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

新潮 新潮 2021-05-15

记者:

王秋锐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级本科生

王东丽 新闻传播学院 2014级本科生

罗淇文 新闻传播学院 2015级本科生

尹  联 新闻传播学院 2014级本科生

邹颖慧 新闻传播学院 2015级本科生

木叶沙 新闻传播学院 2014级本科生

崔晓晗 新闻传播学院 2015级本科生


我们真的缺少合适的讨论地点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仙林校区为什么公共空间这么少?我们能做些什么改变?


夜晚11点的仙林,图书馆、教学楼、逸夫楼、食堂相继关闭,连操场也熄灭了篮球场边的大灯。夜幕缓缓从四方涌来,中国银行里亮白地溢出到街道上的灯光和通透的玻璃门成为了黑暗中讨论场地的标识。作为距离宿舍区最近的可供讨论的空间,中国银行实际上输出了远大于银行的功能。


| 中国银行内的小组讨论


对于南大人而言,与鼓楼校区密集的空间环境相比,仙林显得空旷不少,但却好像总少了那么丝人情味。一块块规整的草地和绿植被,一栋栋整齐划一排列的学生宿舍和教学楼,足够大的占地面积,足够多的建筑数量,但总有同学反映,“校园里的公共空间少”、“找不到合适的公共讨论地”、“人性化设计有待改进”等。

 

为什么逼仄狭窄连桌椅都没有的中国银行却如此受欢迎?为什么我们会抱怨缺少公共空间?


我们真的缺少合适的讨论地点吗?

· 那些年我们黑过的教室


提起开会的场地,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教室。

仙一和仙二教学楼设有“活动教室”,但平时也会被用做上课或自习。

 

学生如果想要“正当地”使用教室开会,必须得走一套正规的借用手续。申请人需要提前在教务网上进行预约,说明借用的原因、院系、负责人、所需空间大小,本院辅导员通过后,再交由教务处审核。



| 教学楼活动教室


新传院冯同学所参与的团队活动一般安排在仙一一楼的活动教室,但也觉有些不便,一方面,活动教室预约比较复杂,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一般的小活动都是直接去黑一个没人的活动教室,而不是走流程申报预约;另一方面,活动教室离宿舍较远,走过去不方便。

 

大二的周丽晴谈及自己“黑教室”的经历时多少有些无奈。有一次为了给部员做内训,她们开会到深夜11点,被巡逻的保安大叔赶了两次,后来不得不收拾撤离。


借教室的同学感到烦恼,对他们而言,正规的手段繁琐,不正规的手段又面临着被保安大叔驱赶的风险。

 

在教室上自习的同学也感到烦恼,因为他们常常在教学楼一二层绕了好几圈,都没找到可以自习的教室,要么是已经被占用,要么是隔壁教室有学生活动,声音太吵。


· 那些夜晚我们席地而坐的银行


走在二栋楼下,如果留心,往往隔着玻璃,就能看到对面中国银行内热闹的讨论场景。

 

距离宿舍近,有空地,环境整洁,防雨避风,灯火一夜通明……集这些特点于一身的中国银行因此成为一些同学晚上讨论的首选之地


大三的林军是这里的“常驻客”。然而,虽然经常在这里讨论交流,但在他看来这也是无奈之举。“银行设施不怎么完善,缺少桌椅,常常得站着或席地而坐,有时还会有多个小组在这里讨论,一方面空间不够,另一方面也存在相互打扰的现象。”



| 中国银行


· 那个固定的“会议食堂”


有夜宵出售的四食堂,同样是一些学生心仪的讨论地点,可是其效果也非尽如人意。



| 仙林四食堂


一方面,四食堂没有独立空间,晚间讨论的同学又比较多,彼此之间难免会相互影响;另一方面,食堂卫生虽说不错,但毕竟还是专门吃饭的地方,在饭桌上摆上书本和手提,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一些同学根据其亲身体验指出,食堂环境嘈杂,而且是小型长桌设置,人数一多就需要拼桌,不像圆桌,每个人之间可以面对面沟通。长桌两头的人说话可能彼此听不到,需要扯着嗓子喊,这样一来,对周围人又会造成影响。



· 研讨小间为何不研讨?


