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DRG指标,更好评价医疗服务“质”与“效”
提供适宜服务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应该是给人民群众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这个适宜的医疗服务包括提供服务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对接受服务的患者来说在经济上可承受。也就是说,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关注医疗成本、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效果,通过合理节约医疗服务成本、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而如何推动适宜医疗服务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如何更高效联动,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针对医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质量监管和绩效考核来加强医疗机构成本核算、精益化管理,达到“控本增效”的目的,以及如何通过临床路径来达到保障需方医疗服务安全与体验。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卫生健康委按照《意见》的要求,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内容包括党建引领、能力提升、结构优化、创新增效、文化聚力五方面内容。
DRG指标评价能力、安全和效率
评价指标纳入了部分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 Groups,DRG)计算的指标,包括:在“能力提升”方面的医疗质量指数,含病例组合指数(Case-Mix Index,CMI)、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和时间消耗指数等;在“创新增效”方面加入了费用消耗指数。这些指标体现了医疗服务过程中能力、安全和效率的3个方面,是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临床重点专科评价等方面常用的考核评价指标。
CMI值通过计算医院收治患者的例均权重得出,反映了医院收治病种的结构,通常用于评判医疗服务技术难度。医院高权重的病例收治越多,权重大于1的DRG例数占比越高,CMI值越高;反之CMI值越低。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是追求“质”的一种发展,公立医院应该围绕自身功能定位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而CMI值是评价和反映此类情况的指标。
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通常用于评价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公立医院“质”的发展的另一体现。该指标先计算区域各DRG病例的住院死亡率,对不同DRG进行死亡风险分级后,将住院死亡率低于负一倍标准差的DRG称之为“低风险组”,再用低风险组死亡的病例数占低风险组全部病例数的比例得到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简言之,该指标表达的是理论上“低风险组”不应出现死亡或者死亡率非常低,如果医院出现了死亡,或者死亡率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提示临床或管理过程可能存在问题。医院可将低风险组死亡病例作为问题线索,系统、全面查找临床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时间消耗指数不仅能通过对住院时间的评价反映医疗服务能力,又和费用消耗指数一样,体现了医疗服务过程中效率提升情况。在此基础上,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这两个指标是计算医院每个病组的住院费用或住院天数与区域同病组比值后再汇总计算均值得到的综合指标,如果计算值在1左右,表示医疗效率接近区域平均水平,小于1表示与区域平均水平相比,医疗费用较低或住院时间较短,大于1则表示医疗费用较高或住院时间较长。《意见》提出,要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其中提到对医院CMI指数、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效”的提高,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能够体现效率和费用的变化趋势,较为客观评价“效”的情况。通过对“效”的管理,加强医院成本管控意识,改善医院成本结构,更加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综上所述,评价指标纳入的DRG相关指标,与《意见》的要求、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是相契合的,DRG支付制度能够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DRG作为病例组合的一种分类工具,将病例按照“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的原则进行组合管理,使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具有可比性,更利于医院开展精细化管理。
原标题:【高质量评价】引入DRG指标 更好评价医疗服务“质”与“效”
作者 | 郭默宁 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医院管理研究所)副主任
来源 | 中国卫生杂志
编辑 | 张宸轩 张雯卿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