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宅兹中国”,上博重磅大展呈现河南夏商周文明

美术报 2023-02-22



上海博物馆即将呈现重磅考古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此次展览将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探寻先秦时期波澜壮阔文明的神采与魅力。


两年前,国家博物馆曾举办过一个青铜器特展“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览名称中的“宅兹中国”与上海博物馆此次特展名称“宅兹中国”有着相同的出处,均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是目前所知最早“中国”一词的出处。


何尊腹底铭文

宅兹中国

尊内的铭文中,“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一句最为出名。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但“宅兹中国”里的“中国”二字并非如今的意思,是指“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区”,是一个方位的描述。


何尊铭文拓片

何尊铭文拓片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出200余件(套)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展览由上海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导,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单位共同参与。展览将持续至10月23日。


考古“揭秘”夏商周


河南是夏商周的核心区,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地,夏商周考古学同时见证了中国考古学自初创到繁荣的历史过程。


一百年前,河南渑池仰韶村和北京房山周口店的考古活动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幕。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发掘逐渐承担起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通过考古发掘直观再现了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审美趣味乃至精神世界,证实或补充了文献中一些模糊或缺失的记载,获取了没有文字记载部分的人类历史拼图,揭开文明尘封的面纱,使历史变得更加丰盈立体。


距今四千年前后,中华文明多元的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



宋太祖蹴鞠图(局部)河南省境内主要夏商周遗址分布图


随着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巩义花地嘴等遗址的发现,对应了文献中记载的禹都阳城、启都阳翟、后羿代夏、太康失国等历史事迹,逐渐勾勒出文献中夏人的活动踪迹,为探寻夏代早期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线索。



猪首形陶器盖

夏代早期(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

高18.0厘米,口径23.0厘米,厚0.6–1.0厘米

2000年新密新砦遗址出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陶鬶形器

夏代早期(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

登封王城岗遗址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二里头遗址面积近400万平方米,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对中国城市布局和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

展期为7.30-8.30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高16.5厘米,宽11.0厘米

1984年二里头遗址ⅥM11出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网格纹鼎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

1987年二里头遗址VM1出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安阳殷墟是在中国境内由中国学术机构发起、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首项考古发掘,既是中国考古学形成阶段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夏商周考古学正式诞生的标志。推动了甲骨文和殷商历史的科学研究,揭开了对先秦时代帝王宫殿、宗庙等礼制建筑发掘与研究的序幕。



跽坐人形玉佩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高5.6厘米,宽2.8厘米

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司母辛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通高36.0厘米,长46.5厘米

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西周时期虽立都丰镐,但周公“如武王意”测定“天下之中”在河洛,建洛邑作为周王朝的东都,举行朝觐、册命、祭典和征伐等重大活动。


固始县侯古堆、鹿邑县长子口墓、三门峡市虢国墓地、辉县琉璃阁、平顶山应国墓地等的考古发掘也展现了东周时期河南陈、蔡、卫、曾、黄、宋、申等诸多侯国各自精彩纷呈的文化面貌。



 镶嵌绿松石神兽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通高48.0厘米,长47.0厘米,宽27.0厘米

1990年淅川徐家岭M9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金腰带饰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三角形1个:高8.3厘米;

兽首形3个:边长2.0厘米;

圆环形7个:外径约4.0厘米;

方形环1个:外边约长2.0厘米,宽1.75厘米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文明“探索”夏商周


 • 登封造极的青铜文明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分工进一步细化,青铜文明被推向了璀璨的高峰。


1980年在登封王城岗遗址小城之西城内的灰坑中发现了一片青铜器残片,这片距今约4000年的铜片由锡铅青铜铸造而成,很可能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使用复合范法铸造的锡青铜容器之一。在二里头都邑,出土了目前为止最早的青铜礼器组合。发展到商代,青铜器不仅数量增加,器型和重量也有所增大。


青铜器作为早期文明的艺术瑰宝,不仅是当时政治、礼仪和文化的载体,也关乎着工艺水平、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对死生的理解。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亚长方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通高66.6厘米,柱高13.9厘米

口径26.5–28.2厘米,足高25.6厘米

200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

战国晚期(公元前275年—前222年)

高16.5厘米,口径10.5厘米

1979年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

洛阳博物馆


 • 成熟的文字系统 • 


20世纪30年代殷墟考古发掘中对于甲骨文的发现,是现代考古学引入中国以后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这些甲骨不仅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清晰的地层关系,还有其他共存关系的遗迹遗物作为参考。甲骨文作为重要的史学研究材料给确证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历史发展找到了非常坚实的物质前提,推进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学理认识与历史观的建构。


牛骨和龟甲在商代被用来作为占卜的道具,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大都刻在牛骨和龟甲上,占卜使用过的牛骨和龟甲成为记录商代文字的重要载体。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字形基本固定,具有表音功能,能够组成句子表达意思,内容详尽地记录了宗教祭祀、生老病死、方国战争、天文星相、交通地理、农业收成等贵族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承载着商人虔诚庄重的宗教情怀与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


20世纪30年代殷墟考古发掘中对于甲骨文的发现,是现代考古学引入中国以后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这些甲骨不仅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清晰的地层关系,还有其他共存关系的遗迹遗物作为参考。甲骨文作为重要的史学研究材料给确证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历史发展找到了非常坚实的物质前提,推进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学理认识与历史观的建构。


牛骨和龟甲在商代被用来作为占卜的道具,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大都刻在牛骨和龟甲上,占卜使用过的牛骨和龟甲成为记录商代文字的重要载体。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字形基本固定,具有表音功能,能够组成句子表达意思,内容详尽地记录了宗教祭祀、生老病死、方国战争、天文星相、交通地理、农业收成等贵族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承载着商人虔诚庄重的宗教情怀与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



刻辞卜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卜甲长29.2厘米,宽17.5厘米

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 辉煌灿烂的礼制文化 • 


商人敬鬼祀神,宗教活动空前发达,初步形成以“礼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周人提倡“德治”,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从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构建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的核心。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宫廷礼仪用青铜酒器、乐器,仪仗用青铜武器,以及传统的玉礼器,是等级制度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礼乐文明。



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青铜器(九鼎)

春秋中期(公元前670年—前571年)

1997年新郑中国银行新郑支行郑国祭祀遗址K3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展览名称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展览日期  

2022年7月30日-10月23日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

第一展览厅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综合自上海博物馆资料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太!像!了!他从路边抓团泥巴,“捏搓揉刻”后,“瞬间有了灵魂”
80余件文物,再现清后宫“婉约”生活
台北故宫“人气国宝展”上新:展出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异曲同工——湖北省第三届工笔画小幅作品贵州巡展暨湖北·贵州工笔画交流展
纪念丨启功先生诞辰110周年
百度AI秒补《富春山居图》:是技术飞跃还是剽窃闹剧?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