南大仙林图书馆设有研讨小间,环境安静,圆桌设计,独立空间,按理说应该是同学们学习讨论、日常开会的最佳之地,但在一些同学看来也并非如此。

 

只预约过一次研讨小间就不再预约的张静雪表示,研讨室隔音效果不太好,设在要求安静的图书馆内,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同学学习,曾经多次因此遭到投诉。

周丽晴同学说:“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真的很讨厌研讨间内传出的巨大的嘈杂声响。”


| 图书馆研讨小间 

 

研讨间的使用同样需要提前网上预约,还需要三人一起刷卡,程序相对复杂,其数量也有限,部分研讨间所处的位置有些难找,故通常不在同学们的选择范围之内。事实上,很多南大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些研讨小间的存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

缺少合适的讨论空间的问题似乎已经很清楚了,但在讨论更大层面上的公共空间的缺失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明白,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公共空间。




· 交往/讨论空间


大学里我们都会面对小组作业或是团队任务,相应的讨论和头脑风暴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过程,因此,多样、灵活、适合不同群体、人数的公共交谈研讨空间应当能在学校内被轻易的找到,哪怕是开放无遮蔽的室外空间。

 

正如佛陀在树下彻悟,孔子在树下与众弟子演戏礼仪,我们需要的是能为交谈提供良好氛围的空间环境。遗憾的是,校内除了几个咖啡厅、食堂、活动教室、图书馆研讨间以外很少有公共的供小规模讨论的场所,并且这些场所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周丽晴同学去过浙大的紫金港校区,被问及对浙大紫金港校区印象最深的一处,她说“还是他们的图书馆。图书馆每层有一个外围,外围有一条走廊,走廊上有长凳子,那里是可以用来讨论的。想说什么可以约着在那里说,但是不会太大声,也不会打扰到里面阅读室内阅读的同学。”



| 图书馆边露天茶座


· 小规模活动空间


社团面试、组织内训、小型晚会、比赛讨论等等,大学里需要面对小规模活动的时刻数不胜数。社团以及众多学生会组织作为校园内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人群,为校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环境。而仙林校区内可以为较少人数的活动提供场地的室内区域,却只有教学楼内活动教室和大活内的几个教室。


历史学院来自香港的李姓同学则表示自己一般有活动去仙一的活动教室、四五六栋的银行以及青葱。这些地方最大的不便就是太远又或者是找不到空教室,而且活动空间比较狭窄,可提供的活动设置也几乎为零,非常不方便。

 

但仙林校区的某些地方,其实已经表现出了良好的使用潜力,比如图书馆前的大台阶曾被用来放映《哈姆雷特》,基础实验楼下的大厅也曾被建城学院的同学们用作迎新晚会彩排的场地。


| 图书馆前《哈姆雷特》放映   图片来源 孟陆唯


· 休闲空间


除了学习和社团活动,与朋友、老师之间的聚会和闲聊,同样也是大学生的日常,因此,休闲性空间同样是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室内而言,仙林的教学楼内,并没有可供学生日常闲聊、休憩的开放空间,除了每层楼一个的教室休息室(一般不开放)、开水间(无桌椅)、自动贩售机间(无桌椅)、厕所外,就只剩下一个个格子式的封闭教室。


| 仙林公共教学楼


有同学提出,为什么不能在仙一仙二开辟出类似咖啡吧的小型空间,既可以卖些零售食品供同学充饥,又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憩场所。现位于逸夫楼B区一楼的教师休息室,卖一些早点和零售食品,解决了很多同学来不及吃早餐和晚餐的问题,但三栋教学楼仅此一家,因此常常供不应求。那么,为什么不能借鉴这样的模式,来改造仙一仙二仅放有自动贩售机的隔间呢?

 

今年大三的舒同学表示,她周四下午的课6点结束,晚上的课6点半开始,她常常来不及在这半小时的空挡去拥挤的食堂解决晚饭问题,逸夫楼的休息室东西也常很快卖完。为了不牺牲自己的晚饭,她甚至直接退掉了周四晚上的通识课。

 

至于室外,仙林校区的主要道路多是用于交通,能让人停留、漫步的景观性空间较少。于是,图书馆北面和较远的后山常常充当起闲聊、约会以及其他不便描述活动的合适地点。

 

新传院冯同学:复旦大学和南师大都有一块天然的草坪,可供大家休息、野餐或读书。我希望南大也有这样的一个草坪,专门给人休息,而不是像操场的草坪一样,既可以踢球又可以干其他事情,这样会把它的功能混合。

 

周丽晴同学:想象一下,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三三两两的同学在嫩绿的草坪上,或坐或躺,相互交谈,氲出笑颜,清风拂过耳畔,垂柳荡在身边,该是一幅怎样的画卷。


| 后山-天文学院院楼  

 

总的来说,对于上述四部分空间,仙林校区均有一定程度的缺失,但其中最为同学们所关注的则为交往空间与小规模活动空间。至于这类公共空间少的原因,则不得不追溯到仙林校区的规划理念。


仙林校区为什么公共空间这么少?

