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专业的 2018-05-26


第1935期文化产业评论


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文出炉,文化产业评论研究全文后发现,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深化全国人大机构改革、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深化全国政协机构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五个部分与文化领域密切相关。

 

对于一些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也为了更好的理解文化领域的机构改革,为此,文化产业评论采访了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范建华(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郭全中(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一起为大家解读文化领域的机构改革。全文9000字,干货多多。



记者 | 李姝婧;何稷宁;张婧驰;汪雪倩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推荐阅读:


一、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相关问题


1、文化产业评论:方案中提到,省市县各级涉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的机构职能要基本对应。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突出不同层级职责特点,允许地方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规定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和配置职能。

 

那么地方上的新闻出版和电影,是否要划归到地方宣传部管理?地方上是否要相应的调整为文化和旅游局?您怎么看地方机构改革?

 

陈少峰:

 

其实地方有些宣传部早已经这样管理,现在很多文化产业都是宣传部来管。在地方本来宣传部的地位就比较高,然后其他的部门相对来讲就比较弱势。原来是动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里面一些跨行业、跨部门的,最后就由宣传部来统一管理,所以在地方上已经基本上是宣传部提前管起来了,只是地方的部门的设立可能跟中央的这种设立还不完全一致。接下来还需要机构有些调整。

 

郭全中: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各个地方不尽相同。其实很多地方已经成立了文体旅游局,把旅游和体育全部都统一到一个局里进行管理。还有很多省是把新闻出版文化,包括体育,有的甚至包括旅游也放到一起。当然还有另一些不同于这种管理方式的,比如顺德,它是直接就把文体新局放到宣传部,和中央一致由宣传部来整体管理。可见各个地方它都有不同的探索。

 

2、文化产业评论:目前地方上文化和广电有的已经合并为一个部门了,但这次机构改革并没有把文化和广电合并为一个部门,您认为未来还会有再改革合并的可能吗?

 

范建华:

 

早在几年前,我就在国家行政学院的《中国行政改革》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中国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创新》,文中指出:“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面对新的文化发展形式和要求,原有的文化体制不断暴露出种种不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了文化发展的应有进程”。进入新时代,改革必将深化,所以此次文化部与旅游局合并为国家文化旅游部,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改革的新的开始。

 

不断深化改革必将涉及更加广泛的范围。进行合理的整合是一种大趋势,把工作性质相同相似的机构合并,能更有效地发挥管理职能,减少条块分割带来的种种弊端。比如原文化部做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两馆一游,共享工程),广电总局搞的村村通工程,新闻出版署搞的农家书屋,体育局搞的全民健身活动,旅游局搞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厕所革命,不都是公共文化文化服务体系吗?各部局都得设一个专门的司局机构来管理,整合成一个大部门。只要一个公共文化建设服务司就全承担了,实现精兵简政。

 

再比如:演出演艺产业、文物艺术品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竞技体育产业等都是典型的文化产业,在一个大部里设置一个文化产业发展司就能从宏观层面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真正使之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所以改革不会停止。

 

改革的深化,“大部制”是解决国家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的趋势。将过去的文化部、旅游局、新闻出版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体育总局等职能一致、性质相同的机构完全整合,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或者叫“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委员会”,应该成为未来深化改革的目标。

 

3、文化产业评论:您认为未来地方上会有哪些做法和创新机制体制的改革和探索?

 

郭全中:

 

探索是一直存在的,基本上现在地方上的探索,例如县级,可能会像顺德的一样,可能直接就把文体或者文广新局取消掉,直接用宣传部来管理。因为县级的政府不必要那么多。另外,省方面可能会把文化新闻出版和广电以及旅游给整合到一块,还是归宣传部整体管理。


二、关于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问题


4、文化产业评论:对于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您是怎么看待的?这次改革有什么意义?

