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壮丽70年】印在老照片里的记忆


印在老照片里的记忆

  我的姥姥出生于1930年,今年89岁。她是一个没读过几天书、不认识几个字、连写自己的名字都有些笨拙的小老太太。

  

  姥姥一生朴素节俭,从不贪图物质上的享受,但她却有一个朱红色的木匣子,像宝贝一样锁在老旧的箱子里,匣子里面是一些珍贵的老照片。有一次,在我的央求下,姥姥拿着放大镜,给我讲起了照片里的故事。

  

  “这是你妈妈的第一张照片(见下图),那时她已经9岁了……”姥姥的语气里带着一些愧疚。20世纪60年代,对于城市来说拍照已经不是稀奇事了,而在农村还是一件奢侈的事。当时交通不便,住在大山里的姥姥一家极少有机会来县城,更别提去拍照。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走街串巷的中年人,背着蓝布包,包里装着笨重的黑盒子,那是村里人第一次看到照相机。姥姥回忆说,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拿出三颗鸡蛋去换一张不能吃不能喝的照片绝对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就这样,她们这个农村小家庭有了第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三个孩童充满稚气和疑惑的脸,逆光下都微微皱着眉头,衣服和鞋子上七拼八凑的补丁在黑白的相片里格外显眼。



  “这一张,是你妈妈刚考取工作,去县城上班之前拍的。”姥姥有5个孩子,妈妈是老大。当时农村女孩的人生轨迹大多是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帮父母带孩子,之后就嫁人。姥姥虽没有什么文化,但觉得多念一点儿书是好事,加之母亲从小品学兼优,所以姥姥姥爷就靠着拖欠学费的办法让母亲读完了高中。对于那时的农村孩子来说,要进县城工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姥姥说:“我们贫苦人家,一不认识人,二没有钱,为了节省路费去县城,30里的山路都全靠步行,唯一的优势就是贫下中农的身份。”天生要强的妈妈凭借自己的努力抓住了机会,考取了县城的工作。“当时,我和你姥爷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在村子都是头一桩呢!可是,开心了一天我就犯愁了,孩子要去城里上班,却找不到一件合适的衣裳。”姥姥和姥爷在煤油灯下来回摩挲着家里仅剩的几张布票,第二天天不亮,姥姥就在供销社门口排队,买了几尺黑色的布料。然后,她熬了一个通宵,给妈妈做了一条新裤子。照片里的妈妈穿着不太合身的上衣和崭新的裤子,梳着麻花辫,灿烂的笑容将背后的土窑洞映得发光。后来妈妈跟我说,那是她第一次穿新衣服。

  

  翻着翻着,一张色彩鲜艳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姥姥、妈妈和小姨三个人穿着颜色各异的衣服,姥姥的头发还挽成好看的发髻,在公园的花丛里开心地笑着。“哈哈,这张照片是你妈妈刚把我接到县城里拍的,那还是我第一次去城里的公园呢。”说着,姥姥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了,“颜色这么艳的衣服我是第一次穿呢,这衣服和头上的发卡都是你小姨去广州带回来的,那可是时兴的玩意儿,隔壁院的李奶奶羡慕了我好久。”

  

  现在,姥姥依然保留着收藏照片的习惯,不同的是她的小木匣有了“2.0版”——可以记事的相册。姥姥总会要求我们把手机里的照片冲洗出来,然后花一整天的时间整理、入册、标记。(梁良)


我和老爸的税月

  “那年冬天的一天,雪下得特别大,我们去收税的渣子路上都是厚厚的雪,不能骑自行车了,我们只好租了一辆机动三轮车……”晚饭之后,当了多年税务干部的老爸,给我这个刚入职的税务“新兵”讲起他年轻时的“税月”。

  

  我父亲1992年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一个乡镇税务所。一辆自行车,一个提包,一个算盘,一本税票,一支笔,是他们日常工作标配。


图片来源于广东税务微信  


  听老爸讲,他们的辖区内有好几百家鞭炮烟花作坊,临近年关是这些商户最忙的时候。他们要赶往不同的集市,把制作一年的鞭炮卖掉。为了避免漏征漏管,老爸他们在每一盘鞭炮上盖上验讫章,也就是俗话讲的“盖炮印子”。

  

  “为了征税,我们天没亮就出发了。”父亲说。“坐着机动三轮车行进在黑蒙蒙的路上,两边都是被大雪覆盖的麦田。四周都很寂静,只听见三轮车‘突突突突’的声音。农村的路不平,三轮车一上一下的,你那高个子的李叔像坐花轿一样,一颠一颠地头总是撞到车顶,别提有多惨啦。”说起那段路程,老爸忍不住笑了。


图片来源于广东税务微信


  进了村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查验鞭炮的数量、加盖验讫章、收款开税票,有时要到很晚才结束。“有一回忙到后半夜,停在村口的三轮车油箱都上冻了,上面浇热水下面烤柴火给三轮车加温,一车人忙活几个小时也没能发动三轮车,被困在路边动弹不得。”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父亲下意识地搓了搓手。

  

  “我们站在漫天的大雪里,又冷又饿。后来,幸亏遇到了一位赶早集的老乡,把我们领回了家,还请我们喝了点儿热乎乎的面条汤。嘿嘿,好家伙,几个人一会儿工夫就把一大锅面条汤喝得一口都不剩。”虽然临走之前,他们悄悄把钱留给了老乡家,但父亲提到这件事时仍然觉得很不好意思。

  

  那些年,为了几分几毛的税款,父辈辗转奔波,费尽全力,始终秉持着“一分都不能少”的职业操守,从未改变。

  

  岁月变迁,到了今天。“您好,这里是国家税务总局太和县税务局,您有一笔税款应该退还。如果您方便的话请提供银行卡号信息,我们可以帮您直接办理……”在我刚说完那句标准的退款专用语时,电话那头的老大爷说:“退钱?骗子!”然后把电话挂了。

  

  “昨天,有人冒充税务局的人给我打电话,还说要给我退税,都被我怼回去了。”第二天,老大爷来到办税服务厅,一本正经地提醒正在代开发票的纳税人不要上当。我赶紧走过去,把退税的原因和减税降费的政策当面讲给了老大爷。老大爷由衷感叹道:“哎呀,你们为了我这块儿八毛的退税款这么认真。”(王玥璋)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19年9月11日A3版



来源:中国税务报

责任编辑:张越  (010)61930078


  更多


我的家,我的国

袁隆平:感谢税收优惠政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