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夕“情人节”下的“浪漫经济”

第1729期文化产业评论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我国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在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于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佳节,不知从何时起被包装成了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更是在媒体的渲染和商家紧锣密鼓地宣传下被贴上了商业的标签,催生了“浪(jié)漫(rì)经(yíng)济(xiāo)”,由此成为了名正言顺的”购物节”。 不过,七夕不可怕,单身也不可怕,看不懂七夕快乐背后的真相才可怕。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梁鑫

 

在铺天盖地的粉色文案里文化产业评论的小编挑选出了和七夕相关的热点新闻,“斗智斗勇”般作了一番解读,并读者朋友们送上这一篇推送。

 

各大品牌又开始纷纷“借势”,哪个更扎心?

 

@爱奇艺泡泡:

 

2017七夕直男考卷

 


昨晚,“2017七夕直男考卷”话题突然登上热搜。了解女生心理,和女生相处之道,尽在七夕考卷,真是男生居家必备之女友指南!

 

考卷问题涉及范围极广,从“令女生赞不绝口的神仙水是哪个”“选出令她目眩神迷的box”这类的基础题,到“下列哪一句话的‘讨厌’不是她真的讨厌”这样的进阶题,再到高阶题“不小心弄断了女朋友的口红,此时女朋友大发雷霆,你该?”,几乎涵盖和女朋友交往过程中的所有雷区。

 


@畅轻

 

畅轻今年冠名了最新一季的明星恋爱真人秀《我们相爱吧之爱有天意》,说什么也不能错过了七夕这个热点。这次畅轻还把主阵地选在了今年最火的地铁站,将郑恺、张嘉佳、咪蒙、丁一晨、安东尼、回忆专用小马甲等一众名人的情书铺满了南京地铁。

 


@杜蕾斯

 

杜蕾斯的文案每次都旗帜鲜明、独树一帜、“污”得创意连篇,一上车就根本停不下来!这不,零点就给准时给网友发来了一串污力符号(捂脸)

 


@三只松鼠:

 

七夕节,什么人才想吃零食呢?三只松鼠准确定位到了消费群体,对,就是——单、身、狗!(╯▽╰)好吧,三只松鼠真的是“单身狗友好型”品牌!

 


@兰芝:

 

每天都在变化的妆容,诠释真正的“时尚速度”,兰芝陪你一起跟风,追寻最美的自己。4款风格不一、秀色满满的唇色,总有一款适合你!

 


@蒂凡尼

 

我不止可以是土豪之选,我还是求婚圣器!

 


七夕“浪漫经济”大概是一种变相的“炫耀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86%以上的外卖用户选择当天下单预订鲜花,鲜花外卖订单大涨347%。

 


刚开始看到这条快讯,小编我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敢相信的,尤其是那句「86%以上的外卖用户选择当天下单预订鲜花」,所以是86%的人都脱单了?

 

这86%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朋友圈秀图而购花的吧。哼,可怜的人类。

 

瞬间小编想到了三个创业项目,分别是共享鲜花,共享牵手用的手臂,共享礼品盒。这大概不是共享经济,这是朋友圈“炫耀经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这么机智,还单着?不行,我不能单着,购花电话是多少来着?

 

阿里巴巴单身地图出炉:《七夕单身人士生存指南》

 

单身人士们准备好回避恋人们的集体秀恩爱了么?日前,为了更好地服务单身人士,阿里巴巴发布了一份《七夕单身人士生存指南》,根据大数据圈出了单身人士和情侣们的聚集地。地图用不同程度的红、蓝来表达各种人群的聚集程度。例如,红色代表已婚、恋人聚集程度高于单身,颜色越深则该人群越集中;而蓝色则代表单身人士聚集程度高于已婚和恋爱,颜色越深则单身人士越集中。

 


