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集采“提速扩面”:第七批国家带量采购启动
2022年不论是国采还是地方集采,“提速扩面”将成为带量采购的核心关键词。
2022集采提速扩面
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拉开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速扩面”的大幕。随后从国采到地方带量采购都动作频频,毫无疑问,“提速扩面”已成2022年带量采购的关键词。
通过深入推进集中带量采购,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更多患者受益,这既是国家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倒逼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变革。
为了深入解析当下医药市场变化,我们特在2022开局之际推出这个专题,希望能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一点助力和思考。
近日,第七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已经启动。据业内流传的一份由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的《关于报送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来看,第七批国采共涉及59个品种,208个品规。其中不乏奥美拉唑注射剂、美罗培南、美托洛尔等亿元量级的大品种。
通知显示,1月26日正式启动报量,各省导入2021年历史采购量数据供医疗机构参考,医疗机构须按要求填报相关药品采购需求量,并于2月16日24:00前提交数据。2月25日17:00前,各省需要完成相关药品采购需求量审核工作。
近年带量采购成为行业热词,国家层面也是大动作不断。继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后,2022年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明确下一步,要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
可见,2022年不论是国采还是地方集采,“提速扩面”将成为带量采购的核心关键词。
带量采购“提速扩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集采已经开展六批7轮(含“4+7扩围集采”),覆盖234种药品,涉及金额约2400亿元,占公立医疗机构化药和生物药采购金额约30%。除第六批胰岛素专项集采外,前五批针对的均为化药领域,覆盖218个品种。
另据IQVIA数据,前五批国家药品集采共涉及218个化药品种,占全国医院用药品种数不足3%,但涉及市场规模累计约2200亿元,占全国医院药品总销售额约四分之一,其中占化学药品销售额超30%,并辐射广阔的院外市场。注射剂药品是我国医院药品销售额最大的剂型,市场容量达5000亿元以上。此外,在前三批集采中,口服固体制剂是采购品种的主力,但随着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指导文件于2020年5月正式发布,2020年下半年起注射剂产品过评进度爆发,从第四批集采起注射剂数量大幅攀升,带动新一批国采启动的时间间隔随之缩短。
IQVIA艾昆纬管理咨询总监柴研表示,一系列的数据不难发现,国家带量采购的成效经过了充分验证后,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国药品带量采购正在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
集采的“提速扩面”是今年开年释放的一个重大信号。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会议指出,近年来,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不断推进,用市场化机制有效挤压了医药价格虚高,截至去年底累计节约医保和患者支出2600亿元,同时也促进了医药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提高质量上。下一步,要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
一是以慢性病、常见病为重点,继续推进国家层面药品集采,各地对国家集采外药品开展省级或跨省联盟采购。今年底前,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在每个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二是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
按照此次国常会决策部署,2022年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将再次升级,不仅集采数量将增加,集采品类也将再次扩围。
“带量采购的下一步发展路径已基本明晰,即国家与地方两级分层推进、分批开展、分类施策,率先覆盖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品种,不断创新完善非过评药品、生物制品和中成药的采购规则,探索短缺药、孤儿药的适宜采购方式,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实现应采尽采的长期政策目标。”柴研表示。
企业如何应对集采常态化
未来五年,据《“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提出,每一个省通过国家和省级的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品种数量要达到500个以上,高值医用耗材的品种要达到5个大类以上,集中带量采购将成为公立医院采购的主导模式。
那么,随着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企业又将如何应对?
目前,本土企业在带量采购中占据绝对优势,跨国企业则在不断调整策略积极应对。对于跨国药企而言,应对集采的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大多数跨国企业选择放弃集采的竞标,并在非公立市场发力以保证其价格体系及营收;另一方面,创新模式及新渠道成为跨国药企集采相关过专利保护原研药的主要战场。
至于本土药企,它们往往会选择在纳入集采前主动扩大其商业优势。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和新渠道,为将来非公立市场的开发做准备。
此前,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华雪蔚对记者指出,2018年推出集采时,很多企业非常不安,也有很多的不理解,一直到2021年,国办发文明确要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行业才开始接受。在整个大前提下,怎样顺应政策、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方向,这是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课题。
除此之外,欧加隆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施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集采大背景下,药企多元化布局销售渠道也至关重要。“近年医药大环境下,多项医改政策不断落地实施,在此过程当中,大家也不得不认识到,在商业化布局上需要改变传统打法,打造患者的专业化认知也需要提上日程。当然,从传统院内市场为主,转到零售药房、线上电商多渠道布局这一路径上,还会面临诸多痛点。但不可否认,改变当下局面,进行多方合作已经成为一大趋势。”施旺说。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 杨紫萱 刘新雨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