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肖像
2011年,油画家忻东旺的画作亮相第七届文博会;12年后,第十九届文博会即将启幕的时候,忻东旺的绘画艺术又一次在深圳引起美术界和油画爱好者的关注。文博会为很多中国艺术家搭建了面向世界的舞台,忻东旺是其中之一。
▄
2023年5月,一场名为“艺术的维度——忻东旺绘画的心灵图式与人的成长”的对话讲座活动在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举办。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登科,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博士和忻东旺的夫人、艺术家张宏芳,带领广大师生一起通过忻东旺的绘画作品,品读了他的艺术人生。
忻东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近十年了,但这些年关于他的一场又一场的展览、一次又一次的讲座从未停止,因为人们对他的思念,从未停止。
这几年张宏芳有了不少来深圳的机会。她一直在找寻适合的场地和合作伙伴,想办一座忻东旺美术馆,而深圳的文化氛围吸引着她。
其实,早在2011年第七届文博会期间,雅昌艺术馆分会场曾以“艺术教育”为主线,以“雅昌艺品流动美术馆”的形式,给广大观众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之旅,在大力推动全民艺术素质教育的同时,旨在能为政府、学校、企业、家庭提供更丰富更贴心的艺术服务,进而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其中“雅昌艺品流动美术馆品味经典系列”推出了《迹·像——中国当代油画展》,展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公认度极高的中国油画领军人物的几十幅油画作品,其中就有忻东旺的画作。
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而忻东旺描绘的是社会变革过程中芸芸众生相。“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高度文明的城市里,我觉得东旺的作品是一种温情的存在。它是一种人性的,它不关乎速度,不关乎科技,不关乎GDP,但是它会关乎到人的内心的慈悲,甚至是有一定的反思性。”张宏芳说,她很愿意带更多忻东旺的作品来深圳。
“飞起来了!飞起来可以俯视大地”
张宏芳此次来深,我错过了与她见面的机会,只好约在5月底与她远程采访。电话里,张宏芳的声音温柔悦耳,关于忻东旺生前的生活琐事、创作历程、作品内涵思想和艺术价值,她都娓娓道来。这样的分享自她心爱的人离去后就不曾间断过,“世界上只有爱和美是越分享越多。一个苹果可能吃了就没了,但是这种美的感动,爱的分享,它是绵绵不绝的,它是能够实现接力的。”
分享忻东旺的创作,总是绕不开他苦难的童年。“我们有时候会说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其实是一个整体的人的投影。”张宏芳说,忻东旺曲折的成长经历可能是我们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以前她总爱在丈夫偶尔讲起心酸往事的时候打断,在她心里那都是比文学和电影更有力的切肤之痛。
1963年,在河北和内蒙古交界,忻家坊一个饱受饥寒的家庭里迎来了他们第三个孩子,他就是忻东旺。
小时候,村里过年家家户户都买年画。那些色彩丰富的年画,点燃了忻东旺对绘画的兴趣,他课本的空白处总被画满“英雄人物”的图画。但年画也是打开他童年艰辛回忆的一把钥匙,别人家换新画,他们家却常把上一年的旧画涂上面糊又挂上。
忻东旺在这样贫困的生活中长成了一个想要突围农民身份的少年。家里刚开始并不支持他画画,可后来父亲却主动给他买了一本大厚书《农村美术实用手册》,那是他学习绘画的第一本“宝典”。
