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向党 初心永挚】健康帮扶50载 接续传承守使命
用心、用情、用智
1965年1月31日,中央卫生部发出号召开展农村巡回医疗,同济医院迅速组建并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内科教授过晋源,外科教授裘法祖、黄唐,麻醉科教授马自成,还有妇、儿、眼、耳鼻喉等科的专家和护理人员共45人参加,阵营强大,科室齐全。
1965年,巡回医疗队赴阳新县三溪镇开展医疗活动
他们为广大农民诊治疾病,上门送医送药,培训基层卫生人员,进行以“两管五改”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血吸虫防治,计划生育及相关的手术,帮助整顿基层卫生组织。医务人员下到农村,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三同”。
医疗队走村访乡
医疗队到田间地头看病治病
1972年,裘法祖参加第二次巡回医疗期间,在血吸虫病肝硬化农民救治过程中创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方式,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有效手段。他回忆说:“我参加巡回医疗总的时间有一年左右,不但锻炼了我,还丰富了我不少临床经验。我想,对现在的青年外科医生来说,下乡巡回医疗更为必要,大有裨益。”
1972年农村巡回医疗队共136人,
先后前往恩施、麻城、阳新、新洲等地巡诊
巡回医疗队员赴汉阳县医院开展医疗活动
截止到1976年,据医院不完全统计,医院先后派出农村医疗队41批,共计1442人次。许多知名的教授多次下乡为农民诊治疾病,如院长周裕德、内科教授邵丙扬、外科教授童尔昌、妇产科教授蔡桂茹、儿科教授宋名通、眼科教授张泺、耳鼻喉科教授薛兴尧、神经科教授阮旭中、中医科教授钱振坤、麻醉科教授金士翱等。他们有的下乡3~4次,足迹遍布湖北省30多个县市。全院大多部分医务人员都参加过医疗队。巡回医疗一定程度满足了农村群众就医需求,也使得青年医生得到了锻炼。
医疗队到农民家中问诊
医疗队正在给农民看病
当时巡回医疗下乡,一切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建成小型医疗站,拥有诊疗室、病房、手术室,粗茶淡饭,能够饱腹已经很满意了。遇到去山区开展巡回医疗,交通不方便,只有仅容一人走的羊肠小道,去老乡家出诊要走半天时间,看诊完返回,一天就过去了,一天就只能看一个病人。
医疗队到田间地头看病
外科教授吴在德回忆当时参加巡回医疗时说,紧急手术时,外科医生临时就地搭着一块塑料布,就开始做手术;想尽办法节省费用,当时农民每人年收入仅5毛钱,而一根羊肠线进价是2毛6,酒精更是一滴都不浪费;内科医生除了看病,做卫生宣传工作,打预防针,还要帮忙打井,改造厕所。那段经历非常锻炼人。
江苏太仓下乡工作地区图(手绘)
巡回医疗队员除了找病人,看病人,做手术,做科普,还要创造条件办学。“有一次是在云南云溪县办了一个工农兵的学校。”妇产科教授顾美皎回忆着年轻时下乡时的情景说,“当时能找到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算不错了。”大家以庙宇为学校,站在祭台上讲课。周围的人听说这里上医学课,就会自觉地找来,有学生大都是“赤脚医生”,小学都没有毕业,最高学历的也只是高中,而来更多是已奄奄一息病人。
医疗队员顾美皎等在简陋的条件下施行膀胱道漏手术
麻醉科教授金士翱也参加多次参加巡回医疗,当时没有大型麻醉机,只能随身携带简单的麻醉装置就出发了,协助手术麻醉只能采用局疗麻醉。纱布也是消毒后反复使用。他记得,有一次凌晨12点赶赴天门抢救胸外伤病人,到达应城的时候倾盆大雨,司机不得不游泳到对岸叫拖船过来,然后将汽车开上船,早上四五点才抵达天门,随后一刻未休息,大家便开始抢救伤者,最终抢救成功。
儿科针对流行性大肠杆菌感染总结出“据证定液、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加钾”输液原则,很快向农村普及推广
生命面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儿科教授程佩萱回忆说,当时参加巡回医疗的医生,不论是儿科医生,检验科医生,还是眼科医生,抢救病人都是一起上,有时还要和外科医生一起“上手术”。最终成功救治了不少疑难患者:用一根消毒的橡皮筋辅助,成功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术;麻醉药“扩张”血管,挽救一位脑栓塞、肺栓塞的产妇;脾血过滤,溶入枸橼酸钠溶液,再收集回输,解决缺血难题……
医疗队下乡开展巡回医疗
不抛弃不放弃,大家集思广益创条件,反思总结找问题,解决当地的很多就医难题。一批批参加了巡回医疗的队员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病人活下来了,病人好了,所有的医疗队员都觉得是无上荣誉。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专业领域独挡一面的专家,有的是博导,有的是科室主任。
--解决了长期威胁当地人民健康的难题“痹症”获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首创血吸虫病的内科治疗“酒石酸锑钾三日疗法”获全国推广应用
--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被称为“裘氏手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揭示湖北农村流行“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获1980年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
……
使命、责任、担当
