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赏石圣经《传承石》记载的中国古石

李小丸 中华奇石杂志 2018-08-03



传统赏石,兴于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没落于清代市井的形式审美,再经过之后的文化断层,国内保留到现在的也就几块庭院石和几本石谱了。可见,辉煌的过去与现在的我们并没有多少关系。 



《传承石》一书出版于1988年,限量500本,当时定价为18000日元。现在国内二手书市场上,此书标价过万。作者高桥贞助认为这些石头见证了收藏者们的历史和故事,先了解古时人们收藏的石头的形状、颜色、硬度、姿态等方面,才能为大家在鉴赏新出现的精品石头时提供依据。高桥贞助先生也一直认为赏石主体即收藏者的文化修养、知识的渊博、格调的高雅是很重要的。

赏石风格与赏石主体是密切相关的,早期日本文化以唐文化为崇拜对象,明治维新后又以西方文化为敬仰对象。可见赏石主体的文化变更影响着赏石风格。若排除了主体的审美感受,孤立的去谈客体的形式与内容,是很难作出判断的。例如撇开主体对欣赏特定孔洞的愿望和喜好,孤立的去看待孔洞,是很难对客体的好坏作出判断的。人们总是用意识中虚幻的联想赋予客体特定的内容。



在日本,石头分为男人石、女人石、富商石、武夫石、文人墨客石等,有时展会会请官员、名士、艺术家去评奖,比如总理大臣奖。赏石主体的不同,喜好的客体风格是不同的。不像国内将所有石头放一起,请一帮石商来评奖,分个金银铜、一二三等奖,赏石主体只有石商,只与金钱有关,与石头没关。(当然,有些真心喜欢石头的石商还是很值得尊敬的,他们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在引导着正能量,不像无良石贩,哪里偏往哪里带。)



日本赏石文化,在南宋时期由中国传入,早期一直以《素园石谱》、《冶梅石谱》、《碧斋石谱》为指导,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之后,吸收了大量的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如写实、透视、黄金分割等,并形成了现代水石审美观。(《素园石谱》作者林有麟,万历年画家。《冶梅石谱》作者王冶梅,早期渡日画家,明治十四年刊于大阪。《碧斋石谱》作者目良碧斋,早年学习中国文化,一生收藏有大量的怪石和石碑,61岁将家业传给儿子后,投身于诗文和书画的世界,并作此石谱。三本石谱皆以奇怪和变化著称,三位作者皆为精于诗书画的文人墨客。传统赏石也有雅与俗之分别。但是标准都是由士大夫文人墨客阶层去确定。在日本封建时期,这类怪石为藩王之专有,禁止百姓的参与。)



书中所录古石,一部分为中国传过去,同时传过去的还有中国的赏石理论。这些古石都为皇家、藩王或寺庙所有,藏者对石头的敬畏和仪式感很充分,所以这些石头和石头文化都能得以很好的保存流传。他们对唐文化热爱和崇拜,赏石理论也是同根同源的,在风格上与中国古典赏石并没不同,比如《碧斋石谱》里就收录好多孔洞的立石。在内容方面甚至保留有宋时期赏石的影子。(日本早期赏石,对米芾的崇拜,从陈洪绶的《米颠拜石图》为日本人所珍藏和喜爱即可见。他们认为名石必须有四个突出的点,即透、皴、秀、瘦。透,通透的孔洞。皴,传统画技,这里指表面纹理的优美走势。秀,格调的高雅,不俗气。瘦,强有力的线条感。)



现在开始谈书中出现的有确切记载的13块中国古石。


1 “梦之浮桥”

后醍醐天皇(1128-1339)遗爱,据传为江苏宁山产,尺寸28.8×4×5cm,德川美术馆藏。

这块石头从中国传入日本时,便成为了足利将军家的珍藏。但在南北朝时代成为后醍醐天皇的收藏。天皇在战乱中也常常带在身边,看到它就会平息了烦恼。石底上用朱漆写有“梦的浮桥”,古书法家鉴定为天皇的御笔。名字的由来,是因为石头两端仅有细微部分接触地面但能保持稳定。并且底部的间隙可以通过几张纸,所以被称作“梦的浮桥”,被用于护身。



