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荐|孙上了:孟加拉国的知识分子殉难纪念碑
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区的拉耶巴扎(Rayer Bazaar)有一座造型独特的纪念碑:一堵略呈弧形的赭色砖墙上开着一个正方形的窗口,砖墙前是一方小池塘,其中竖立着一个表面由黑色瓷砖覆盖的长方形水泥石柱。
拉耶巴扎知识分子殉难纪念碑
在孟加拉国独立日1971年12月16日①的前夕,有超过200名来自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从他们在达卡的家中被西巴基斯坦(即现在的巴基斯坦,独立前的孟加拉国为东巴基斯坦)军队及其本地仆从者带走。12月15日,他们蒙着眼睛、双手被反绑的尸体在诸如废弃的砖窑等处被发现。
这是孟加拉独立战争期间针对知识分子的最大规模的单次暗杀行动。历时10个月的独立战争共夺去了至少30万(有学者估计至多有300万)平民的生命。根据孟加拉亚细亚学会(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的估计,死者包括超过1000名遭到故意杀害的各界知识分子,其中有众多的大学教授和学者,还有为数不少的记者、医生、律师、工程师和其他文艺工作者。对南亚格局和当代孟加拉政治和社会有着长久而深刻影响的如此重要的一次冲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这是由于在当时东西对峙的冷战大背景下苏联和美国双方都将这场较量的主角当作是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军人政权,而不是孟加拉。(更多国际政治背景请参考加里·J·巴斯《血电报》[Gary J. Bass: The Blood Telegram]一书。)
被枪杀的知识分子
伴随着国家独立,孟加拉国失去的是这些知识分子和他们所代表的基于孟加拉穆斯林身份认同的世俗民族主义。在不同的民族主义叙事背景下,当代的孟加拉人民通过对死者的纪念而团结起来。12月14日也成了孟加拉国的知识分子殉难纪念日。拉耶巴扎的知识分子殉难纪念碑即建在一处遇害者尸体被发现的废弃砖窑上。但是,对于一场造成平民大量伤亡的战争来说,为什么要单独设立一个知识分子殉难日?这是因为,这些遇害的知识分子,通过报刊社论、文学作品、艺术和音乐,对建立一个统一的孟加拉穆斯林身份认同有着巨大的贡献。孟加拉人民的内在凝聚力正是由死去的知识分子给民族记忆带来的伤痛和他们支撑起的道德框架所产生的。同时,对纪念碑重要性的忽视也为大众审问了当代孟加拉国政治及其参与者。在当代孟加拉国政坛,仍然能看见当年的施害者和他们从属的政治组织的活动。
直到2009年,战争结束后的第38年,孟加拉国政府才设立了孟加拉国际刑事法庭来处理当年在战争中的施害者和他们的罪行。到目前为止,有11人接受了该法庭的调查和审判,共有5人因他们在战争中犯下的反人类罪行被执行了绞刑,其中不乏显赫的商人和政客(如马蒂乌尔·拉赫曼·尼扎米 [Motiur Rahman Nizami],他曾在1991—1996年、2001—2006年两次担任孟加拉国会议员,并就任过农业部长和工业部长。于2016年5月11日被执行绞刑)。国际刑事法庭的判决在孟加拉国引起了不小的震荡,反对者指责政府通过法庭迫害其政治对手,支持者则欢迎这迟到的正义。
马蒂乌尔·拉赫曼·尼扎米(Motiur Rahman Nizami),2016年5月11日被执行绞刑
无论如何,1971年战争对当代的孟加拉社会仍然在产生持续的影响。正如拉耶巴扎的纪念碑,在孟加拉国前进的道路上也许有这么一堵高墙,但是墙上却有死去的知识分子们为孟加拉人民打开的一扇能看见未来的窗。
①官方把1971年3月17日孟加拉独立战争打响的那一天设为独立日。但国际上也有很多人把12月16日西巴基斯坦军队投降日当作是“东巴基斯坦”正式成为“孟加拉国”的纪念日。
如果您要打赏作者,请点击「阅读原文」
预读/校阅:十二女色、Chi-yung、Turquoise、zzj、陈涛、麓鸣、蔚宇、梓悦、陶雅婷
整理:陈涛
执编:郑春娇
───────
||关注重要,阅读更重要;收藏重要,转发更重要;打赏重要,点赞也重要||
关注我,点击最上端蓝字“黄灿然小站”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