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 | 西京医院蒋昆:医疗信息化有四个“以人为本”
"医疗信息化十周年”专题
第4篇文章
全文字数:2400余字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使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和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得以前所未有的深入,医疗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蒋昆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我自2001年开始参与医院信息化工作后,尤其是2011年后开始负责医院信息化工作后,基本完整参与了医疗信息化的规划、决策、建设、运维的全过程,在此简单就自己对医疗信息化的一点思考作一些分享。
第一个以人为本
对医疗信息化的认识是成败关键
回顾国内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历程,可以比较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年到2008年,这个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医疗数字化的问题。基本上是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安排,计划性地完成医疗园区网的建设,实施HIS、LIS、PACS等一系列骨干系统, 使得业务运转实现数字化。第二阶段从2008年到2012年,这个阶段重点解决的是电子病历、手麻、移动医护等临床信息系统,提出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集成思路,使得医院主要业务流程得以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协同。第三阶段从2012年至今,这个阶段开始重点提升信息技术对业务的深层支撑能力,也第一次提出了智慧医疗的愿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一系列技术相继落地应用,信息技术对医疗、科研、管理的重大价值已毋庸置疑。
从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当任务,到把信息化建设当政绩,再到现在认可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的价值和意义,掌握基本的信息化建设方法论,医院文化对信息化的认可程度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上限。这是第一个“以人为本”,也是难以速成,需要潜移默化的一个。
第二个以人为本
信息科的职能地位在逐渐变化
国内医院的信息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职能部门,很多情况下却是作为养老科室存在的。编制数量少、专业素质差、收入水平低的情况并不鲜见,而医疗行业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专业领域,出现信息科不受待见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缺乏职业认同又加剧了信息科的人才荒。业内曾有全盘技术外包来提升信息科履职能力的设想,但信息安全和绑架猜疑使得这种深度合作很难达成。
这样的现实,决定了信息科必须走一条既不同于临床学科、也不同于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道路,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
信息科建设发展可能的一种选择是:应用云计算、微服务、中台技术改造IT基础架构,在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运维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需求,实现系统解耦,提高系统互联互通能力;将注意力转向末端需求,购买高质量的开发外包服务补充信息技术力量的不足;积极开展与临床、高校和高技术企业的科研合作,获取持续的创新动力;梳理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体系,以信息化、流程化和规范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受控和监管;以核心运维、业务梳理、需求分析和数据科学为重点构建医院信息科的人才队伍。
信息人才队伍的水平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下限,这是第二个“以人为本”。
第三个以人为本
信息技术应用更加重视患者体验
2018年国家卫健委接连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等一系列通知文件。不同于早期按照软件菜单“踩点得分”的评价标准,文件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就医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随处可见。
这其实是个很明显的信号,已经尝到甜头并且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价值的行政部门, 正在发动“国家机器”,促使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从“任务型”、“政绩型”向“效果型”转变。无论医疗实力与综合排名如何,都必须更重视患者体验,并落实到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上。医疗机构的决策层需要正视变化,积极应对,考虑互联网、电子签名、区块链和医保结算、网络医院、医联体、分级诊疗、病案无纸化、处方外流、物流配送等需求的结合点,提早谋划,方能有条不紊。
以患者体验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这是第三个“以人为本”。
第四个以人为本
医疗信息技术正在回归临床
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医疗机构沉淀了大量数据资产。但利用这些数据对医学科研、质量控制、安全监管和诊断决策提供有效支撑还是存在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医疗信息化建设至今,总体还是围绕流程管理、档案留存、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需求展开,单一目的数据的丰富程度不足以支撑多维度的分析。这从电子病历的数据挖掘案例中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印证。
花了很多钱,搞了很多年的信息化,看似只解决了个电子化存储的问题,信息科因此饱受诘问。医疗行业的主责主业是“治病救人”,医疗信息化也不可能偏离这个目标。这就需要信息科重新审视医疗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考虑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差错、促进医学科研方面的价值,进一步挖潜增效。
信息科需要有计划的着手梳理应用系统架构, 提升数据互联互通能力;积极拥抱物联网技术,提升大数据采集汇聚能力;合理规划设计数据仓库,调优数据路由,控制好数据一致性,稳步提升数据质量,支撑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手段,尝试将低效、人员密集型的工作转为自动化,使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升;构建更优秀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人工智能将加速信息技术回归临床,值得重点关注,这就是第四个“以人为本”。
写在最后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改革开放同岁的我有幸经历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大时代,既亲身感受到国家快速走向繁荣富强,也曾面对变化心中充满彷徨,反复斟酌不同的选择带来的风险和机遇——这正是身处大时代的幸运和魅力,也恰恰是医疗信息行业的魅力。变化让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危机感,对新兴事物有旺盛的好奇心,对发展趋势有敏锐的触觉,必须始终注重创新能力,让我相信生命充满各种可能性,普通人也可以改变世界。这一切让人充满参与感。
专题往期推荐
“医疗信息化十年——2008到2018”系列专题同时刊登在2018年第6期和2019年第1期上,欢迎订阅(后台回复“订阅”获取订阅方式)。
特辑 | 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如何防止 “焦、骄”二气(上篇)
特辑 | 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如何防止 “焦、骄”二气(下篇)
-END-
微信改版
星标/置顶 e医疗
深度好文不迷路哦~
近期专题推荐点击阅读
……
更多专家和主题
请在菜单栏“搜往期”输入关键字查看。
杂志订阅
微信后台回复“订阅”获取订阅方式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_^我好看,戳戳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