日本水石的历史是由室町时代的五山禅师们流行开的,而那个时代的僧侣也曾是长诗、海外文化的介绍人。当时的南宋,赏石正在流行。来到中国的高僧们,把水石的原形带回了日本,他们认为作为无机物的石头有禅宗的奥妙。赏石爱石的风尚通过与禅僧接触的上流人士和文化届,广泛传播开来。五山的高僧,也留下了很多爱石诗文,他们是后醍醐天皇同时代的爱石家。把这块石头奉献给足利将军的禅僧的名字虽然不确定,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名石穿越了很多的战乱,现在还能被留下来,对爱石家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顺带一提,这块石头后来经历了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尾张德川家等家族收藏,始终是名石。


2 “末的松山”

来自镇江金山寺,尺寸16×5.5×5.8cm,现为西本愿寺寺宝。由唐朝和尚传到日本。

此石以远山为背景,前后起两峰。石质在淡墨色中略带绿色和暗朱色,包裹着幽玄的气息。石头底很平整,放在混合了金和铜的锡盘中。在开茶会时,此石常常放在地板上营造氛围。平时被放在一个涂漆的鲸皮盒中,上面盖的织物是明万历年的。箱子上写有“东山殿御所持”字样。



元龟6年,即1576年,石山本愿寺被日本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攻下。全国的一向宗门徒团结抵抗,最后无奈之下,信长向天皇求情,后双方和解。此时,信长向寺里赠送了这块“末的松山”,与石山城交换,所以这石头又被称为一城交换的名石(注:详细历史背景请见石山合战)。在茶人流行的十八世纪,文如上人(日本名僧)写有一首诗:幾千代の契をこめて朝夕に雪をいただく末の松山(几千代的契约,经受风雪的末的松山),此为“末的松山”之由来。


3 孔雀石

疑似中国产,因大正天皇下赐流入民间,尺寸:18×17×7.5cm。



桌子上雕有皇室菊花的纹章。孔雀石是由铜矿的风化二次形成的,这块深绿色的孔雀石,夹杂着浓蓝青色的铜晶体,因风化的皮壳肌理和立石的身姿备受赞誉。


4 光悦笔架石

本阿弥光悦(江户前期的艺术家,出身刀剑制作、鉴定世家,有深厚教养并独创书风,在工艺美术方面有高超造诣。)旧藏,中国产太湖石,尺寸:20×9×10cm。



此石是光悦委托前往中国的和尚寻找,放在桌上当笔架之用。好友住友多次往返于光悦住所,恳请光悦送给他。


5 “罗浮山”

小堀远州(又名小堀政一,江户前期大名,茶人,建筑家)收藏,中国产,尺寸30×21×12cm,现藏于根津美术馆。



石头有平缓的远山形,名字的由来可能是广东省的罗山和浮山的两山合名,也可能是福建省霞浦县罗浮山。正觉真教和尚为此石写有七言绝句。


6 “武夷山”

高27cm,日本明乐寺藏,僧人隐元禅师【福建省福清市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投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邀率三十位知名僧俗,从厦门启航赴日本长崎】为其题过字。



武夷山在福建省崇安县南三十里,山中有三十六峰,三十七岩,其间九条的溪流。这座山的山神是武夷君,山中产上等红茶、乌龙茶,据传一名中国僧人观此石,想起家乡武夷山的风景,因而得名。


7 “李白观瀑”

中国产庐山石,尺寸30×27×26cm,隐元禅师东渡带入日本,质地坚硬,色呈浓茶色,其中黄白色混合变化多端。



此石外形很符合意境,像诗圣李白一边吟诗一边看瀑布的样子。该石过去有“高士观瀑”和“李白观瀑”两个名字,但现藏者认可“李白观瀑”。


8 “七贤人”

