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阁地沟油热搜”式的微博捧杀与反转
第1864期文化产业评论
仅仅一周时间,中国嘻哈音乐圈就已经物是人非了。从“过夜事件”到“歌词门”事件,曾经作为“双子星”之一的PG ONE跌到人生谷底:公众口碑直线下滑,嘻哈王者人设崩塌……而事情的连锁反应远远不止这么简单......PS:我们就是个假装有文化的产业小评论~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梁鑫
能集齐紫光阁,人民日报,共青团,新华社,央视新闻,公安部“打四害”的人,这么多年,我只见过PG ONE一个。
近日,嘻哈歌手PG ONE被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机关杂志《紫光阁》、共青团中央官微、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机构批评其歌词低俗、教唆吸毒、侮辱女性。随后,PG ONE的疯狂粉丝们发起了绝地反击,但却闹出了大乌龙。微博上曝出其粉丝为了抵制一系列主流官媒的联合批判,把党媒“紫光阁”误认成了一个饭店官微,疑似出资买下热搜话题,子虚乌有地构陷了“紫光阁地沟油”这样一出闹剧。
欲先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PG ONE事件”发酵至今,暴露出的不仅是他个人品质问题,也折射出地下野蛮生长的嘻哈文化与主流大众文化审美之间的冲突与割裂。
在这样的“伪榜样”者的带领下,嘻哈文化最核心的精神价值徒有其表,空留了浮躁的音乐形式以及一大波机会主义者。
紫光阁饭店,新华社旅馆,共青团作坊:我们只是想“封杀”PG ONE,而他的粉丝是想让他死…
这可能是有生之年吃瓜群众第一次看见官媒集体抱团自黑。
因为连发三文批评PG ONE歌词门,(PG ONE歌词门绝不只是娱乐八卦,更是一场导向事件)最近 @紫光阁 疑似被PG ONE的粉丝泼“地沟油”上身。1月7日晚,@交警刘亮辰指出有网友混进PG ONE的一个粉丝群,截图为粉丝群聊天记录。大意是,前两天,紫光阁等官媒点名批评PG ONE,粉丝误以为紫光阁是饭店,所以想用“地沟油”来搞垮它。
事实上并非如此。原来,“紫光阁”是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杂志社官方微博,《紫光阁》杂志是国务院系统的重要党刊。关于截图的真实性,“紫光阁”内部人士表示并不清楚,而对于是否追责,该人士说:不会追查造谣者的责任,看结果并无影响,反而成了全民狂欢,不用怕。走好网络群众路线,要与网民玩在一起!
7日深夜,《紫光阁》杂志社官方微博回应:这种“负面”舆情该怎么应对?紫宝宝只能躲在“楼下食堂”紫光阁饭店里瑟瑟发抖!意想不到的是,这条微博引来新华网、共青团、观察者网等官媒微博的集体自黑:
在反套路中,央媒“人格化”得到成功展示
不难预料,在央媒与自媒体的博弈与融合之后,“紫光阁地沟油”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在这次“较量”里,幕后黑手最终败下阵来,而央媒则以可萌可怼的“人格化”魅力再次圈粉。
有网友描绘自己神奇的一天:“原来我的一天可以这样过:先去紫光阁吃地沟油中式餐,在再到黑心作坊共青团中央买吃的,然后去新华社买假书,无聊的话可以去侠客岛玩页游,最后再收个东风快递”。
可以看到,在大众传播领域,人格与内容逐渐密切结合。在“双微”时代,媒体社交化更加得到充分实现,人们对自媒体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对一个人的阅读。在“紫光阁”乌龙闹剧中,主流媒体将此演绎得更为生动。一众央媒作者与读者之间采用直接沟通、密切互动、角色混合的交流方式,主动放低姿态去缩小与网友间的代际差异,积极地引导文化空间里不同维度的交集与汇合。这实际上已使信息传播实现了“脱媒化”,达到媒体作为人的思维的更好地延伸。
“后时代真相”的虚浮,资本何以操纵舆论?
从论坛时代开始,水军就一直充当着舆论风口浪尖的操作者,他们是社交时代的反光镜。虽然平台在变化,但他们仍然主导着公众的意识,潮起潮落间折射出整个网络社交的变迁。随着微博的发展和日趋增长的用户基数,那里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从 “紫光阁地沟油”还能被推上热搜,就不难看出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背后潜藏着多大的利益驱动。资本的无孔不入,乃是其逐利的本性所在。但是,当资本开始操控舆论,这让人不得不警惕。
网络平台沦为“作恶帮凶”
暧昧不当的“荐”,会让微博变“贱”。微博本来是信息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在过去,吸引粉丝、转发、评论和点赞的要靠名气、思想、幽默和新鲜独特的信息,现在尽管名气仍然在发挥磁力,但微博的文本魅力已不再产生重要作用,而是慢慢变成了买卖市场,甚至数字造假的平台。
情绪的焦虑、底线的虚浮,助长了资本的疯狂。虚拟的网络空间被愤怒不安的情绪裹挟操控,于此,围观者失去了基本的辨识能力,话题蹭蹭地上了热搜,资本成功地围剿了真相和正义。显而易见,由此固然可以给微博带去盈利,但也会埋下隐患,如果把握不好尺度,或者审核疏忽,网络平台就容易沦为“作恶”工具。
热点“绑架”的不仅仅是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着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热搜榜早已失去真实、客观、严肃的本质,牢牢被娱乐花边新闻所把持。“你批评我们的明星,我们就要搞垮你”——这不仅是“后真相时代”的传播现象,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诸如此类的网络霸凌,逼着所有人噤若寒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互联网用户思考的能力和边界。
那些曾期待“围观改变中国”的人们,面对今日满屏的明星与八卦、广告和营销,只能感叹,“微博已然不再是当年的微博”。
热搜产业链的纠偏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热搜榜的变迁折射着舆论生态的改变。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有可能被流量“收割”,但我们必须有意识地选择聚焦,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打破网络时代的“拟态环境”,从“信息茧房”中跳出来。
这需要公共治理的介入,从更大层面对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规制。政府主管部门也需不断健全网络制度规则,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网络空间也许一段时间内还会狗血满天飞,但我们自己的世界里,应当拥有宁静与清朗。
结语
人气再旺,责任不忘。无论是作为媒体发布者或是接收者,抑或是舆论传播者,希望大家都能不忘初心,Keep it real!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购买笔记本,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