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带来哪些新发展?
2022年,“提速扩面”成为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关键词。目前,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已扩展至消费医疗领域,且中标产品多为国内头部企业的产品,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将加速抢占国外企业市场份额,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加大研发力度,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提速扩面”
2022年,诸多高值医用耗材陆续进入集采之列,包括冠脉支架、人工关节类耗材、骨科脊柱类耗材,以及心脏电生理医用耗材等。
经过集采,这些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2022年9月进行的国家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产品平均降价84%;2022年11月进行的冠脉支架国家集采接续采购中,平均中选支架价格为770元左右,平均降价93%。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的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还拓展到了消费医疗领域,例如种植牙、正畸耗材和OK镜(即角膜塑形镜)。
据了解,在消费医疗领域,被集采的产品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临床用量大;第二,毛利率高,有价格下降的空间;第三,市场竞争充分,以便调动企业参与集采的积极性。像种植牙、正畸耗材和OK镜等相关产品的生产厂家竞争激烈,且存在未纳入医保范畴的高毛利热门消费医疗产品价格虚高的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可以挤出流通环节不合理的价格水分,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产品的渗透率,同时大大降低采购成本。例如,在国家组织的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中,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
“国产替代”加速到来
长期以来,中国高值医用耗材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国外厂商所占据。而在2022年的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国产替代”趋势明显。例如心脏电生理集采拟中选结果显示,在单件采购模式中,国内主流企业基本全部中标,个别国外企业弃标或出局;在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国产品牌的中标率高达88%;在正畸耗材集采中,隐形正畸产品国内企业报量占比80.6%,已显著高于国外企业。
目前,国内企业在产品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而国外企业在工具、生产、专利费用等各方面的成本更高,在价格方面并未占据太多优势。因此,中选产品多为同质价低的国内头部企业的产品。通过集采,国内头部企业不仅可实现市场份额的加速提升,还占据了渠道优势、赢得了医生信任,为以后更多的新产品进入医院打下了很好基础。
行业分化加速 集采倒逼企业创新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不仅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而且还加剧了行业分化。据了解,在集采中,头部国内企业不仅在产品价格上占据优势,在产能以及供货能力方面同样具备优势,这导致中小企业难以与头部企业抗衡。随着集采的“提速扩面”,这些规模小、创新能力差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致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除了加剧行业分化外,集采也在倒逼企业创新。由于不少高值医用耗材的中标价降幅很大,对国内企业的业绩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压力,不少企业已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相关企业研发的方向包括新材料、新技术,新材料包括可吸收、可降解材料;新技术主要指核心零部件或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例如3D打印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等;还有企业专注于服务和疾病的解决方案,包括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康复,其中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康复医疗器械等成为热门赛道。如果企业能在上述领域有所突破,不仅能为自身建立起坚实的壁垒,而且还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随着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的“提速扩面”,依靠高额营销费用获取市场,生产同质化产品就能“躺赚”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未来企业要想脱颖而出,还需更加努力,坚定地走产品创新、品类扩充之路。
原标题:2022年产业观察丨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提速扩面 行业将迎新局面
来源 | 中国商报
编辑 | 张宸轩 张雯卿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