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解 | 海绵城市设计策略下篇(道路、公园绿地、硬质场地)

2017-10-25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绿维文旅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2015年国务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综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用六个方面的技术措施来综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路线。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结合“凤凰空间”《海绵城市设计图解》,从城市住宅区、绿色屋顶、城市道路、城市公园绿地、大面积硬质场地五方面介绍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分为上下两篇,本篇为下篇,囊括城市道路、城市公园绿地、大面积硬质场地的海绵策略。


三、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与此同时,传统管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1、生态树池


树池的标高一般比路面低一些,用以收集、初步过滤雨水径流。就行道树而言,一系列连贯的树池可以被设计成潜在的收水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收集、过滤雨水径流的作用。



2、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窄的、线性的、配置丰富景观植物、具有规则形状(常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凹式景观空间,具有垂直的池壁和平缓的纵向坡。



3、道路渗井


在空间极为受限的邻里街道,因为没有有利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通常采用设置渗井的方式来实现海绵城市。



4、道路中心隔离带


道路中心绿化作为常见的道路绿化形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道路两侧的滞留池和中心绿化在本来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结合道路横坡的现状,可整合为一个新的排水绿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用来应对道路积水的新策略。



5、立体交通


采用入水口初期弃流、入水口拦截装置、高架下滞留池设计等方式。



6、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是一种具备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具有高绿化、高承载的特点,同时使用年限也长于传统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可与生物滞留池及植草沟结合设计。



四、城市公园绿地海绵策略

把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



1、城市公园道路



2、雨水花园



3、大型下凹绿地



4、斑块绿地



五、大面积硬质场地海绵策略

现存硬质场地基本为灰色建筑,土壤经反复夯实硬化,几乎丧失透水性能。常规硬质工程雨水管理,并未对雨水有害后果做出相关回应,排放方式仅是简单地将污染问题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根据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城市内部大面积硬质场地在暴雨期间,应有效解决快速排水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在一定情况下,增加净水与蓄水功能,增加生态效益。


1、无地下空间广场



2、附带地下空间广场



3、商业街区



图文来自凤凰空间,绿维编辑整理

原题: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相关链接:

十九大前瞻 | 与旅游有关的十大关键词

聚焦丨海绵城市——科学推进城市建设

图解 | 海绵城市设计策略上篇(住宅、屋顶)


近期精彩回顾:


林峰: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

聚焦十九大 | 创新、文化自信、脱贫、供给侧改革

聚焦十九大 | 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地产反哺旅游:绿维“温泉+”小镇模式

林峰:以文化旅游创新引领未来城市设计

吴文学:旅游目的地发展,呼唤投资建设运营商

旅游小镇创建要求与政策解析

盘点 | Plus版国庆黄金周的四个关键词

PPP:助力社会资本深度参与红色旅游

厉害了我的国 | 中国名片震撼世界

山西旅游:投资环境好风光,无限机遇待客商

绿维助力山西旅游投融资万亿元项目库建设

林业局重点推出5条国家森林步道和15个冰雪旅游地

绿维解读:景区创A升A核心要点


关注“绿维文旅”微信订阅号,回复关键词“田园综合体、全域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IP”,获取更多政策、案例、研究等综合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