· 集约的规划理念


新世纪的南大在历经重重波折之后终于在九乡河地区建起了自己的新校区。仙林校区所处的九乡河地块南北向狭长,东北部有起伏的山地。相对于中国其他大学入口前强烈的中轴线设计与巨大的园林式的规划,仙林校区的规划保留了自然地貌,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西南,强调了高效与便捷。

 

新世纪的大学承担着教学与研究的双重职责,因而其使用效率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仙林校区在规划时将主要的教学区(教学楼、逸夫楼、实验楼)集中在了学校的南侧,明确了学校边界,而体育馆、图书馆、大活则作为校园内的文化中心被布置在了学校的中心区域——90转折的主干道以及由此形成的半围合广场。学生宿舍被划分为不同的组团,尽量与主要的使用功能区接近。住在一栋的同学恐怕对此深有感触,无论是教学楼还是操场或是图书馆,都在步行范围之内,尤其是食堂,仅仅一步之遥。


| 仙林校区地图

 

这样的规划理念为南大同学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由于仙林校区在规划上有着明确的功能区之间的划分,各个功能区块之间缺乏适当的过渡与缓冲。同学们日常的活动就是从宿舍区到教学区上课,下课则正好相反。饭点的道路上处处都是熙熙攘攘的同学,而没有人试图在这里停下——这只是交通性的输送通道,而非能停留交谈的街道。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地图  图片来源 http://celestialphineas.github.io/


对比其他高校的规划,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出规划理念带来的优势和弊端。不同于南大集约紧凑的布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在校园内布置了大片的水景(启真湖)与绿地。宿舍区在校区的最北端,而主要的东西教学区则集中在校园中部。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在图上看起来宿舍与教学楼相距不远,但在夏天这段距离就是恶梦般的存在,大约等于最远的9栋10栋到仙一教学楼的距离,而这是每个浙江大学的学子每天来回必走的路程!

 

但正因为大量自然景观的布置,紫金港校区存在不少休憩闲聊约会讨论的好地方。启真湖畔实为休闲赏景的绝佳去处,更不用说还有情人坡这种隐藏地点。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南华园  图片来源 http://www.zju.edu.cn/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湖与图书馆  图片来源 http://www.zju.edu.cn/


· 有限的设计时间


另一方面,仙林校区公共空间的缺失也是工程速度要求快、留给设计者的时间有限的缘故,因此在规划中对于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考虑不够。集约式的布局并不一定意味着明确的功能划分,相反,由于集约化布局带来的多样性、复合性如果能被很好的利用,我们将能得到一个宜人的校园。


鼓楼校区在这方面相对成功。虽然鼓楼校区在规划上以汉口路为界分为北面的教学区与南面的生活区,但相对于仙林校区的大尺度,老校区鼓楼校区怡人的小尺度、丰富的绿化景观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序列和舒适的空间体验;相较于仙林完全功能性的划分,鼓楼在道路及建筑周边创造了大量休闲与交谈的场所。金陵大学与南京大学的历史在地域上的叠合,使得公共空间与建筑因而层次错落、相得益彰。


| 鼓楼校区地图


以教学楼前的绿地为例,作为从校门到北边校区的重要通道,平常有不少市民及同学从这里经过。树木与绿地树立了这一空间的柔性边界,树木不至于遮断视野,同时也创造了私密性的隐蔽空间,因而在这里放置的长椅得到了充分的使用,纯粹的交通性空间转化为了积极的公共空间。不仅有在这儿学习、阅读的同学,也有上了年纪的市民在这里闲话家常。



| 教学楼前绿地照片


| 分析图


北大楼广场南侧的草地与北大楼前广场有大约 1 米的高差,长椅方向面对大礼堂前的广场与道路。背靠挡土墙(高差),面对着小路与广场上形形色色地过路人,空间边界与社会性视域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既能纵览全局,又能舒心地休憩。


| 北大楼广场南侧绿地照片


| 平面分析图


我们可以做一些改变嘛?

校园空间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与行为,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体验。

我们能做一些设计提升目前的空间品质吗 ?有什么脑洞大开的创意能试图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能怎么改变我们的校园生活?

 

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曾前往台湾政治大学交换的医学院的刘倩悦在看到其对宿舍楼底层的利用后也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的宿舍楼底层有一面被用来放置空闲的自行车,如果能把这个空间利用起来,重新进行设计和装修,也可以做出一块比较舒适自由的独立区域出来。”

 

另一位来自香港的历史学院的李同学也提到香港高校在公共空间利用方面的可借鉴之处,比如大概在前往教学楼的路上,每一百米左右就有贩售机,校园随处可见用于学生休息的椅子。除此之外,学校还引进了一些商铺,像星巴克、音乐庭,学生经常会去那里交流。


| 设计方案位置图



根据上文中所总结的问题和同学的建议,建筑系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脑洞。

他们在校园内分别选取了仙一仙二教学楼间空地、二栋与体育馆间空地和校史馆北侧空地三个地点,考虑在其中置入一些小尺度的建筑,用以形成公共交往的空间,或许能为校园带来一些改变。