同济医院深入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616”工程,武陵山对口支援等工作。通过落实医改任务,有效引导医疗资源流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扶持,提高了受援医院的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推广适宜新技术,显著提高了常见病、多发病、部分危急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上的诊疗能力。以临床科研帮扶带动,促进地方疾病、重大疾病“双建设”。
2011年同济医院50位专家赴咸宁中心医院(同济医院托管医院)义诊
“科研为临床医生提升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提供保障。”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说,引导医生把科研和临床需求相结合,破解现实难题,解除患者病痛,是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应有的使命担当。
2005年至今,同济医院共派出93名专家对口支援巴东县人民医院、长阳县人民医院和红安县人民医院。受援医院在医疗、管理及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簰洲湾抗洪救援
同济医院还帮助地市医疗机构建设重大疾病专科。陈孝平院士在咸宁市建立工作站,带领咸宁市中心医院外科创建省级重点专科,提高当地疑难危重症救助水平;积极推进新成立肝胆胰专科、胃肠外科、小儿外科、血管外科,实现肝胆胰外科疾病的规范化诊断治疗、胃肠肿瘤手术微创化普及。同时,陈孝平院士致力于陈孝平志愿者团队及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促进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的医学科技发展,提升当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更好的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陈孝平院士(中)正在手术
2018年,陈孝平院士倡导的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在汉成立,旨在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边远地区群众看病的问题,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以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为基础,陈孝平院士团队先后在武穴、阜阳、贵阳、利川、甘肃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开展了30多次义诊。截止目前,他们共为逾3000位居民进行免费诊治,为近百名贫困病人开展手术。
宫颈癌是最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人,约占世界的1/5。2009年以来,马丁院士团队同湖北省五峰县妇幼保健院同仁一起,收集当地宫颈癌病人标本,进行预防干预治疗的课题研究。研究证实宫颈癌是当地高发地方性疾病,通过课题实现目标人群宫颈癌筛查全覆盖。
马丁院士(右一)正在手术中
五峰县妇幼保健吴医生感慨,课题研究促进了医生能力提升,提高了宫颈癌诊断治疗水平,极大减少漏诊误诊。针对当地宫颈癌高发的实际,卫生部门还加大了相关投入。
研究团队还与浙江、上海、湖南等地数十家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发现中国人11个全新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马丁院士说:“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合科研,促进基层对宫颈癌早期预警、早期精准筛查和早期无创治疗方案的普及和完善,提升了基层防治能力。”
同济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在探索“以大带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据悉,仅2019年,同济医院向医联体单位派出常驻院长及常驻专家17人次,短期指导专家217人次,义诊8次,讲座16次,派出社区坐诊专家48人次,开展社区义诊及讲座24场。接收医联体单位人员培训507人次,非医联体单位181人次,开展学术交流700人次,开展医联体单位国际交流9人次,开展科研协作项目4项。通过网络转诊到同济医院1425人,开展远程业务指导15432次,心电、放射远程会诊4000余例。
为基层“培育一批专科、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批科研、产生一批成果、打造一个三甲”的基层医联体“三双”建设,同济医院提高了医疗资源一体水平,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改变百姓动不动就去城市大医院的就医模式。帮扶的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海南省文昌市人民医院、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革命老区黄冈中心医院等实现了80%的病人看病不出县。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我心向党 初心永挚】百年铸党魂、清明祭英烈!讲述同济红色故事(一)
【我心向党 初心永挚】迁汉建院 励精图治 锻造中南医疗砥柱的同济人
编辑|田娟
策划|蔡雄、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