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画说|变形记

杨靖 中华奇石杂志 2018-08-02



赏玩画面石,借鉴绘画当然是必由之路。可如果片面地、狭隘地理解绘画理论,想当然地套用绘画理论,则是“以有涯随无涯,矣。


就拿人物石来说吧,“行七坐五盘三半”的人物比例口诀,最常被拿来衡量石上人物。这当然是精辟的概括,但别忘了,也是最基本的、抽离了一切复杂情况的假设。不但不适用于所有的人物绘画,更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天然生成的奇石。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吧。


三毛,墨画石


图1“三毛”,漫画般的人物形象,圆圆大大的可爱头像,小小的身体被尽可能地忽略,但没人会去纠结他的头身比例,一是漫画本就要求夸张变形的效果,一是特定人物的典型特征,正是通过夸张的表现得以强化。在这里,不合规则的人物反而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寻仙记,紫砂石


图2“寻仙记”,浮云未遮明月,影影绰绰几个提着灯笼的夜行人,身影拉得很长,隐约有了飘渺仙气,几缕魏晋玄幻……不同的表现方式,带来不同的理解、联想。在这里,人物形象的变形不是败笔,而是风格,是引导你延伸想象的路径。


露天舞会,油画石


图3“露天舞会”斑斓的色块渲染出热烈的气氛,仿佛无数人头攒动。衣香鬓影,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相互辉映。是的,你几乎完全看不到清晰的人物形象,甚至没有头、身、四肢可供分辨。但如果你对某些印象派作品,如雷阿诺的《红磨坊的露天舞会》还稍有印象,会发现那种宏大场面,丰富的光斑与色块是如此神似,这正是现代绘画的表现方式。


人是活的,不仅会站立端坐,还会奔跑跳跃,会隐没在树丛芦荡……人物的性格不同,表现的题材不同,所处的场景不同,观察者的距离、视角、心境不同……显然不可能有统一标尺。何况,艺术最为厌憎的,正是千人一面。


而石头与绘画的本质不同,在于石头的天然创造,在于超越任何天才的天然挥洒。我们可以不去深究艺术的再现与表现等理论问题,也可以忽略传统绘画与现代派的截然差异,但我们至少要从石头的本身出发,以我们亲眼看到的石头,而不是任何先入为主的教条、范式或规则作为创作挥洒的依据。抛弃僵化、陈腐的一知半解,才能真的找到石头与我们心灵的契合点。是的,倾听石头的语言吧。



作者简介:



原载《中华奇石》杂志2015年第7期


版式:陈   琴




《中华奇石》杂志

电话:0951-5036888   0951-5030437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格水路59号龙园内客家楼 

地址:宁夏银川市湖滨西街281号宁夏奇石馆

邮箱: 

微信:zhonghuaqishizazhi



点击此处:购买2018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点击此处:购买2017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展会  

● 现场|大连展:与美石有约 

● 现场|第十一届新疆观赏石、和田玉精品博览会•优选精品展  

● 现场|新疆石博会八大亮点,闪亮登场  

● 现场︱中国“戈壁石之乡”2018乌拉特后旗第六届观赏石旅游文化博览会开幕  


  美石  

● 有画说|贡布里希也“说石”  

● 石之风水︱海天心游图——有福(蝠)来仪  

● 猜石 | 美好石光(2018.6)  

● 《中华奇石》“每周精选好石”六月第二期美石放送  

● 然欤山谈石录 |  异类觉醒——当代赏石风格论的批判  


  精彩  

● 石头人黄白黑|南迦巴瓦的石头屋 

● 柳州赏石风采录|奇石产地滴两大“战役”  

● 石说新语|搭讪  

● 毕减索|研山无铭  

● 平川石话|石头是可以动手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