1980年,读高中的忻东旺辍学,到内蒙古化德县文化馆学绘画,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乌盟师范学校美术班,但因为户口不在化德等原因与之失之交臂。为了生存,忻东旺开始走村串户当起了民间画匠,给农家画炕围子和玻璃画赚取微薄的收入。
1983年,母亲去世后,忻东旺揣着父亲给的10元钱,踏上了开往山西的列车。从煤矿油漆工到煤管局会议室画匠,后来又去了印刷厂当设计员。1986年,忻东旺考取了山西晋中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两年后分配到大同幼儿师范学校当上了一名美术老师,后又被破格调入了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
他做到了,他凭借这支画笔,一步步走出了农村。
忻东旺曾在《表情中的社会——谈我的绘画》一文里写到,“父亲紧揣着我画炕围子挣回来的七块钱买年货,不慎丢失后大惊失色的样子。父亲是从里到外苦透了的,他仿佛是从泥土里站起来又倒在泥土里的一生。父亲用生命养育了我,但希望把我推离土地。经过辗转曲折我终于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飞起来可以俯视大地。”
“他画的是这个时代的肖像”
1993年,忻东旺被录取进中央美院第七届油画系助教进修班。这虽然是他对艺术理解认识的一个飞跃时期,但在进修的一年半期间,他在原先以农村生活情感为依据的创作和具有思辨性的探索间游移不定,时常感到困惑。
回到山西,陷入迷茫的忻东旺不知道该画什么和怎么画了。直到有一天,他在大同车站的广场上,看到黑压压的一群似乎来自故乡的农民,大包小包地簇拥在一起。他被这些生动又亲切的人物形象吸引着,很快诞生了一幅连自己都感到新奇的成名作——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的《诚城》。
忻东旺解读这幅作品名称的由来,是“诚心诚意做一个城里人”——“在城市建设的轰鸣声中,他们似乎同砂石一样搅拌在这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他们竭尽全力以博得自己希望中的收获,但无论如何也舍弃不了肩头沉重的包袱。因为这包袱是他们心灵着落的地方。在他们惊诧的目光中充满着希冀,从他们竭力克制的激动中流露出迷惘,无奈的等待略感惆怅……烈日炎炎他们躲在高楼遮挡的地方,似乎在阴凉中可以保全他们对幸福的遐想。无往的寄思可谓众志成城。”
很快,忻东旺又创作出了与《诚城》取自同一生活素材的作品《明天·多云转晴》,以咄咄逼人的人物形象,试图暗合人们的视觉心理,以唤起人们对时代文化的精神感悟。这幅画参加了1997年的“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并被挂在了显眼的美术馆中厅重要位置。这使忻东旺对自己彻底建立起了信心。
后来,忻东旺又陆续创作了《客》《远亲》《边缘》《早点》等农民工以及学生、下岗工人、小商小贩主题性肖像作品。他通过细腻生动的笔触勾画出了“草根”人物本有的生命价值和艺术尊严,体现出一个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责任感,张扬着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
▲布面油画《早点》
“东旺每一幅画都有一个创作笔记。他说,他画的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他画的是这个时代的肖像。因为每一个人他都摆脱不了时代对他的雕刻碾压或者是篡改,就是无论从他的表情到他的服饰,到他的精神状态,都是极具时代性的。”张宏芳说道。
离开家乡的忻东旺已经很少回去,家乡对他而言“是辽阔的徘徊,是孤寂的争吵,是同族的泯仇,是邻里的亲睦……”可是2004年,忻东旺突然觉得这些经历是一笔绝对的“财富”,于是,他在吉普车上装满画框和颜料,重新回到家乡,去画那些熟悉的乡亲。
农民,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众人眼中是朴实、善良和勤劳的既定形象。而忻东旺想要以农民的角度、以肖像艺术对人性及社会文化关注的角度,来描述这一人群的精神与心理,“我要画那几乎要被人忘却了的农民。”忻东旺如是说。
“你在他乡还好吗?”
