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美术报30年

美术报 2023-12-26

开 栏 语



30年筚路蓝缕,30年艺路坎坷,30年精彩纷呈,30年再创辉煌。在美术报创刊三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一定少不了和我们一起成长的老读者、老作者的共同参与;美术报30年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点滴成就离不开美术界广大同仁的支持与厚爱,也离不开大家的辛勤付出。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向大家发出邀约,把这30年来与美术报息息相关的人与事诉诸报端,以这样一种有温度的方式唤醒读者的记忆,钩沉美术往事,再现时代风采,共同为美术报庆生。


今天依旧,心情依旧

■张瑞田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副院长)


早年间给《美术报》投稿,是给一家坚硬的纸媒投稿,今天依旧,每一次投稿,每一次期待文章发表,心情依旧。


对纸媒的怀疑,源于一场前无古人的信息传播革命,大数据、大流通,快捷、迅速,通过互联网开始肆无忌惮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传统的商品流通、信息传递、支付手段、个人消费产生了颠覆性的结果。如文字、影音的购买、发送、传输、接受,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因此,纸媒的存在价值被低估,纸媒的生命活力也遭到怀疑。应该说,理由是成立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系统,我们身处的时代,就是网络时代,以此引发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对美术报仍情有独钟。我的理解简单明了,第一,《美术报》不承担传递社会资讯,她的读者不期待在《美术报》上获悉某个具有惊天劈地的爆炸性新闻,更没有兴趣于此闻听公众人物的隐私。第二,《美术报》的读者期待的是审美的声音和图像,期待的是具有旧时风度的典雅和庄重。那是一种对艺术史的深入了解,是对当下艺术精神新的解读。因此,读者不会在意文章的时髦或激越,他们注意的是文章的内涵,是一幅书画作品传达的美的声音,是相当古典的教养。第三,《美术报》时尚,但不媚时,她经常跳出三界外,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她依托书画,阐释美育,她直击书画家,发掘生命神采。


我们作者也是,不求闻达,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读书所得,思考所得写成文章,交给报社的编辑。过去是通过邮局寄送,投稿的方式很古朴。与斯舜威老师的联系就是依靠邮局,用毛笔写下的手札,谈文章,说书画,南来北往,几成佳话。后来通过“伊妹”,再后来以微信传发。这个优美的过程一晃就是20多年,从青年到中年,直到耳顺之年,与《美术报》就是这样不离不弃。


至今,依然向《美术报》投稿,依然期待阅读新一期的报纸。


到了愿意回忆往事的时候了,曾经密切联系的编辑们有的退休了,有的调到其它工作岗位,有的提了职务,有的依然坚守岗位。想到往年的生活交往、稿件联系,心头温暖。对于文章作者而言,编辑是第一读者,也是第一裁判员,他们对文章的基本态度,印证着文章的质量和成色。在《美术报》发表的文章,许多是根据编辑老师的意见修改而成,想起编辑老师们的建议,自然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要么是下笔匆忙,要么是急功近利,要么是案头功夫欠缺,要么是无病呻吟······对于这些问题,编辑老师会及时纠正,善意引导,帮助作者们增加见识,提高写作水平。20多年的时间,在《美术报》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自然成了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中的一些作品,先后编入自己的评论集、随笔集《百札馆闲记》《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书坛尘嚣录》等书中。


《美术报》到了而立之年,30年的时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果。也是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奋发有为,从一家籍籍无名的专业报纸,成为读者喜爱,业界重视,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媒体。我们这些作者,也伴随《美术报》一同成长,我出版了十余本艺术评论集、文化随笔集,并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作品,在艺术评论写作中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今天,在网文泛滥的情况下,我依然保持着对《美术报》的阅读和投稿,这是深阅读,也是我个人生命活力和具有思考能力的体现。至于纸媒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问题。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离不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气质。



我与美术报共成长

■唐雪根

(著名油画家、美术报肖峰油画高研班学员)