 

范建华:

 

国家在宏观管理体系上,总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而不断深化改革,以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科学的管理体制。本轮改革也是基于此。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成“文化和旅游部”正是符合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整体要求而作出的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文化和旅游本都属于一个大的文化范畴,都是能最好体现人民对美好需要的社会职能部门。过去分属不同行政机构管理,常常是对资源开发保护利用上出现文化部门片面强调保护,而旅游部门过分重视开发,使得保护与开发都做得不到位。现在整合为一个部门,内部协调一致,对任何文化资源都可最大化地实现保护前提下的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

 

所以文化与旅游两个部门的合并是大势所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魏鹏举:

 

这次改革非常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最大的作用,实际上从全球乃至中国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来看,主要就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中国国内地方上的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也是文化旅游业,所以我觉得这个非常利好,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从文化领域来看,这次的整个机构改革中,涉及到意识形态较强的这个部门,都归到中宣部的统一体系里面来进行统筹管理。还有一些属于存量的文化,存量的传媒领域,实际上是逐渐地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管理。文化和旅游部其实更侧重于文化产业。

 

5、文化产业评论: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对文化产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魏鹏举:

 

毫无疑问就更有利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因为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说,理顺了管理机制,相比以前是很明显的。比如说很多地方上发展文化产业,主要依托的是旅游业,但是文化和旅游分属不同的管理机构,因此在具体的规划实施过程中都会显得不顺,所以这是从管理上理顺的这个东西,这是第一个方面。

 

另外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看,会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中国的文化产业,传媒的部分,在实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和很多国际上的文化产业不太一样。我们的传媒业很大一部分是强调意识形态属性的,所以文化和旅游部的建立,从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来看,会是非常好的一种模式。

 

6、文化产业评论:方案中提到,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将旅游市场执法职责和队伍整合划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统一行使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行政执法职责。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从这点看,文化和广电都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关于这点您怎么看?

 

陈少峰:

 

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职责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监管,就是看市场是不是有非法的这种出版物,是不是有盗版,因此文化和旅游部管的是市场流通,在流通当中要杜绝这种侵权,杜绝不良产品,对一些非法的行为进行打击,维护市场秩序。

 

而电影和新闻出版归属于中宣部管理,它是管理你的内容质量,这是有区别的。内容有没有违反意识形态,有没有不良的东西,因此中宣部在发行端和生产端来管。也就是研发、生产、发行端是由各自的职能部门在管,然后市场端是统一管理。

 

就比如说我们市场有一个文化综合体,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全部都归文化部管,但是这个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它有没有合格的许可证?谁发许可证,谁来负责发行,这是由各自的这个主管部门来管的。

 

7、文化产业评论:面对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组建成文化和旅游部,这样的情况是否能代表旅游产业的重心会从传统旅游向文化旅游转移?

 

范建华:

 

什么是传统旅游,什么又是文化旅游,难道过去这些年我们旅游界的旅游都没有文化吗?旅游产品就是文化产品,旅游消费本质是文化消费,文化与旅游本就不可分,所以根本不存在传统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化的问题。

 

过去我们常听说我们进入休闲度假旅游阶段,由观光型旅游进入到休闲度假型旅游,似乎观光型低于度假型,其实两者之间是产品类型的不同而已,并不存在谁高谁低,谁向谁迈进的问题。埃菲尔铁塔、长城永远都只是观光型的产品,它们低一等吗?

 

有人担心文化与旅游合并,是文化部吃掉了旅游局,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对的。问题的本质是通过合并建立更加完整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创造更加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家宏观管理体制,创造更加丰富的健康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8、文化产业评论: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之后,对未来旅游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方面将会有哪些变化?

