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深圳”,感受当代艺术在深圳 | 晶报10分钟
第十一届“艺术深圳”
当代艺术博览会
今天开幕
深圳全城进入艺术时刻
本期《晶报10分钟》
我们邀请到了
文博会公司总经理助理
艺术深圳项目组负责人戴岱
Hi艺术深圳负责人邓心怡
与资深媒体人米鹏民、晶报记者谢晨星
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Hi艺术空间
一起聊一聊“艺术深圳”的那些事
从画廊数量上的变化
看深圳当代艺术的生态
谢晨星:“艺术深圳”12月5-8日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行。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文博会公司总经理助理、艺术深圳项目组的负责人戴岱老师,以及Hi艺术深圳的负责人邓心怡老师来参加我们的节目。
米鹏民:戴总,我们“艺术深圳”展览是2013年就开始举办了?
戴岱:2013年开始就有这样的一个博览会,但当时不是纯粹做当代艺术。
米鹏民:当时是一个综合性的展览?
戴岱:偏综合的(展览)。
米鹏民:到了2015年变成了一个完全针对当代艺术的专业展。作为专业人士,您觉得深圳的当代艺术氛围、人才或者生态怎么样?
戴岱:如果说从整个城市的角度体量来讲,即使到今天,深圳艺术生态还是处于刚开始,我们跟北京、上海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包括画廊的数量、专业藏家的数量、艺术家……2015年在做这样的一个博览会时,还挺有压力,因为当时深圳的艺术生态不完整,首先缺乏画廊……
米鹏民:2015年办展的时候,深圳大概有多少家画廊?
戴岱:当时在深圳应该就四五家专业画廊,甚至都没有专业的艺术空间。其实深圳画廊真正开始发展应该是2020年之后,慢慢地有很多画廊出现。
米鹏民:现在有多少家?
戴岱:我们初步统计在30余家左右。
米鹏民:像北京、上海大概是个什么规模?
戴岱:光一个北京的798应该就快100家左右。
专业的艺术空间
可变性是很强的
米鹏民:像邓总这个空间,在你们专业来讲,这是属于标准的画廊空间吗?
戴岱:对,非常专业了,而且她们的空间还是请建筑师设计的。
谢晨星:还有一些空间结构很特别。
戴岱:而且除了固定的墙,她们会根据每个展览的需求,把墙体拆掉,再重新组合。
米鹏民:就是艺术空间的可变性很强。那在我们的展会上,给展商提供的空间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种考虑?
戴岱:我们在艺术深圳这种专业类的博览会起步一般都在30平方米以上,需要在现场给作品留出空间。
米鹏民:给观众也留有空间。邓总,我们了解到,您在艺术深圳的展位是两个展位的?
邓心怡:对,我们有两个展位。
米鹏民:而且是面积是最大的展位。
邓心怡:是的,因为我们有两个项目。一个是玉兰堂的展位,玉兰堂它是以偏成熟的艺术家为主的,所以我们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空间;我们还有一个单元叫Hi21新锐艺术市集,这个市集是以相对更年轻的艺术家为主,让大家去发现他们,来推动这样一个生态。
参加艺术深圳时感觉很好
决定在深圳开个艺术空间
米鹏民:邓总,你们Hi艺术深圳总部是在北京是吧?是哪一年到深圳的?
邓心怡:对,我们是2018年来的深圳,第一站去的是深圳湾万象城。
谢晨星:当时刚开业的时候,大手笔开在我们最贵的商场里面。
米鹏民:当时你们在北京选择到深圳,主要考虑是什么?
邓心怡:我觉得,深圳肯定是大家都在关注的一站。很巧的一个事情就是,2017年我们参加艺术深圳时,现场反馈很好,老板当时就开玩笑说,如果华润来找我们 ,我们就去开一个空间。那时候他心里面已经开始种下一颗种子了。博览会第二天,华润就来找我们,然后我们说,那就去吧,都已经跟预想的一样了。
米鹏民:说明你们跟深圳心有灵犀。
艺术深圳对年轻人具有吸引力
米鹏民:我们艺术深圳前面做了十届了,现在马上是第十一届,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怎么样?
