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树人:怎样实现书法字外功夫的转化

刘树人 美术报 2023-02-22

书坛常说“功夫在字外”。这是套用的陆游的诗句。南宋诗人陆游给儿子写诗:“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读此诗,感觉陆游讲自己学诗的过程和心得还是挺实在、挺辩证的:学诗之初是“但欲工藻绘”,即要在韵律、辞藻、技巧上下功夫,到中年才开始领悟到学诗的更加深刻而宏大的旨要。最后告诫儿子,学诗是士人的正业,不要靠小聪明,真要学好诗,还要注重在诗外下功夫。可见,以陆游的全诗观照书法,说功夫在字外,应是指在字外也要下功夫,即学习书法首先要下字内功夫,如同学诗之初“但欲工藻绘”,同时要注重字外功夫。要内外双修,才是学书正道。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当下书坛对功夫在字外有一种盲目性。有的片面夸大字外功夫的作用,似乎只要有字外功夫字就写得好;有的把字外功夫简单化,认为会做诗词楹联就是有字外功夫,也不管所作的诗词楹联水平如何;有的看到别人作品中出现错别字、混用了繁简字,就随意贬低为“缺乏字外功夫”,等等。以上种种,反映了当下书坛一些书家对字外功夫认识上的肤浅和实践上的无序,也反映了当下书法队伍总体上在字外功夫方面的薄弱和不自信。


廓清关于字外功夫的模糊认知,首先是要认清字内功与字外功的辩证关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衡量一个书法家艺术水准的高低,品鉴一幅书法作品艺术水平的优劣,字内功是根本因素,字外功通过字内功相对显现出来。比如各级书协搞展览评选作品,评委们肯定是看作者字写得如何,而不知道作者书读了多少,即使你写的是自撰诗词或楹联,但字写得不如别人好,也还是被淘汰。由此可见,就学习书法而言,下好字内功夫是主要的,是内因和根据,学习字外功夫是一种辅助,是提高书法水平的外因和条件。我这样说,并非否认字外功的作用,而是说明,字外功夫很重要,但对于学习书法的作用是相对的。缺乏字外功夫书法难以达到高级境界,但不等于有字外功夫字就一定写得好。历史上,有的大书法家是大学问家,比如苏东坡;也有的大书法家并不以学富五车著名于世,比如颜真卿;而有的大文豪写字却只是一般水平,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曾说,他到了晚年才知道写字的乐趣,遗憾自己“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至于现代人,如果你从来没有好好练过字,即使你现在是大作家、名博导,写出来的字,别人也不会认可是书法。



   苏轼   春中帖


字外功对于书家提高书艺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需要书家进行转化。没有人今天读完一本《中国通史》或者《哲学概论》,明天写字就变好了。这说明,对书法家来说,学习字外功不是最终目的,把字外功转化为字内功才是合目的性的行为。能转化,学习的字外功是为有用功,不能转化,所学的字外功与字内功两张皮,即便你在字外下功夫再多,甚至学成了文学家、哲学家,但对于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并不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


那么,字外功怎样向字内功转化呢?我们知道,书法的字内功分为技法规则和观念理念两个部分。技法规则不断练习、长期坚持,同时书家在此过程中对于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并形成一定的书法观念。技法水平提高了,书法观念会相应提升;反过来,书法观念提升了,经过练习字也就写得更好,这就是心手相师、心手双畅。所以,书法字外功向字内功的转化,主要是影响和进入观念部分,即字外功能够影响、改变、提升书法家关于书法的观念、理念。这也告诉我们,书法家下字外功夫,应学习能够提升自己书法观念理念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字外功才能实现转化,才有实际效用。



宋  苏轼   获见帖


实现字外功夫的转化,具体地说,一是要转化为书法审美观念、层次和品位的提升。书家长期临池苦练,目的是为了把字越写越好。但什么是好字?由于各人审美的差异性,看法并不相同。有的书家写到一定水准后遇到瓶颈,从此踏步不前,并非不再用功,而是他的书法观念——主要是书法的审美观念僵化了,对于书法美的认知层次没有不断提高,甚至出现狭隘和偏执。比如有的人强不知以为知,轻率批评其看不懂、看不惯的字是“丑书”,他们的审美心理脆弱,只愿或者只敢欣赏匀称、优雅、妍美的风格,接受不了古拙、奇崛、险峭等风格,有抵触心理,就肆意贬斥。解决这一类书法审美观念上的问题,需要学习美学、文学以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认清艺术审美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性、艺术风格具有多样不同的丰富性、艺术发展具有时空不同的现实性,从而开阔自己书法审美的眼界,增加对于书法审美层次的认知和敏感性,端正下字内功的方向,努力做到“胸罗珠玑,笔涌云烟”。


二是要转化为书法本质和书法发展规律认知能力的提升。什么是书法?不少书家思想上并不明了。比如,有的不理解书法在现代已经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的认为书写的文字内容就是书法的内容,书写本身只是外在形式;有的偏爱新帖学,说敲响了碑学的丧钟,说二百多年前的碑学是今天书法审美乱象的根源,等等。当下书坛存在的这一类片面性认识,导致在书法实践上出现保守趋势,不少书家缺乏探索精神和进取意识,有的名家字越写越寡淡无味,书协办展作品越来越面目雷同。解决此类问题,书家要认真学一点哲学、美学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知识,树立辩证思维,深刻理解书法是艺术性、文化性和人的精神的辩证统一,是表现汉字的意象美和书家情感、性情的辩证统一,是承传古代经典和表现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是一种“通过汉字书写,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中国书法申遗文本》用语)。从而在师古临池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艺术追求,积极探索,创新出新,努力促进书法在新时代的发展。


三是要转化为人生境界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境界。艺术作品“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语),做人有境界则人品高尚赢得社会尊崇。艺术境界是由人生境界决定的。清弘飘逸的大草,只能出自宁静淡泊的林散之的笔端;而求名争强、求利斗狠的人,写出来的字则难免狞厉躁蛮之气。当代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对于艺术家来说,提升人生境界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的,是正确对待名利二字。有的书家成名后想扩大名气以更多获利,于是字内功下得少了,艺术观念逐渐变得保守,作品表现力日趋平庸,以至写成“俗书”而不自知。考察自古以来的书法大家,不仅在功力、学养方面超越时辈,在人生境界上也大都堪称楷模。当年齐白石作为一个“北漂”,不谋名谋利难以生存。但他成名以后,并未放弃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他不怕失去已有的书画市场,表示宁愿饿死京华,也要衰年变法,终于创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而名垂后世。书家下字外功,要学习艺术大家的精神境界,注重品德修养,树立传薪责任感,淡泊名利,专心向艺,努力臻达书法艺术的新境界。(作者系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60幅妙笔丹青,刻画95载强军征程
赏析丨岚谷梅香
琴棋书画诗酒茶,来这儿寻找江南生活之美
惊艳!二十四节气金银纪念币来了
阳光史诗——梁平波作品捐赠展今日开幕
画画者张爱玲:在参差的对照中,描出真实与慈悲
“宅兹中国”,上博重磅大展呈现河南夏商周文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2张泽石工作室面向全国招生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