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书法与“道”

刘三整 美术报 2023-02-22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历来有“文以载道”、“技小载乎道”等论述。所谓“道”,在传统哲学思想和话语体系中,大体指天地运行、万事万物产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和遵循的规律、道理,既存在于个体之中,也超越个体之外的一种共性。“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任何艺术门类也皆有“道”。


唐 颜真卿 祭伯父文稿 26x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所谓书法之道,主要指书法本身既是一种汉字书写方式和技巧,通过对汉字点线笔画、组合结构、运笔用墨和题材内容等主要构成元素的掌握和表现,一种造型形式,是物化的外在载体和手段,技术性和形而下。体现作者对阴阳黑白、浓淡虚实、轻重缓急、粗细疏密等普遍性造型美学原则,和艺术规律的理解和演绎。笔走龙蛇,柔软的毛笔可写出雄健苍劲的书体,能柔弱飘逸,也可力透纸背,既可疾风劲草,也能雷霆万钧。“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书法作品是心迹的外化,可超越形外,是精神化、艺术化、形而上,反映作者习书、治学中的情感精神状态,兴趣喜好,文化素养,人生价值追求等,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和道理。所谓“字如其人”,“功夫在书外”,“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唐柳公权),“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唐张怀瓘)等。


唐 柳公权 行书兰亭诗 兰亭八柱第四(全卷) 绢本26.5x36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


法度与个性

写到熟时是生时

      书法,也有“法书”之称,有“法度”的书写。通常是指书写过程遵循或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的美学规范或原则,之所以成为书法的基本要求和门槛。而个性、或风格,是相对比较而言的,呈现的一种有别于他人,有自己的书写风貌特点。法度和个性相辅相成,也是矛盾统一。

      历代不同时期,不同书体字体,不同作者可以呈现不同的风格面貌,如大篆古朴圆浑,小篆匀称工整;殷商金文有古厚荒率,有瑰异凝练;汉代碑刻有方厚朴拙,有刚健雄强,有秀逸流畅;魏晋时期行书有“胡(昭)书肥”“钟(繇)书瘦”,王羲之《兰亭序》秀俊遒媚;草书有“颠张(旭)狂(怀)素”;唐代楷书中欧阳询刚整劲险,颜真卿雄浑开张等。


晋 王羲之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 摹本 纸本 11行 草书


      不同个性风格体现作者不同的书写技巧,兴趣喜好,审美追求、品格取向等。而个性风格的形成或确立,应当有法度为基础,为支撑和保障,才具有一定高度和难度,并非能轻易任意、随便为之,点画之间,好与差,妙与劣其实也只是一点细微差别而已,这也是其成为书法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无法度与高度也就经不起推敲和琢磨。所谓个性或风格,是达到某个艺术高度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点而已,其实也是一种“缺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写到熟时是生时”“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返璞归真,出神入化”等,都是一种从“入法”到“打破成法”,到“我为我法”,“无法”的过程和境界。


唐 怀素 论书帖(全卷) 暗花笺纸本 28.6x40.5cm 辽博藏 


习书方法

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如何学习书法,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也因人而异,所谓“法无定法”。而通常简单归纳起来,一种是“顺序法”:从汉字最基本元素点、线等笔画入手,到独字单字形体组合结构,逐一练习掌握,再到成行成篇,从局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最终创作完整作品。这种一般适合年龄较小的人,没有过多自己主观想法和固有书写习惯。


三国时期曹魏 钟繇 楷书 荐季直表 16x121cm 宋拓 (局部)


      一种是“倒序法”:反其道为之,可直接从完整作品的基本目标要求入手,按自己平时的书写习惯和喜好进行练习创作,再不断找差距、找问题、改毛病、补不足,“扶正去邪”,慢慢调整。这种可适应于年纪大些,有一定个人书写习惯和主观想法、感受,或有一定的社会和人生阅历,不太喜欢按部就班的人。第三种方法即是前两种兼而用之,灵活交替进行。每种方法各有不同和利弊,根据个人喜好和情况选用即可。