戴岱:很好。我们从前年开始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希望艺术类的志愿者能参与到艺术深圳的现场。最早的时候,我们估计能收到二三十份的简历,今年我们收到了200多份,很多都是有艺术教育经历的,还有的是跨行业的,他们就是喜欢这个行业。还有一点我也深刻感受到,我2017年加入艺术深圳筹备的过程中,我们还在担心会不会有人来,后面有非常多的人,甚至有时候也会需要限流,因为现场人太多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年轻人或者我们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会越来越强,城市会给艺术带来平台和资源,那么城市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文化艺术的熏陶。
米鹏民: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像这些画作,艺术家看深圳,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城市气质的外化。因为毕竟深圳就是深圳,它跟上海、北京、香港、广州其实都不一样,她那种独特的气质、这些年轻人相对独特的生存状态,那种精神状态实际上也不一样。
戴岱:因为艺术生态层次很丰富,除了有画廊、美术馆,还有一些专门做项目的、小型的非营利性机构。所以通过博览会,把这些专业的画廊、美术馆邀请过来,让我们深圳的观众更方便地去接触到这些机构。
希望有更多的画廊来到深圳
让大家平时多看看艺术
米鹏民:现在参展的机构是全球的,还是全国的?或者是以珠三角为主的?
戴岱:我们艺术深圳还是以扎根于本土的画廊为主,北京、上海,还有我们深圳的画廊也是占了很大一部分。
米鹏民:就当代艺术这一块,我们今年的展会规模有多大?
戴岱:我们今年画廊跟机构加起来有86家,相比于去年还是增加了一些。
米鹏民:那么从交易角度来讲,这十一届以来是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戴岱:前几年我们还是非常担心的,因为我们的藏家基础不是很好,也没有那么多,这是一个因素。
米鹏民:我们的藏家还处在培育阶段、成长阶段。
戴岱:就像我们今天来到空间,我们先接触,到我们真正去收藏,又需要一个时间。
米鹏民: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戴岱:所以说我们还是希望除了博览会之外,有更多的画廊来到深圳,让大家平时周六周日,比如来到海上世界,可以看看海,也看看艺术。
米鹏民:(艺术空间)这个环境多好,这是深圳改革开放出发的地方。都讲深圳是个搞钱的城市,搞了钱干什么?就是要提高生活品质。
艺术空间
拓展了收藏家的消费领域
谢晨星:有了像Hi艺术这样的空间进到深圳,我们藏家的眼界和他的消费领域就更多了。Hi艺术深圳的艺术家都是比较年轻的,是不是跟我们藏家群体的年轻化也有关系?
邓心怡:我觉得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们找年轻艺术家,是因为我们希望给年轻艺术家更多的机会。那些成熟的艺术家也有年轻的时候,这意味着你会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或者是进入到艺术品收藏的过程。
米鹏民:我看到一个材料说,艺术深圳的展已经在全国可以排到前三了?
戴岱:其实准确地说,我们也没有去排名。如果说从时间、规模、专业品质的角度上,我们还是可以的,在国内来说,跟上海西岸 021 、北京当代这样的在一个层面。
米鹏民:起码是可以望其项背的。
戴岱:那肯定。每年艺术深圳开始的时候,就这几天,也会带动全城成为全国艺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间段。
米鹏民:形成了一个产业共振。
谢晨星:全城都是进入一个艺术时刻。
艺术深圳
今年现场有两个展
包括第十一届艺术深圳
和第十四届深圳工艺美术博览会
欢迎广大观众
在12月5日-8日
来到深圳会展中心7、8号馆
(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三路)
一起参与这场“艺术嘉年华”
来源 | 晶报
出品人 | 米鹏民
总策划/总监制 | 米鹏民
总统筹 | 王博
总运营 | 郑毅
总推广 | 赵翔庭
总编导 | 罗秋芳 赵茜庆
编导 | 伍岭
拍摄 | 成江 李亦浩 陈家豪 何保贤
剪辑 | 陈家豪
编辑 | 蔡玫
往期推荐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