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专家团、以评促建……河南省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这样进入第一梯队
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医院全面提升铺就了转型之路,也在推动着医院迈出覆盖、辐射生态系统内所有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受访人
自1994年进入河南省人民医院起,24年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张连仲见证了医院信息化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从1904年起步,河南省人民医院至今已经走过114年的历程。百年中,医院一代代人砥砺奋进,坚守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患者的信任。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这所百年老院开启全方位的新的探索,规划建立立体化的智慧医院发展实践。2018年5月,医院信息化建设又取得标志化成果:顺利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乙等级评测,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在整合共享集成中升级
不同于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求“投入产出比”的心态,大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背后,均有行政需求推手。想要站到“第一梯队”,大多需要一次突破的契机。
“现在信息化在与很多行业对接、打通、融合,这是大趋势,但是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的。”张连仲提到。河南省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
从1996年开始,医院实现了以病案管理和财务管理为主的单系统应用;
从2001年到2008年进行了两次升级、优化,系统更加完善;
2010年,医院整合门诊、住院系统,上线电子病历系统,系统覆盖临床、管理两大块。
认识到新时代、新技术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冲击”后,医院管理层开始布局智慧医院建设。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初,医院邀请国内著名信息化专家把脉,通过系统整合、梳理,针对医院业务、管理需求,对医院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我们希望形成符合互联互通标准化的信息化建设。”张连仲提到。
这次规划被写入医院的“十三五战略规划”,通过河南省发改委科研立项的方式,启动了智慧医院建设。
“我们当时提出的顶层设计为‘1226规划’,即建立一个基础支撑平台,构建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两大体系,建成基于电子病历的集团院内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医院平台,在此基础上形成包括临床科研、大数据开发等在内的六大应用系统。”张连仲侃侃而谈,“以五级乙等评测为抓手,以便民惠民为根本宗旨,尽快实现弯道超车,站到全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梯队中。”
截至2017年12月,医院信息化在数据整合、患者主索引、电子病历等很多方面有很大提升,在公众服务方面可以提供包括网站、自助服务、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多角度、多渠道的服务,有效减少了三长一短问题,并基本建成基于临床数据中心的科研大平台。
“我们目前与企业合作,依托智慧医院实验室、大数据研究室,开发了妇科肿瘤、胃癌、肝病、体检方面的大数据应用。”对张连仲来说,目前发展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从管理角度来看,为决策者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从医疗信息化建设成效来看,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测评五级乙等的测评,无疑是一个很高的认可。
在找准症结问题点发力
张连仲认为,从这两年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经历来看,医院信息化在推进、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四个主要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缺乏顶层设计。此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处于一种“有需求就建系统”的状态,虽然满足了应用需求,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孤岛”效应。“顶层设计很重要,但是我认为这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才是合格的?国家级、省市级、行业内,都是如何规定的?”张连仲回忆规划伊始的困境。鉴于此,河南省人民医院从2015年12月开始聘请专家,并最终形成1226顶层设计规划,“这是整个信息化建设成功最重要的一步。”张连仲认为。
第二个难题是信息化标准不清晰。根据中国卫生信息标准网信息,国内卫生信息化建设各类标准200余项,“对医院来说,我们很难认定怎样才算是标准化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最终决定以申报评级为抓手。”张连仲认为参加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缘起在这里,即以评级为抓手,助推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标准化。
第三个困境是人才队伍不足。“缺人才,虽然信息部门当时可以负担起基础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在智慧医院这样一个大项目面前,人才匮乏问题格外突出。”张连仲的解决办法是“借东风”——外聘了全国各地的知名信息化专家作为智囊,主要是提供技术、理论上的支撑。”张连仲认为,这些专家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论证、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帮助。
第四个难题是面对海量数据,医院的大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不够,“以前医院的大数据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数据大’而已,数据不规范的时候用处不大。但是随着标准化建设的推进,现在数据变得有用了。”张连仲思考如何才能将大数据转化为有效应用,发挥这座“金矿”的价值。
在借智专家专业中优化
张连仲认为,在信息化建设这件事上,“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医疗、护理、后勤、管理、临床……方方面面都对信息化提出了新期待、新需求,信息化队伍是最繁忙、事儿最多的队伍。但是医院毕竟以医疗为重,信息化建设人才缺失是不少医院面临的现状。“我们的信息部门共有17个人,面对全院信息化工作,确有难度。第三方也是我们较为重要的建设力量。”谈及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时,他提到合作伙伴“在信息化建设这件事上,与专业团队‘联姻’也是较好的选择。”
大改造之前,河南省人民医院信息系统与其它医院一样,没有规范化的数据标准,系统间的耦合度高,2016年医院与第三方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出了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集成信息平台。“整合所有系统,达到全院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张连仲回忆道。
据悉,医院目前正与第三方洽谈后续整体购买服务的战略合作,希望通过长期合作更进一步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提升。IT行业技术不断创新,医院管理需求不断精细化,需求驱动合作动力,张连仲对合作的下一步定义是:更高标准、更高品质、更多默契。
在智慧健康服务中探索
“互联网+”、互联互通、HIMSS评审……这些助推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概念和名词落到实际工作中,是医院业务、服务能力、各项指标实实在在的快速提升。
张连仲分享了一组数据:2017年,医院门诊量超过320万人次,住院人次达22万,各类手术量十几万,床位数(开放)3900张。
从患者实际体验来看,从院前预约,到院中多种自助服务、多种支付系统、闭环管理系统,再到院后的随访系统等等,医院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快捷、精准、智慧的就医体验。
从分级诊疗落地情况来看,河南省人民医院利用“互联网+”,建成了全省覆盖17个省辖市、108个县市的分级诊疗平台,在软件平台建设上,为128家医疗机构搭建了协同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与各家医院HIS、LIS、PACS打通,病历资料、检验结果可以互联互通,实现双向转诊、健康教育等;在管理平台上,专门建立了分级诊疗网,包含远程会诊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等,覆盖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可以随时进行线上远程会诊;在硬件平台上,助力各医院提升硬件建设水平,以实现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有效对接,并通过20条核心服务举措和远程教学、培训以及组建学科联盟等,落实分级诊疗,提供同质化服务。
除此之外,河南省人民医院与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平台进行了共享文档的上传和对接,与医保、社保、审计等部门均实现了联网、共享。
下一步怎么发展?
进入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第一梯队后,下一步怎么发展?张连仲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第一,医院确定了多区多院规模适度的集团化战略发展目标,重点突出不同院区的专科建设,“信息化的重要角色,将不仅局限于打通院前、院中、院后就诊环节,还要连通各院区,通过集团化运作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张连仲认为。
第二,利用互联网手段进一步加大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第三,以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为抓手,推动云端的网络医疗机构、云医院建设,“这类机构将来也会具备门诊、医技、教育、药品配送等同质化服务。”张连仲提出。
第四,进一步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希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能有所作为。”张连仲期待着。
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医院全面提升铺就了转型之路,也在推动着医院迈出覆盖、辐射生态系统内所有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以此来看,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经验无疑值得同行借鉴。
-END-
近期会议
点击图片查看会议信息
推荐阅读
上海医保系统瘫痪四个多小时,我们更关心该如何应对HIT高互联模式下的系统性风险?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