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解读 | 2016年及2017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统计数据

2018-02-03 邹银娣 文化产业评论

第1887期文化产业评论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增长迅速,截止2017年底全国已有5.5万家,实现了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8%,增速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了增长。其中,文化服务业迎来了“风口”期,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3个。十大行业中的老大哥——文化用品的生产行业,2017年增速也超过了两位数,达到了11.4%。

 

分区域来看,全国文化产业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依然遥遥领先,但也不可忽视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从营收增速来看,2016年领跑全国的是中部地区,2017年领跑的则成了西部地区,而唯一的“负增长”来自东北地区,2017年东北地区下降0.9%,但降幅已比2016年收窄了12.1个百分点,依此趋势,东北地区今年有望摆脱负增长。



作者 | 邹银娣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结合2016年的相关数据,文化产业评论对此进行了独家解读。(注: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增长迅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每一季度都会平稳增加近千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2017年上半年更是急速增加了4000多家。截止2017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5.5万家。

 


想要进入规模以上文化企业阵营并不容易,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点我阅读)的规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或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其中,文化和娱乐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才能称得上是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

 

如今能进入这一阵营的文化企业在快速增长,反映出了我国文化企业总体成长性不错,整体向好的趋势。2017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虽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在全部文化企业中占比还不到10%,但却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此看来,未来文化产业要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推动文化资源与文化要素适度向优秀企业集中,在各门类中形成一批主导企业,在各地区培养一批骨干企业。再协调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注重支持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文化服务业增速明显

 

2016年全年,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2017年,除了第一季度的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第三季度的文化专用设备生产的营业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他季度全行业营业收入均保持增长。

 


其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速度连续两年位居十大行业之首,2016年增速为30.3%,2017年增速再度提高至34.6%,全年营业收入为7990亿元。

 


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从文化消费的终端到文化产品的生产,还是从消费者对网络的依赖到文化产业的大数据分析,都被互联网深深地影响着。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产生的各种新业态、新模式,都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开拓出新维度。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在未来发展中要更加注重“以用户为核心”,一方面侧重信息的开发和分发,让内容呈现精品化和垂直化,特别要注意信息内容从“图文化”向“视频化”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侧重信息的渠道建设,立足已经形成的“多屏”市场氛围,加强内容资源的整合和衍生品开发。

 

增长速度紧随其后的是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属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通过对演艺、动漫、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领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生产经营,提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艺术服务。

 


虽然文化艺术服务业的年营业收入是十大行业中最低的——只有434亿元,仅占总营业收入的0.47%,但近两年来,文化艺术服务业每一季度都实现了超过两位数的增速。这主要得益于文化艺术服务业的不断市场化,以往文化艺术主要以政府扶持为主,现在资本已介入到文化艺术生产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文化艺术服务逐渐具有了市场经济体系中服务产业的一般特征。

 

同样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行业,还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2017年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营业收入1545亿元,增长达14.7%。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包括景区游览服务、娱乐休闲服务、摄影扩印服务三大类。具体说来,娱乐休闲服务中又包括:歌舞厅娱乐活动、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网吧活动、其他室内娱乐活动、游乐园等。

 


早在2016年9月,文化部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意见》,针对歌舞娱乐和游戏游艺等传统文化娱乐行业经营模式陈旧、产品类型单一、消费人群狭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别提出鼓励娱乐场所丰富经营业态,发展连锁经营,并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加之近年来,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文化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多,供给与需求双双提升,自然使得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的营业收入水涨船高。

 

以上三大增速最快的行业都属于文化服务业,可见,随着国内消费升级时代来临,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文化服务业迎来了“风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三大文化服务行业,2017年还有一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速超两位数,这就是——文化用品的生产行业。作为年营业收入最高的行业,文化用品的生产行业在2017年实现了营业收入33665亿元,增长速度达到11.4%。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用品制造国和出口国,全球40%的文化用品是在中国内地生产制造的,浙江宁海和广东汕头,历来是中国文化用品生产最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技术人才的培养、政府政策的支持、坚实的生产基础促成了我国文化用品的生产行业快速发展。

 

西部地区加速领跑,东北地区降幅渐缓

 

分区域来看,2017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710亿元,占全国74.7%;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4853亿元、7400亿元和988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6.2%、8.0%和1.1%。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2.3%、中部地区增长11.1%、东部地区增长10.7%,东北地区下降0.9%,但降幅比上年收窄12.1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

 

  •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

  •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

  •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由于我国各地在经济发展阶段、资金投入、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异,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空间集聚、政策创新等均处于较高的起点。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领先优势明显。

 

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不如东部发达,但有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青山绿水的自然风貌、保存完好的乡村古镇……这些在今天都是独一无二的优质文化资源,都要重新审视和发掘。营业收入增速看,2016年领跑全国的是中部地区2017年领跑的则成了西部地区:一季度,西部地区增长14.2%、中部地区增长11.8%,均高于东部地区11.0%的增速;四季度,西部地区增长12.3%、中部地区增长11.1%,继续高于东部地区10.7%的增速。

 


这与近几年西部地区发展观念转变很快紧密相关,西部地区不再是“等、靠、要”,而是主动作为,一方面充分用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政策,努力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具体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还努力向东部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吸收、消化、再创新,走出自己的发展新路,力争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把“资源”变成“财富”,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创造新的美好生活。

 

唯一的“负增长”依然是来自东北地区,2017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营业收入降幅为0.9%,但降幅与2016年的-13%相比,已收窄了12.1个百分点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增速较慢,这也直接影响了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东北传统的出版、演出、影视等产业总体运行情况欠佳。

 


作为生态条件良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体育资源,而且相关产业发展较早,具有一定基础。为促进跨区域合作、共同发展,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提出辽宁省与江苏省、吉林省与浙江省、黑龙江省与广东省,沈阳市与北京市、大连市与上海市、长春市与天津市、哈尔滨市与深圳市进行对接合作。

 

其中,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对接合作产业之一,“文化、旅游和健康产业”被列为对口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在中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丰富的冰雪文化、旅游资源将成为重点开发对象,着重发展旅游、文体、休闲等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和线路。

 

从2017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情况来看,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确实在不断好转,不仅自身有望尽快扭转“负增长”态势,还会在东北经济转型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提供新动能,为振兴东北经济作出新贡献。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