 

1教学区交流空间


仙一仙二教学楼间的衔接处,目前仅作为自行车停车场地,虽然部分解决了停车的问题,但如果能置入一些用于研讨和交流的空间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考虑用小木屋为基本单元,通过绿植的围合塑造出一系列多样化的空间,共同组合成公共交流空间。


| 设计方案位置现状卫星图-Really团队


| 设计方案位置图-Really团队


| 场景想象-Really团队



| 场景想象-Really团队


| 小研讨间平面图-Really团队


2生活区交流/会议场地


二栋和体育馆间有一片由树木和小路构成的空间,目前作为停车处利用率不是特别高。且此处靠近宿舍一组团,人员活动密集,也许可以由此开辟出一处供日常交流活动和学生团体开会的场所,用以满足同学们的使用需求,缓解开会不得不在中国银行的尴尬。



| 设计方案位置现状卫星图-Really团队



| 设计方案位置图-Really团队



| 场景想象-Really团队



| 小研讨间周边场景想象-Really团队


3私密聊天空间


有部分人认为宿舍楼下送别行为每日多发,其持续时间之长、动作之丰富、对“单身狗”造成了一千万点暴击。且私人之事在大庭广众之下难免尴尬(以情侣均偏爱僻静无灯环境为明证),因此也许可以考虑设计一个私密聊天空间放置在宿舍楼下,在保证隐私的同时为其他日常行为(诸如休憩、闲谈等)提供便利。



| 设计方案位置图&现状卫星图-Really团队


| 设计概念图示-Really团队



| 场景想象-Really团队


| 场景想象-Really团队


说完了嘛?没有

去年,哲学系的 “一阐提人”同学在小百合上发文《对仙林校区建设的一些建言》,被南大学生会的微信公号转载后,一时引起热议;一些选修了相关课程的学生也曾发信告知他们的老师,他们正试图为改善仙林校区的文化环境而努力,诸如通过创办学术同仁型书店和雅集趣味的公共空间的形式。

 

事实上,南大人对于校园公共空间的讨论其实一直没有停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周雷老师曾发文《仙林需要学术同仁型书店/公共空间的“点睛”》,在文中,他提到了一些国外大学的优秀空间利用。


伦敦政经的Shaw Library, 虽然叫“图书馆”,里面放着全是沙发,也可以做沙龙,虽然有管理员,但是基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学生完全自由使用。四周是各种书,与主图书馆的书有所区别,大量画册、历史图册、通俗历史、社科和小说类图书。这个图书馆几乎是学生的卧室,沙发上随处可见在此临时打瞌睡的学生,也可以在旁边屋顶花园聊天喝咖啡。

 

巴西的巴西利亚大学,校园设计得像两个括号,括号之间是绿地空间,“左边括号”多为教室和各种学生活动中心,“右边括号”多为教师办公室和公共演讲空间。左边括号里设计了各种学生自我管理的公共空间,里面浓重的设计师工作室风格和咖啡厅风格,学生随地可以进行休息和讨论,这里面当然也有以阅读为主题的空间设计。


| Orestad学院中庭


他提出建议,“学校不妨把一些空间让渡出来,交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管理,甚至组织仙林校区的设计大赛,胜出的方案,由学校投一些经费加以装修,成为师生都满意的同仁书店/咖啡聚落/茶叙雅集。”

 

校园(campus)的字源于拉丁语,意指一个具有连绵不断绿色的场地,它是指建筑物及其周边的绿地景观结合起来的相对固定的环境。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其建筑文化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为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环境、为使用者的行为提供支持和给予限制;另一方面,其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出来的精神文化也同样重要,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的居住感受、文化情感、品格修养、以及气质熏陶。

 

这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土壤,这里的每一寸建筑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校区大规模建设告一段落之后,进行一些细致的、人性化的改造和设计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或许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需要的,是我们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附:

图片来源:

仙林四五六食堂  图片来源 tieba.baidu.com

图书馆边露天茶座  图片来源 baike.baidu.com

图书馆前《哈姆雷特》放映  图片来源 孟陆唯

后山-天文学院院楼  图片来源 map.baidu.com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地图  图片来源 http://celestialphineas.github.io/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南华园  图片来源 http://www.zju.edu.cn/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湖与图书馆  图片来源 http://www.zju.edu.cn/

Orestad学院中庭  图片来源 http://www.livegreenblog.com


建筑设计方案:

13级建筑班Really团队:王秋锐、章太雷、杨蕾

 

鸣谢:

特别感谢建筑系刘铨老师、华晓宁老师的帮助


美编罗淇文

责编史婉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