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松江泗泾的“三宅又一生”,在青砖黛瓦间喝一杯咖啡读一本书|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徐佳和 新演艺 2021-01-25


“泗泾塘里燕归来”,最近的松江泗泾古镇老街上,程宅、孙士林宅、管宅三座百年明清老宅完成了内部建筑结构与功能的更新,更有了一个别致的名字“三宅又一生”


△ 泗泾三宅


巍巍古风,悠悠泗水,下塘的水面波澜不兴,阳光在上面跳跃,岸边,一扇扇木门被轻轻叩响,在吱呀声中渐次打开。

“又一生”,意味着老宅被注入了新生命力的一次重生。




修缮

修旧如旧


负责“三宅又一生”这个项目的设计师、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中心主任曹永康回忆,三年前,第一眼见到这三栋分别从明代、清代、民国时期挺立起来的古宅时,他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曾经住进72家房客的宅子里,“楼板烂了,许多地方都烂了,有些部分坍毁了,到处漏水,结构也不安全,墙也歪斜了”


△ 泗泾三宅改造前已十分陈旧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不能只是把门拴上锁,定期找人打扫卫生,进行‘标本化保护’,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建筑文化痕迹,让文物继续‘活’下去。”


总面积达到2680平方米的宅子严格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的要求修旧如旧,从浙江请来的老木匠用古老的校蔑、传统的手工雕花方式参与修缮,延续明清老宅木质结构的风骨。

三宅内,所有的花格都用榫卯拼接,未用一根钉子,雕花都由老师傅现场制作,所有木柱墩接、地砖、屋面小青瓦铺设都是古法操作,油漆采用明火碳烧法。


△ 老师傅在工作中


在修缮时,工人惊喜地发现了明代的雕花梁栋,还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慎修碑,让人不觉遥想当年书香门第之盛况。

修缮完毕之后,哪怕一个标志牌、一张桌子、一块空调的遮盖板都花了很多心思,符合老建筑的气质又要显示出今天的设计和创意。


△ 古宅里展示了各类古建筑的构建、木料、技法


工程结束,宅门就此深锁?

泗泾镇的回答是——

“与其终日关门闭客,不如打开窗门,为古宅注入新的生命力。




重生

注入活力


管氏宅第三进,如今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创教学基地。“泗泾塘里燕归来”的诗句,在年轻人手里化为一个带有泗泾元素的卡通吉祥物。


△ 带有泗泾元素的吉祥物周边


沿河建筑则为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高等研究院非遗实践基地,研究传承松江地区特有的十锦细锣鼓。

同座老宅的一、二进,是新华书店全新文旅类实体店“南村映雪”,根据古宅原貌一雕花、一棱角打磨出来的新概念文化书店,名字各取了泗泾人文之祖陶宗仪宅邸“南村草堂”和泗泾藏书家孙道明先生书斋“映雪斋”两个字。推开木门,一方庭院,书香满溢。静心捧读的同时,店内弥漫着的淡淡咖啡香,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逸致。


△ “南村映雪”书店


一旁,修复后的清代程氏宅古琴幽幽,与沪上青年艺术家庞飞合作的云间草堂时不时地展出一些颇有逸趣的艺术小品;建于民国时期的孙氏宅院已是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基地,展示古建筑的构建、木料、技法,宣传古建筑修缮知识。


△ 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基地


“在整体结构上,如果做太大改动反而改变建筑的历史价值,我们在尊重原有空间的基础上,把新的轻型业态与老建筑结合得相得益彰。现代人的活力与建筑的古意形成反差,老宅就恰恰活在当下,这是建筑仍然有活力的辩证关系。” 曹永康说。



肥硕的猫咪伏在翠绿的菖蒲间,阳光洒在百年前的青石台阶上,“南村映雪”的咖啡馆里,一个年轻人几乎一整个上午都在击键如飞。

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新晋的网络作家,网名小七,家住得其实也不近,车程几乎需要15分钟,但是每日里带着电脑到“三宅又一生”的书店里来写作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除了安静之外,在百年老宅里进行写作,有了‘诗礼人家’之感,更容易进入状态。”


△ 百年老宅焕发新魅力




记者手记

活在当下


如何在修缮了历史建筑、文物保护点之后,不要让其成为博物馆里石化的标本,而把功用价值延续下去?

可能,有选择地引入一些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兼具的轻业态不失为一个为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好方式。


△ 泗泾古镇效果图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百年老宅屋檐下小院中,人来人往,新的事物随着新的人的到来,在此孕育发生,人们的活动使古老的空间里重新响起笑语。建筑修旧如旧,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而人,迭代更新,在建筑里讨论的话题也日新月异。

新与旧,在空间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那些雕栏画栋,青砖石瓦,便也藉此活在了当下。


©徐程


“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存遗产本体,法国建筑师弗朗索瓦丝·萧伊认为,保护建成遗产的最终目的,是“保持我们延续和再现它们的建造能力”。


拥有54处保护建筑、80多处具有保留价值大宅院的泗泾古镇,正朝着“保护”加“再利用”发力。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编辑:小开

图片:©三宅又一生,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近期推荐


▶ 他拍的56个民族“全家福”,记录着过去,面向着未来

▶ “每一句新年好都是我想你”,《亲爱的新年好》到底好不好?

▶ 将经典的上越版《红楼梦》“拷贝不走样”要分几步?

▶ 上博讲坛第三期,聊聊一位民国高富帅理工男的竹刻人生

▶ 上海影迷有福啦!明年起阿拉“周周有影展”,天天看大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