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受感染专家王广发自述:我是怎么感染的?

市场星报 2021-07-25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1月2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目前正在隔离治疗。

王广发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曾随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前往武汉。

王广发于1981年进入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95年曾前往日本进修,1998年出任北大一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并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2003年SARS疫情期间,王广发自当年3月初起,即始终奋战在抗击SARS的第一线,并担任北大一院SARS的主检医师和专家组组长,全面负责医院的SARS疾病治疗和SARS病房的筹建工作 。

22日晚,王广发在微博透露,自己经过一天的治疗已经退烧。他分析了自己的发病过程,表示回京后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由此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则我的防护盲点就在没有戴防护镜。”

同时王广发还对此前颇具争议的“可防可控”论断做出解释。他表示,疫情仍然可防可控。“只不过,社会为此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包括亲情、人情、健康和经济。”


以下为王广发微博内容全文:

终于病情好转了,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经过1天的治疗,今天终于不发热了,甚是高兴。也有了精神浏览微信、短信及网上消息。真的很令人感动。那么多的祈祷、祝福、鼓励,占了相识和不相识朋友留言的绝大部分。在此真的要感谢大家善意和关怀。当然,也有人质疑,包括一些香港媒体,“你不是说可防可控吗?自己得了,还可控吗?”“你是国家级专家,都被感染了,是不是防护上有缺陷?”。今天,病情好转,我对这些问题从技术层面也进行了思考,下面想和网友沟通交流。
1、 疫情真的可防可控吗?
答案是肯定的,最终疫情会控制。但不同的疫情阶段达到疫情控制的措施是不一样的。今天的疫情控制,在武汉当地和其他地区是不一样的。在疫情初期,针对华南海鲜市场的处理措施是迅速、有效的,而且很快初步认定了病原。这较之2003年SARS疫情,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有了病原学的认定,很快发展起了核酸诊断方法,虽然专家层面对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曾有过争论,这无疑对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疾病的传染性和人群易感性,我们当时确实没有资料证实,因此不能妄下论断是强还是弱。在我回京前,通过各个医院发热门诊的走访,意识到疫情的确较前有了明显的恶化。但仍然是可防可控,只不过,社会为此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包括亲情、人情、健康和经济。关键是我们要因地施策。
2、 我是怎么感染的?
这是我患病后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我梳理了我在武汉的轨迹和细节。最有可能的是两个节点。一是到武汉第二天去金银潭医院去ICU看重症病人,正好赶上插管。我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但都是全副武装,戴着防溅屏,感染的可能极小。另一个节点是在回京前2天去了几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和临时隔离病房,有的医院的发热门诊比较拥挤,里面很可能存在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当然我们也高度戒备,都是戴N95口罩进入。现在回想起来,在发热门诊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我现在突然意识到,我们没有配备防护眼镜。一个重要的线索是,我回京后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很轻。2-3个小时后出现了卡他症状和发热。基于我看到的病例,还没有以结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当时我还以此为依据,把自己排除在新冠状病毒肺炎之外,而更多地考虑是流感。但经抗流感治疗无效,发热时断时续,最后做了新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说明我的结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冠状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结膜首发。因此高度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则我的防护盲点就在没有戴防护镜。

来源:央视新闻、新浪微博

编辑:涓涓





早读安徽 || 安徽公布2020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各工作负责领导明确


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白岩松八问钟南山


刚刚,安徽省卫健委紧急通知!


国家卫健委回应了!疫情是否比非典严重?有无超级传播者?春节如何防控?


省委书记批示、省长部署!安徽成立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