总费用:一直在增加

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由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三部分构成。新医改十年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逐年增加。


二、医疗服务

1)诊疗人数:民营医院还需“奋起直追”

尽管民营医院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越公立医院,但其诊疗人数不足公立医院的六分之一。在我国,老百姓在选择就医机构时还是首选公立医院,尽管民营医院在医疗设备、就医环境等方面的条件不亚于甚至优于公立医院,但由于难以吸引高水平医疗人才,加之医保政策等各方面的原因,民营医院还需在服务量上奋起直追。


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17-2018年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数减少了0.2亿。对此,魏子柠表示,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我国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些地区行政村有所减少,农民到城市打工,人口流动性增强等均与此相关。


2018“年报”出炉之后,有媒体报道,“2018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服务量比上年增长2.1%,高于全国总诊疗量增长水平(1.6%),占全国门诊总量的23.1%,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对此,徐毓才认为,判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能力是否提升可以从三个维度综合评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在全国总诊疗量中的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患者结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是否能够覆盖国家对其的“期望”。“双向转诊制度和报销政策出台之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患者到上级医院就诊符合报销条件的‘幌子’,很多人到基层并没有真正看病,其实就是为了开一张转诊单。”


2)床位使用率

床位使用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平均每张床收治了多少患者,是医院参与等级评定的重要指标,床位使用率增加,平均住院日减少,是医院提升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


在大医院住院床位极其紧张的当下,增加床位使用率能让更多患者及时住院接受治疗,这一考核指标初衷没有问题。但很多医生反映,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造成患者住院更难,尤其对于疑难重病患者而言。


3)平均住院日

平均住院日是指一定时期内每一个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时间的长短,是评价医院效率与效益,及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全国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并没有出现很大变化,基本维持在9-10天的范围内。纵观国外,资料显示,法国平均住院日在5天左右。有业内人士认为,对比国内外基本情况,我国部分医院平均住院日还有降低空间。魏子柠建议,由于各国医疗服务体系不同,不可简单、盲目地将中国平均住院日与国外情况进行对比。


4)年住院率

新医改十年来,我国年住院率逐年上升,徐毓才表示,年住院率意味着过度医疗现象仍然存在。“真的有那么多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吗?”徐毓才认为,除了大型医院规模扩张、供给诱导需求之外,现行的评价机制也导致了这一现象出现。


例如,国家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但鼓励政策之一是“符合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参加医院等级评审”,这可能导致县级公立医院走上规模扩张之路。


三、病人医药费用

无论是在上级医院,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次门诊费用与人均住院费用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看病贵”问题仍待解决。


上述四个指标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次门诊费用增长幅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对此,魏子柠分析道,随着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的主要疾病,老年患者、慢病患者等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患者群体。此外,随着基层药物政策的放开,购药患者群体会出现明显增加。


从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到医药费用,每一个数据都代表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变化。正如徐毓才与魏子柠所言,诊所新规等政策的落地助推医改纵深推进,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将从数量变化走向结构转变。


原标题:图说十年“公报” 数据背后看出哪些端倪?

热点推荐

• 一图读懂医保监管工作的10个抓手

• 如何评估抗癌药是否“物有所值”? 这篇文章告诉你!

• 医保提高统筹层次,将如何引发医疗服务市场的变革?


中国医疗保险官方微信  ID:zgylbxzz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