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校园垃圾分类第十天
12月7日,南京大学正式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次日,新潮推出调查报道,引起师生广泛关注。如今,校园垃圾分类来到第十天,我们再次聚焦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关注现存问题。
01
分类情况怎么样?
校园垃圾分类第一天,我们收到了读者的大量留言,其中有大家的困扰和吐槽,也不乏针对性建议。十天后,垃圾分类状况如何?
仙II教学楼垃圾投放点
新潮记者跟进发现,校园垃圾分类正式实施后由后勤集团、党委学生工作部等单位负责,针对垃圾分类以来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已进一步采取措施:在宿舍楼栋的一楼,宿管处增设临时投放点,方便同学部分垃圾的投放;教学楼各个楼层也设置四个一组的蓝色分类垃圾桶,其中其他垃圾桶两个,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桶各一个。
5栋管理员通知增设厨余垃圾桶
尽管如此,宿舍楼内仍有大量未经分类的垃圾堆放在各投放点,远超其承载量。泡面盒、生活用纸、废旧纸盒连同各种样式的袋子一起“肆意”蔓延,垃圾较多时会阻挡部分走廊通道,无法达到垃圾分类的目的。此前未实施分类时,各楼层楼梯口处均设置垃圾桶,宿舍楼清洁周期相对较短,鲜有此类情况。
四栋垃圾投放点
有同学就该现象投稿表白墙:“学校已经开始为我们创造便利,但同学们并不自觉。” 有同学坦言,自己确实存在偷懒的不分类行为,“现在分类和不分类是并行的,我慢慢地又懈怠了,忍不住怎么省事怎么来”——只考虑便利的话,“所有垃圾都可以是其他垃圾”,而“垃圾山”从街道搬到了室内。
对于垃圾堆积现象,宿舍工作人员表示,“楼栋里面垃圾过多而人手不够,堆积太多就没时间及时清理,更别说分类了。”
上午六点 二栋一楼的投放点
无独有偶,室外路边未撤走的铁质非分类垃圾桶也经常成为部分同学急切寻找便利的目标,直接将垃圾扔到里面。对此,清运人员表示,“后续这些垃圾桶会被拆除”,而里面的垃圾暂时会被当成其他垃圾处理。
同学们反映,在垃圾分类前很少看到如此数量的垃圾,一些同学在完成分类后发现投放点因垃圾堆积不能满足分类投放要求,分类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还有同学认为学校还应加强分类科普。此外,投放点由于保洁人手较少,容易出现将各类垃圾不加区分按“其他垃圾”处理的情况。教学楼、逸夫楼等地垃圾点的设置同样是困扰同学们的一大问题。
02
垃圾去哪里了?
据垃圾清运站工作人员介绍,仙林校区目前日均清运垃圾7吨,主要为其他垃圾,相比分类前减少了1至2吨,减量基本为分类出的可回收与厨余垃圾。各楼栋、院系产生的可回收垃圾由保洁员分装处理,厨余垃圾则由清运车统一运送至食堂后一集中点统一处理,有害垃圾目前并不需大规模清运。关于各类垃圾的最终去向,他表示,清运的其他垃圾将在校内完成压缩后,于每日凌晨4:30由校外环卫公司拖出运往电厂焚烧发电,而厨余垃圾则会送去发酵堆肥,可回收垃圾一般被保洁等人员售卖。
垃圾清运车辆
目前,仙林校区用于清运垃圾的车辆有三辆,均为小型电动货运车辆,经记者实地跟访,由于各投放点所处区域生产的垃圾量不同,每车每次清运能够清理3到5个投放点的垃圾。垃圾清运的时段分别为:7:00-10:00,14:00-17:00,18:30-19:30。清运员表示,只有在各投放点的垃圾完成分类打包后,清运车辆才能够统一清运带走,返回清运站之前会将厨余垃圾送往食堂,回程仅运输其他垃圾。记者观察到,清运员会检查袋内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同保洁员确认后才会拖运垃圾。
仙林校区清运站的垃圾压缩设备
03
垃圾分类的建设性意见
寝室楼内垃圾桶问题
问题
宿舍楼内分类垃圾桶清理效率低,垃圾堆积影响分类投放。
增加保洁员人手,合理规划收垃圾时间,及时清理减少堆积。
建议
问题
宿舍楼内 “其他垃圾”桶需求大。
调研后调整宿舍楼垃圾桶配置比例,考虑增设“其他垃圾”垃圾桶。注意垃圾桶增设数量与保洁人手配比同步。
建议
问题
学生分类意识不强,存在乱分、不分现象。
将垃圾分类细化到寝室,考虑配备寝室四格垃圾桶。
建议
公共空间垃圾桶问题
问题
公共空间如教学楼垃圾桶设点位置不固定,较难寻找。
固定教学楼等建筑内部垃圾桶位置,努力实现不同楼层、相似建筑间设点有规律可循。制作“教学楼分类垃圾桶地图”并通过网络推送。
建议
加强科普教育工作
问题
部分同学对垃圾分类标准仍不太清楚,厨余垃圾桶内有大量塑料袋、外卖盒等非厨余垃圾。
加强相关科普,向各寝室分发宣传册。激发同学主体积极性,以院系为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教育。
建议
往期推荐
调查 | 校园垃圾分类第一天!被迫吃红薯皮,拿三明治包装纸瑟瑟发抖
光影 | 抒情,婉约,魔幻,后现代,看我们如何留住南京第一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