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看看上世纪女性的优雅与时尚

美术报 2023-12-26

服饰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价值观、审美观和社会风尚的直观反映。辛亥革命后,以繁琐华丽的服饰来代表阶级和特权的年代逐渐远去,封建服饰“明等级、辩尊卑”功用逐渐消亡,旗袍产生和盛行。20世纪20至40年代,旗袍在继承中国传统服饰风格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服饰的优势特点,在服装结构、制作工艺、纹样选择等多方面摆脱了旧式样,形成了新的时装风尚。


日前,安徽博物院推出“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展览遴选了安徽博物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三馆旗袍精品,让观众欣赏旗袍之美的同时,体味海派文化和徽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从古至今女性对美与自由的共同追求。



据策展人介绍,展览的重头戏,来自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的65件旗袍精品。在第一幕“海派旗袍”的部分,展览重现了海派旗袍风靡一时的盛景——云裳服装店、时尚秀场、新锐设计、文化沙龙、《良友》《玲珑》等等时尚杂志,无一不对海派旗袍的发展起到额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海派旗袍名声大振,享誉全国,甚至影响到海外。



潘玉良 《自画像》

油画 1940年 安徽博物院藏



穿着旗袍的阮玲玉



身穿旗袍的张氏四姐妹


展览还讲述了穿旗袍的她。旗袍之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正是由于越来越多出色的女性穿着旗袍走向社会,在各个领域展露才干,她们和她们的旗袍一起,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重。近代文坛、画坛、演艺圈等多个领域中的优秀女性与旗袍都有不解之缘。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林徽因、苏雪林、阮玲玉、周璇等等,都是旗袍的坚定拥护者,不管是在日常生活的穿着中,还是对作品人物的描绘与演绎中,旗袍都是她们当之无愧的首选。她们或画、或写、或演,将旗袍之美化作人们记忆中永不磨灭的经典。


据悉,展览将展至8月20日。



重点展品


满地提花缎无袖单旗袍


满地提花缎无袖单旗袍(新新公司)

20世纪30-40年代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藏


新新公司于1926年开业,以开设“玻璃电台”著称,顾客可以一边购物,一边观看播音和演出的情景。


该旗袍右衽立领,制作十分精致,通体粉、红、绿、蓝等多种颜色搭配,绚烂如彩霞。扣子使用了三种不同形制,包括分别位于领口与斜襟处的盘花扣2对,侧门襟盘扣1对,以及揿纽6对,既美观又实用。


粉色镶边缎面长袖单旗袍


粉色镶边缎面长袖单旗袍

20世纪30-40年代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藏


旗袍的边缘装饰最初是继承清朝旗装的装饰手法,多为镶滚。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花边传入中国以及我国花边加工业的发展,花边装饰开始运用于旗袍之中。张爱玲的《更衣记》提到:“阔花边装饰在长袍边缘,渐渐代替了嵌线与滚条的地位”。在《良友》画报中亦有描述:“整个旗袍的四周,这一年(1932年)都加上了花边。花边运动盛行。”


黑地提花八字襟无袖单旗袍


黑地提花八字襟无袖单旗袍

20世纪40年代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藏


中国的传统袍服从商周时期便开始习惯使用开襟的形式。纽扣在左侧为“左开襟”,在右侧为“右开襟”,纽扣在胸前的叫“对开襟”。旗袍的门襟指的是衣服的前幅,即衣领以下直至袖窿的开合处。八字襟是双襟的一种,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流行,双襟旗袍左右开襟对称,展示出平衡庄重的美感。


阴丹士林蓝布长袖旗袍


阴丹士林蓝布长袖旗袍

近代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藏


阴丹士林是一种还原染料名称,源于德文Indanthren的译音,该染料耐洗、耐晒、坚牢度高,以它染成的布色彩艳丽。阴丹士林布,尤其是蓝色系列,成为20世纪20到40年代女性旗袍面料的首选。


粉地凤戏牡丹真丝长袖旗袍


粉地凤戏牡丹真丝长袖旗袍

近代

安徽博物院藏


20世纪20年代初期流行的旗袍有满清女旗袍、男长袍的外形特征,该旗袍整体为廓形,袖子稍有收紧;袍身长度减短至膝与脚踝之间;线条造型仍较平直,色调素雅,纹饰上虽然用传统的凤戏牡丹刺绣装饰,但明显简化,不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份。


满地印花真丝夹旗袍


满地印花真丝夹旗袍

近代

安徽博物院藏


中国传统服装面料纹样的整体布局方式往往以满地为主,讲究秩序化和程式化。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纹样中的元素体量变大,满地大花取代了清地碎花,带来了夸张强烈的视觉感受,与同时期西方兴起的波普艺术风格相得益彰。


红丝绒短袖旗袍 


红丝绒短袖旗袍 (良友服饰公司)

近代

安徽博物院藏


上海虹口良友服饰公司,位于上海峨嵋路。峨嵋路在20世纪初以英国商人名命名密勒路,1943年改名为峨嵋路,可见这件旗袍应为40年代后制作而成。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旗袍在整体轮廓上,经历了从“A”型向曲线造型特征的转变,在裁剪结构上,由传统的整衣型平面裁剪结构向前后分片裁剪的西式结构转变,从忽略人体向凸显人体曲线美的方向发展。


“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张爱玲《更衣记》


潘玉良旗袍


潘玉良旗袍

近代

安徽博物院藏


潘玉良,中国著名的女画家、雕塑家。她幼时父母亡故,流落到安徽芜湖,与时任芜湖海关监督的潘赞化成婚,婚后旅居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后又分别于1921年和1937年两次赴法国深造。受上海时尚风气影响,远离家乡的潘玉良对旗袍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旗袍不仅是她一生挚爱的衣饰,也是她画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从安徽到上海再到法国,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在中西美术思潮的影响下,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清晰,而作为东方文化象征的“旗袍”,在表达东方女性优雅娴静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饱含了她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位传奇一生、勤苦奋斗的女画家,最后穿着中国的旗袍,遗留下丰富的艺术作品,带着遗憾长眠于法兰西的土地。”


——留法艺术家叶星球《女画家潘玉良》


▼点击下图订阅2023年《美术报》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中国当代艺术的10年,也是一座民营美术馆的10年
全国著名画家作品展,陈飞翔长丰工作室揭牌,安徽长丰好事成双
王厚祥“长风万里”写心境
旅美画家言师仲“阳光下的维吾尔人”谱写色彩的交响乐
走近当下顶流艺术家,感受中国艺术之高峰 | 2023惟精惟一 —— 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在绍兴开幕
师国栋丙烯画新作赏析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