30年前,我参加了《美术报》为创刊号举行的座谈会,那时,美术报是呱呱坠地的婴儿,我是53岁壮年,刚刚退养,自己做画家。在那个年代里,美术报是第一张专门刊登美术文章、介绍优秀美术作品的报纸,给我特别亲切的感觉,钟爱有加,万分喜爱,而且,从此结缘,此后经常在美术报发表作品和文章。


比如:


1997年12月22日头版,发表乔笙写的《“喀拉美术馆”开馆了》,我和我的馆第一次在美术报与读者见面;

1999年7月26日,发表我写的《弄潮补遗——关于题材的絮语》;

2000年7月15日,发表我写的《建网,中国画家新选择》;

2000年10月,发表我参加第二届西湖艺术博览会参展作品《钱江潮18号》;

2002年9月28日,发表我写的《无悔的选择》;

2003年4月26日,发表我写的《弄潮新篇》;

2007年7月21日,报道《钱江大潮》拍卖成交消息;

2012年6月9日,发表我写的《潮起东方》;

2012年10月20日,用8个版面发表我的“答谢丽水人民油画展”56件展品;

2016年,发表肖峰油画班结业展展品时有我作品;

2017年9月23日,发表我百画百诗词10篇;

2018年12月8日,发表我“从艺60年纪念展”展品10件;

2021年2月6日,发表我牛作和鸡作17件。


13次20版近百件作品在美术报与读者见面,显现了我与美术报,美术报与我之间存在的鱼水情怀,为我提供了让读者赏读我作品的机会,我也为报纸增加了与众不同的作品。因为经常发表作品,我对这张报纸有了更多的爱意,到达了情侣般的浓度,一周不见,如隔三秋。



唐雪根  大潮(局部)

 6000×300cm  油画  2008-2023年


众所周知,画家的社会影响力及学术地位,除了自身的身份可以为他确立怎样知名,在网络媒体尚未形成之前,在纸媒体上,作品是否经常亮相和人们见面十分重要。作为职业画家,在专业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和作品,对提升他(她)的知名度不可或缺,必须经常发表优秀作品,用作品说话,使大家了解你,记得你。所有的著名画家,虽然都以自身的努力和才气在绘画路上筚路蓝缕,但是,倘若没有媒体为他们推波助澜,不可能名扬四海,一个不为人知的画家决然不可能成为公认的著名画家。


我是一个较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所以与《美术报》走得比较近,常常发表文章和作品。之所以较早懂得这个道理,跟促使我走上成功之路的第一个伯乐相关。


1962年7月,我在读的苏州工艺美专解散,同班的城市生分配工作,农村生回乡,来自农村的我抱着回乡走创作道路做画家的决心回乡务农,18个月后画出表现一丝不苟精神的优秀作品,回家过年的县团委书记阅读后有了将作品送往省优秀知青事迹展展出的决定。我担心未经团支部选拔生事,不表赞成,他就说:“你回来干什么?想做画家,是不?现在有了好作品,不走出唐家弄怎么能够让人认识你是一个会创作好作品的画家?作品必须通过展览让人认识,必须经过报刊的发表让你名声远扬。”于是,入选之后有了发表,有了省展览馆太仓农民展的邀约,著名画家亚明让我重画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美术》等7家报刊发表。因为23岁就懂了这个道理,因此,我是较早明白作品必须经常见报的人。


值此美术报创刊30年之际,我把这些感受和体会整理成文字,既是作为我这个与《美术报》共同成长了30年的老读者的道贺文章,也是在表达我对《美术报》的衷心感谢。


30年前《美术报》只有4个版面,纸质也是普通新闻纸,经过30年的成长,已是健壮的体格魁巍的壮汉。


祝福《美术报》越办越好!

▼点击下图订阅2023年《美术报》



  编丨唐永明 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中国当代艺术的10年,也是一座民营美术馆的10年
全国著名画家作品展,陈飞翔长丰工作室揭牌,安徽长丰好事成双
王厚祥“长风万里”写心境
旅美画家言师仲“阳光下的维吾尔人”谱写色彩的交响乐
走近当下顶流艺术家,感受中国艺术之高峰 | 2023惟精惟一 —— 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在绍兴开幕
师国栋丙烯画新作赏析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