日本近代画家富冈铁斋遗爱,中国产太湖石,中间那方高5厘米,为片山贞一藏,自古就被文人墨客推为名石。



七贤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少联,柳下惠。“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贤因逃避黑暗政治而聚隐山林。富冈铁斋从中国传入的七个小石头中,发现了“竹林七贤人”的身影,并将其命名。


9 “峨眉山”

三木六三郎旧蔵,中国产,尺寸13×11×11cm。



此石是古石,经过多次转手,最后在昭和四十五年左右到了现收藏者手里,相关人士曾对这个名字多次考据,但作为历史传承的石头有时难以断定由来。


10 “如来像”

   中国产,尺寸6×16×6cm,日本白华山慈云禅寺寺宝。



正安二年(1300年),高僧一宁一山国师东渡日本,随身携带。石头和如来的样子相似,底座于1808年新做,莲台周围刻有米粒大的般若心经,现在已看不清。在长达七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手的摩挲而的成的皮壳有幽玄之味。外围有一层光环来突出如来的主题,身上的袈裟也很明显。


11 “日月”

   唐代灵璧石,尺寸15×10×11.5cm,中山流石氏藏。



山顶有红色斑点如红日,白纹如月光照下,因此名“日月”。表面如漆皮一样的滋润光泽,左上角的纤细的肌理透着美感。符合米元章相石法皱、秀、透、瘦的石头(相石法四字为日文原文)。放置该石的箱子表面上有画和附表,盖子背面写着小诗。虽然流传的经过不确定,但有镰仓时期的五山禅僧所写“天保九如”字样(天保是《诗经·小雅》的篇名。“九如”是指该诗连用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之意)


12 “天竺石”

   西山旧藏,中国产太湖石。尺寸27×8×8cm。



表面有太湖石特有的米点纹理和曲线,中间有坑,周边有参差错落的的山和谷。经过了数百年,石肤呈浓浓古色。石头有诸多金字,当时被作为砚台使用。


13 菊花石

    中国产,尺寸43×63×14cm,现藏于上海。



中国清代的学者阮鹗旧藏,由禅僧带入日本。背面刻有“阮中丞心玩十二石中一石,神品也,乾隆丁酉曼生铭”。表面金色的菊花盛放,古铜色的肌理,引人发幽古之思。



后     记


日本水石文化已经走入了长达20年的下坡路,并逐渐没落,其中原因值得深思。他们的现代水石文化,因为西方美学的参与,更多的遵循现代的黄金分割、连贯有机等美学章法,使得符合标准的石头越来越少,外形越来越千篇一律。

在艺术上,师法自然,人工的东西需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但《金刚经》有云:法无定法,事物本身是没有任何规则的。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且人的认识是不断的深入的,每一个层次的法都是法在那个层次中的体现,每一层次都有法,但都不是宇宙中的绝对真理。所以自然的东西没有任何必要去遵循人为设定的法则。收集石头欣赏石头,难道就是为了欣赏人为法则?还是为了欣赏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背后的未知?


编辑:张阳丹璐

版式:陈       琴

本文刊登于《中华奇石》杂志2018年第1期





《中华奇石》杂志联系方式


电话:0951-5036888   0951-5030437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格水路59地址地址:号龙园内客家楼 

地址:宁夏银川市湖滨西街281号宁夏奇地址地址:石馆

邮箱: 

微信:zhonghuaqishizazhi




点击此处:购买2018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点击此处:购买2017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展会  

● 展讯|2018宁夏银川市北塔海宝园赏花赏石品鉴会 

● 展讯 | 约吧,约吧,嘉陵彩的展 

●  十年文博路,龙园继续扬帆起航

●  “红楼一梦”看太原(一)


  美石  

● 三月份“每周好石”冠军看这里!

● 美石由你说 

● 养一枚磬石做茶宠 

● 《中华奇石》“每周精选好石”四月第二期美石放送

● 近5年涨幅竟达100倍,砗磲凭什么这么火? 


  精彩  

● 云臻叙 | 文人高士传承的案头精灵——附石菖蒲

● 柳州赏石风采录 | 黄老五:石头“铺”路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铺路

● 人物|汪倩:尤爱茶香石润

● 平川石话|赏石笔记四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