      临习书法可按自己兴趣喜好选择字体和风格,历代前人、今人所书的名作名篇是最好的样板和模式,方便简易,可不断临习、揣摩,为我所用。随着对书法技巧的掌握和认识不断深入,自然也会慢慢修正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写出自己比较喜欢和满意的作品,最终也能师古、师今,师造化,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应该说,学艺练功没什么捷径可走,想取得怎样的成效就要下多大的功夫,只有真正沉下心,下苦功夫,才能真有所得。


 宋 米芾 行草书盛制帖页27.4x32.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书法

多了无法与生趣

      说画家书法,一般指中国画家,是相对于专业书法家而言。传统书画艺术中,相同的历史渊源,工具材料,审美体系等因素,使书与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书画同源”“书画不分家”之说,传统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一体,其线条、笔墨等方面的概括性、写意性、表现性等也使书法与绘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历来中国画家十分注重书法学习和创作,有时甚至把书法摆在比绘画更为重要的位置。


唐 张旭(芝) 冠军帖草书25x66cm 宋拓本(局部)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画家更专注绘画领域的实践研究,注重绘画本身的再现性、制作性,削弱了线条、用笔的书写性和写意表现力,从而减少或忽略对书法练习,水平也大打折扣。其特点是发挥写实造型基础能力较强,创作体验、审美理念判断丰富,多强调个人感觉,按照个人的喜好和习惯,对书法规矩、框框、顾虑较少,也多了一些“无法”、“生趣”。缺点是对字体字形本身笔画、线条、结构、布局、节奏、笔墨等书写技巧、法度理解掌握不够,如“画书 (线)”,线条表现力和韵味不足,书写方式也比较单一,书形书体欠推敲、不耐看。而专业书法家由于较注重全面法度遵循,书形书体等方面能灵活多样,得心应手,缺点却容易出现技巧、审美上过于程式化和套路化,容易“固化”和“俗套”,规矩有余而生机、情趣、个性不足,不能真正出而化之,自成面貌样式。


北宋 黄庭坚 草书浣花溪图引卷 纸本 35.5x391.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前,我国提出要积极弘扬传统书法艺术,加大普及和推广力度,也推出了很多发展扶持措施,从事书法学习、创作的专业或业余人员队伍人数庞大,与书法有关的创作、展览、交流等活动也丰富多样。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要包括随着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提笔写字的机会日益减少,文字书写能力不断下降,特别是年轻一代,书法艺术的群众基础面临新的挑战;书法与绘画相比,更为抽象化、符号化,其可以发挥、突破的空间和余地极小,难度更高,而历代前人“高峰林立”,想另辟蹊径真正写出独具风格的好作品的确不容易;人们在审美、评判标准日益多元化,大众化,对艺术规矩、高度有所迷茫缺失,书法艺术也容易走向雅俗和平庸化;希望走捷径,一蹴而就,不愿下笨功夫,缺乏潜心静气、持之以恒的习艺治学精神,容易浅尝辄止等。


明 文徵明 行书七律诗 傍市柴门


      毋庸置疑,书法的书写过程能“临池志逸”,抒发胸臆。而题材、内容常选取一些格言警句,佳作名篇,励志益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潜移默化中自然也能陶冶心智、提升素养。练习书法既掌握书写技巧,也能提升审美能力、格调品位,触类旁通领悟艺术规律。(作者刘三齐系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广东省青年美协副主席)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文|刘三齐  编丨厉亦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讲文明 树新风——2022年浙江省公益广告大赛启动征稿
设计形象标识  打造文明名片——精神文明教育形象标识征集活动开启
瓷书鉴心 臻纯博达丨当李纯博书法遇上景德镇陶瓷
嵩溪明似画  新峰染翰足风流丨湖州南太湖“新峰计划”书法人才作品选登
我们毕业了,中国美院毕业典礼现场直击
凹凸的世界丨当代中国画主题创作邀请展·人物篇
《梦华录》片头和海报上的“录”字,是错别字吗?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