地图显示,北京的单身人士多为IT人和大学生,主要聚集在西北区域(以上地为核心)及高校区域,如中关村软件园、北航、北理工、天通苑等,二环内则已婚人士为主要居住人口。

 


除了北京之外,阿里单身人士地图指南还包含了上海、深圳、杭州及成都四大城市。和北京相同的是,上海、深圳、成都的主城区大多数也被已婚、恋爱人士占据;不同的是,上海、深圳的单身人士零星错落在各城区内,成都则和北京一样,拥有相对明晰的单身聚集区,单身人士大多集聚在大学周围。有意思的是,全上海单身人士最密集的地方是“人民公园”,这也着实符合它“全宇宙相亲中心”的称号。

 


单身不哭:单身人士掀起独乐经济

 


是的,各位单身狗们,今天的你不是孤单的,还有2亿同类在陪着你。据香港《南华早报》近日报道称,中国内地的单身人口总数达到了约2亿,已经超过俄罗斯(1.443亿)和英国人口(2016年6564万)的总和。

 


伴随着单身潮一起降临的,还有越来越热的单身经济。其实,单身经济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所谓单身经济的概念是来源于经济学家麦卡锡2001年在世界经济类权威杂志《经济学人》上提出了“单身女子经济”的概念——他们是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独乐主义造就了一批产业,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旅行、迷你小家电和小户型公寓等。一种单人的自我享乐模式及其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式开启。

 


因为独身而且收入不菲,他们是最理想的顾客。与其他阶层相比,他们更有花钱的冲动和激情,只要东西够时髦、够奇趣,他们就会一掷千金。现在的单身经济摘掉了女性的帽子,在衣、食、住、行、社交、养老等各个方面都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唯有文化滋养,七夕节才能历久弥新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社会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来固化某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年一度每到这一个时间节点上,以节日的形式提醒人们进行一些仪式、完成一些礼俗。节日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传达独属于这一个日子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如果我们在过节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节日承载的精神主旨和文化传统,那么就失去了“过节”的本来意义,就丧失了“节日”的民族特性。

 


其实要论“中国的情人节”,应该首推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在这一天,年轻的女孩子们可以借赏灯、游街的风俗习惯,自由走出家门,从而悄悄完成她们向往中与情人的约会、或是期待中与良人的邂逅。因此欧阳修的词形容上元灯节的晚上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谓的情人节,那必须要有男女见面约会的实质意义。

 

而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闺蜜节。农历七月初七,是古代年轻女子最重视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其实跟汉子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些年没有某宝,还不流行剁手,也没有momo,不流行约约约。夏秋之交的夜晚,古代少女不收玫瑰、不拉小手、不吃烛光晚餐,更不会和小男友约会……她们三三两两围坐庭院,举头穿针线,低头抓蜘蛛,向织女星宿“乞巧”。

 


所以,七夕节的风俗,古代女孩的乞求,无论乞求心灵手巧也好、乞求良人姻缘也好,都有无限辛酸在其中——那样苦苦地求盼,那样深深地许愿,那样迷信地通过游戏来求一个吉祥预兆,正是说明了女性不能自主命运、不能把握幸福的悲哀。

 

而今天过七夕节,很少有人再“乞巧”了,但是反而,我们的时代靠女性的投身职业、女性的自主婚姻,完成了古时女子在星空下专注乞求的幸福人生。

 

结语

 

传统节日的传承,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润物细无声。媒体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报道时少一些所谓“情人节”的套路,多一些正视节日内涵的真诚。相比于一味的“买买买”挥霍,回归到习俗本身更能给我们带来乐趣,放松身心。众多七夕传统有趣的活动,也可以演变增添新的内容,让节日文化得到创新,保持永久的活力。只有围绕着文化内核,以文化底蕴滋养,包括七夕在内的所有传统节日,才能历久弥新,更具生命力。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报名•在职研究生

2017北京大学 文化产业专业

点我查看


欢迎加入干货社群•有偿约稿•招聘/求才若渴

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