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霸榜了!快看看你有没有参与
1月3日,南方网推出一篇题为《抢年轻人!广东电影院“卷”出全国榜首》的报道称,作为全国体量最大,内部城市差异明显的电影市场,广东去年全年票房67.14亿元,总人次1.58亿,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这里面,对深圳人来说,一组值得关注的数字是,深圳市CINESKY新天影院(壹方天地IMAX店)、深圳市百老汇电影中心影城,分别以4957.9万元、4372.1万元的年度总票房,夺下全国冠、亚军之位,首次超过了北京地区头部影院。而在广东范围内,深圳头部影院表现也首次超过广州。
事实上,在深圳,表现抢眼的不只是头部影院。据读创援引猫眼专业版统计的相关数据,2023年全年城市票房排名前三的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和深圳市。也就是说,就电影票房市场而言,深圳有高峰,也有高原。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过去,人们熟悉的一种说法是深圳人爱买书,人均购书金额常年稳居全国第一;没想到,深圳人还热衷看电影,是一座响当当的电影票房一线城市。为什么是深圳?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有意味的话题,因为,由声光电构成的电影所涉及的文化生态乃至商业生态、科技生态等,比古老的书籍要丰富得多。
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票房重镇,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其一,深圳年轻人多,是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大城市,而年轻人是天然喜欢电影的。曾有一项以英国青少年为研究样本的调查显示,比起其他年龄人群,15-24岁的年轻观众在影院观众中占的比例最大。2017年,虽然年轻人仅占英国人口的12%,却占据了英国影院观影人数的28%。
这样的调查比例,放在其他地方估计也大同小异。南方网上述报道表明,20至35岁的年轻群体是电影的主流观众,这一群体的迭代改变着电影市场,获得更年轻用户的《一闪一闪亮星星》成为2023年年底的“黑马”,而属于上一代主流观众的《非诚勿扰3》,市场表现远不如预期。
其二,深圳拥有更年轻的商圈或商业综合体,由此带来的业态聚集对年轻人产生了更强的虹吸效应。比如,2023年全国和广东票房第一的影院,是深圳CINESKY新天影院(壹方天地IMAX店),这家2018年开业的影院,位于深圳超大型的商业集群内。在不同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该影院的多个“打卡贴”,影院开阔的空间感、工业风的装修特点、立体环绕音响等设施条件,在年轻的网络用户中被多次提及。
其三,深圳是创新之城、科技之城,这样的特质也为深圳的电影院所体现。比如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影城吸引年轻观众的策略,是百老汇品牌最拿手的影展。除了阿根廷影展、荷兰影展、金红棉影展等已经形成口碑的活动,2023年影院承接的“深圳艺术电影放映计划”,也进一步巩固了影院垂直的文艺青年受众。至于向科技借力转型,对深圳影院来说更是顺理成章。
此外,一个不能不提及的原因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日益庞大的以年轻人为主的文化消费群体,他们不仅使深圳成为电影大票仓,也使深圳成为咖啡之城,并撑起了这个城市一年四季不断的各种艺术展……他们开放、新潮、前卫,也热爱传统与古典,很难用几个简单的名词概念去定义他们,他们的身影与面孔构成了城市的丰富性,塑造了城市的气质与品格。
可以说,这样的年轻人群体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贵重资产,城市需要更好地激活它,为它增值。比如,深圳位居全国电影票房前三甲,还拥有执全国影院之牛耳的头部影院,能不能催生原创力量,出品更多与此相匹配的深圳电影?深圳制造的电影《熊出没·狂野大陆》票房曾创佳绩,但这显然还不够。再比如,承载两大国家级非遗的舞剧《咏春》成为新的深圳文化名片,那么,深圳还有哪些非遗可以与年轻人、与现代生活对接,继续“咏春”?
抢年轻人的不只是电影,坐拥庞大年轻人群体的深圳,在进一步丰富文化消费版图、重塑城市气质与文化品格方面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来源 | 晶报
记者 | 李跃
编辑 | 李一凡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