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沁鑫:以舞台为“画笔”,践行儿时梦想|A角的B面

新演艺 2021-01-25
今天执导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演出“20 40 大家回家”文艺盛典的田沁鑫,日前刚成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一年前在上海,成为中国大戏院的艺术总监。

田沁鑫为晚报读者题词


学过戏曲、导过戏剧的田副院长,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梦:“其实我的最大理想,是成为一位画家。”

田沁鑫


从乌镇戏剧节赶到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田沁鑫,瘦了,但状态不错。不少人知道她少女时代曾经在北京艺术学校学京剧,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实她幼年就追随母亲学工笔画:“我父亲是军人,母亲是美院老师,也是工笔画家,但是她很忙,我经常搬着一个小板凳,在她旁边画画。但是大部分时候,只能看到她的背影。”现在回想起来,田沁鑫小时候有点孤独,有点内向,甚至有点不太愿意与人打交道。“母亲心气儿高,并没有如愿成为她自己期待的大画家,于是也不太愿意我画画。她觉得,女孩子里很少会出大画家,那些大画家都是男的。”田沁鑫语气淡淡地分析:“但是我觉得吧,我当初虽然想画画但是还是接地气的,想考服装设计或者平面设计,把绘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且依然可以保持创造性的表达……”


田沁鑫画作《涅槃》


虽然最终,她是以舞台为“画笔”,进行创造性的叙事,但是一有空她也会融入舞美设计的环节。


例如话剧《青蛇》的舞美构想,是她的思路;在话剧《北京法源寺》中,她干脆直接贡献了舞美设计方案,呈现出寺庙的透视感。她还以绘画的方式,展现人物定位。


《北京法源寺》舞美设计方案

话剧《北京法源寺》场景


在话剧《聆听弘一》排演前,她先勾勒出弘一的形象,一边是一个话筒,一边是一个听诊器——两者缠绕起来,看起来既像是莲花又折射出该剧以话筒为主要道具,“问诊”社会的主题。


田沁鑫画作《聆听弘一》

话剧《聆听弘一》场景


舞台剧不仅需要符号象征,更需要审美风格——以怎样的调性呈现主题最为恰当最唯美,也是导演需要考虑的重大课题。戏剧艺术水准的高下,当然包括如何呈现美。“我妈妈如今来看我的戏,依然会从审美的角度来评价我,我的弟弟也是画画的,如今在做摄影师。我还有两个好朋友,都是画家……”相对热闹甚而喧嚣的戏剧圈,如能偏安一隅,提笔作画,便是田沁鑫的福至心灵。


能偏安一隅,提笔作画,便是田沁鑫的福至心灵


她闲暇时光通常是以绘画度过。在乌镇里,她能以寥寥几笔画得水波荡漾;在思考时,她能把“大道至简”四个字化成扁舟、朗月等具体景物,但又保持其笔画和字的样貌……“我用彩笔,或者小毛笔”,田沁鑫对笔的运用颇有讲究,当期望她为晚报读者写几句话时,她特地要找出自己随身带的黑色钢笔,斟酌字句的时候还喃喃自语:“要给读者们写得好看一点儿……”她坦陈,当听说自己要成为国话副院长时,她为自己可以在北京多待些时日而窃喜:“这样就有相对固定的时间画画了。”在当导演的日子里,她经常满世界跑。《青蛇》是与苏格兰国家剧院合作的,她为此在格拉斯哥待了好几个月,又在杭州的细雨里体会白娘子与许仙的断桥“情缘”。


田沁鑫画作


待得绘画有成时,她还想“升格”为雕塑,为人造像——只是静静地,用双手,触摸生活。


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你可能还会喜欢新民演艺
☞ 沈伟:舞蹈有静态美,画作有动态魅|A角的B面

☞ 黄豆豆:如今舞台中央的舞者,曾是戏班侧台的男孩|A角的B面

☞ 杨丽萍:你眼中的桃源仙境,她眼中的人间烟火|A角的B面

☞ 看完这部“亚洲版灰姑娘”电影,我才知道什么是“真·炫富”!

☞ 演员袁岳过世,《霓虹灯下的哨兵》班长赵大大让人记了一辈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