如果说,电话中张宏芳的讲述,像是给我这个未曾见过忻东旺的人,画下他一个大概形象的轮廓,那么她从北京给我寄来的书《忻东旺·艺术往事》,则是用文字和图画、照片,填补了细节,增添了色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对创作执着、对生活热爱、对他人感恩,敏感而细腻、单纯而赤诚的艺术家。
我读到张宏芳写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还原了她此刻在用的微信头像——忻东旺为她画的最后一幅肖像,创作那日的场景。2013年2月的画室,忻东旺一时想不到画什么,于是画妻子。做模特的张宏芳只有心和眼是自由的,她就一直盯着一尊陶骆驼的方位,看了两个白天,还在玻璃门的光影里想象出春天的柳荫,以及夏天和许多。
其实,有时张宏芳自觉状态不错,请求忻东旺为自己画画,大多是遭到拒绝的。忻东旺说有自己的创作计划,不能废了武功。张宏芳自然会有一刻的不悦,但很快会为他的坚持心生敬意。“如果你细心看,你会发现他画我基本都是在二三月,因为春节后他不太容易找着模特。”张宏芳轻轻笑着,诉说那些寻常的过往。
张宏芳和忻东旺的爱情,曾是不被她的父母认可的,向来听话的女儿,居然爱上了自己的老师。1992年的大年初三,忻东旺又来到张家,希望征得张宏芳父母的同意,却被她的父母说服,答应不再来找她。第二天,以为挽回女儿的父母放心将张宏芳送上火车,但是他和她却在火车上会合了,“像断过的骨头,愈合得更加紧密”。
1994年,忻东旺在中央美院进修班的结业展上展出作品《夏杏》受到老师们的好评,画的是正在剪纸的张宏芳。次年,也就是忻东旺创作出《诚城》的1995年,他娶了画中的姑娘,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生活中的忻东旺,是个细心可爱的人。他的书包很整洁,每串钥匙上都配着一个金属或皮质的牌,钥匙的排放顺序符合使用的先后次序,从不会发生走到家门口翻半天包找钥匙的窘况。他喜欢布置家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他说每一样东西摆放在什么位置都是有构图的,至今家里还保存着许多张房屋装修设计草图,那都是他没买房子前看着售楼处的户型图自顾自设计的。他会在日记里记录给女儿取名的意义,会在女儿想学艺术的时候,十分正式地给女儿写一篇开课记的长文,也会带着儿子在女儿的钢琴伴奏下深情地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2014年1月11日,忻东旺在北京逝世,他和张宏芳从此成了两个世界的人。今天讲起从前那些鲜活往事,张宏芳温存又平静,仿佛悲伤被时间过滤,思念成为寻常的肌肉记忆,想他的时候就让缠绵的文字临摹记忆,天气好的时候,就问一句:“你在他乡还好吗?”
“艺术让他永生”
这些年,张宏芳参与策划了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回乡——忻东旺的艺术人生》、在清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天才的心相——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在大同市美术馆举办的《时代肖像——忻东旺艺术作品展》等大型展览。每次展览,她都需要策划一些相关活动、邀请招待朋友,甚至天天到展厅里一遍又一遍地给参观者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平常除了参加一些讲座沙龙活动,她还要整理忻东旺的绘画作品和文字、图片资料,筹划为他出一本全集。虽然很累,张宏芳也觉得很有意义,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受情感驱动的,她把这些称为一辈子也做不完的家庭作业,“你觉得你爱他,他的事情你必须做,你觉得这是义不容辞的。”
这一次在南科大的对话讲座也让张宏芳印象深刻。她说,深圳有一种气质:讲效率、年轻化、文明程度高。在南科大就能充分感受到每个人身上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生机。
那场活动上,张宏芳从学生们的提问中发现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学基础,并且有思辨能力、有深度。她记得一个男孩问,“既然艺术是不可教的,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在教?”张宏芳回答他:“艺术教育是在一个规范里,培养你的一种创造力,教给你一部分基础的、入门式的、常识性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你能根据已有的美学经验和知识储备,去施展你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张宏芳希望这样的分享能把忻东旺介绍给更多年轻人。“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民族的气质,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当代文化的深度,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类审美的教养。”忻东旺所追求的艺术道路将给予后来者更多的启示,而他的成长经历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是能给予别人力量和希望的,因为一个艺术家成长的土壤会决定他未来艺术的一个面貌。
此前,张宏芳策划的忻东旺作品展览最南只到上海,还没大规模来过深圳。这几年,经过朋友的介绍,张宏芳正在逐步了解深圳,萌生了在深圳办展的想法。
从200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2012年开始全面建设文化强市,2015年重磅推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2018年启动“新十大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深圳始终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道路踏实前行,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拥有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1800家,每年举办文艺演出超2000场、美术展览超200个,氤氲文化氛围,涵养城市特质。
南科大的图书馆就让张宏芳眼前一亮,不仅是学生学习、阅读的地方,还是一个兼具了审美体验的空间。张宏芳透露,未来这个图书馆将打造一间“东旺书房”,里面会放上忻东旺的作品和书籍,也会邀请艺术家、文化学者在这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一个艺术家比别人好一点的是,他虽然生命结束了,但是艺术又让他永生,他的作品会在大家不断的分享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义。”忻东旺已经离去,张宏芳却感到他的精神始终与大家同在,就像她写的,“谢谢今生有你,有些陪伴,不论时空。”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请扫下方二维码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马骥远
记者 | 林菲
制图 | 勾特
编辑 | 李慧芳 李一凡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