 

魏鹏举:

 

商业模式来说,如果能够朝着更理想、合理的商业模式改进,那是更好的。比如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所谓迪士尼模式发展,这是最好的。所谓的迪士尼模式实际上是旅游产业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循环增值。这个模式通过创意形成它的IP,通过电影、电视和游戏形成一种产业链模式,然后通过全球销售,树立它的品牌。在这个基础上做在地旅游项目,比如游乐园,就有更大的吸引力。而在地的旅游项目本身又会增加游客体验的好感,从而再进一步地增强迪士尼IP的影响力,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是这样一种循环增值的一个过程。

 

我们现在的文化旅游业只是把文化做成一个吸引物,比如做一个演出、文化类的地标建筑、文物的修复等等,无非是把文化做成旅游的吸引物,没有把文化通过创意转化成知识产权、转化成形象或者品牌。实际上应该进行这样一个商业模式优化和转化,然后再通过这些知识产权、形象和品牌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一方面在更广泛的消费领域带来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由此形成更忠实的旅游和体验用户。

 

三、关于新闻出版、电影与中宣部的相关问题

 

9、文化产业评论:将新闻出版和电影的管理工作从广电总局划出去,统一归到中宣部管理,这传递了什么信息?这样的安排对于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范建华:

 

中宣部是中共中央主管宣传文化系统的职能机构,是代表中央总揽全局、统一领导、强化管理的党委机关,一句话管大政方针。是我们牢固树立党对宣传意识形态阵地绝对领导意识的直接体现。为此强化党的领导,把有的涉及宣传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职能划到宣传部门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也同时更好做好服务。

 

魏鹏举:

 

主要是强调了它们的事业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属性。新闻出版领域的市场化发展,包括电影,我个人认为影响不会太大。首先,这两部分的民营资本发挥的作用非常大,而且国家也明确非公资本进入这些领域目前是没有壁垒的。由中宣部来统筹这个领域,针对的是目前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又属于和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的部分,所以要从加强意识形态的管理层面上来进行统筹。这个和它的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并不矛盾。

 

陈少峰:

 

我认为现在主要一方面强化职能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强化中央、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所以对于舆论阵地方面,把那种意识形态特征比较突出的部分归属中宣部管理,是党管舆论阵地的主要表现方式。新闻的采集和发布归口在党委管理,对新闻出版的发布和采集都会有一个指导,强调一个纪律性。

 

郭全中:

 

这样的安排对舆论引导可能要求会更强化,对产业的要求可能会稍微弱化一些。对意识形态的强调可能会更强化一点。

 

10、文化产业评论:这次调整之后,电影内容会不会在题材和思想上更加靠近主旋律?近年来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过度包装、过度娱乐、速成的商业化烂片,机构改革后这样的现象会不会有相应的改变,或者会怎样改变?电影类型会不会更加转向为主旋律片?

 

陈少峰:

 

我觉得电影是老百姓文化生活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一方面可看作政府强化舆论阵地加强了引导性,另一方面会减少比较低俗的、过度的娱乐化的产品。从电影内容上来说会有些影响,但并不是一定要拍军事化题材,爱国题材的类型,更多的是生活中现实主义作品这样的正能量作品。电影归属于中宣部以后,对电影主题和艺术表现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定会减少一些过度娱乐的烂片。

 

郭全中:

 

会更加转向主旋律片。对于商业片这个问题,它不会带来本质性的变化,可能会有程度的变化,例如可能会给文艺片一定的扶持等等之类的政策。还有在审批的时候可以有优惠的条件等等。这是都是可能的,但是最后市场认不认是另外一回事。可能会有一部分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根本性的东西还是要靠观众的认可,要靠市场来检验。

 

11、文化产业评论:现在这样的归属安排对审核制度而言会不会更加严格?电影和电视剧的审查走向如何?网剧与网大的审查会有影响么?

 

魏鹏举:

 

审核制度现在本身就比较严格,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过渡性问题。原来完全是事业单位,后来逐渐有一部分经营性的领域进行了转企改制,尤其出版和电影方面更为普遍。改制以后它的管理该怎么进行,应该有一个过渡期。现在逐渐回归到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上来了,未来的管制会更合理,而不是说更加严格。

 

陈少峰:

 

我认为创作的空间要跟政策的引导性结合在一起,归属于中宣部会对电影创作有一定的要求,但是这个要求不是不让创作,而是引导创作者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创作。对于网剧和网络大电影要求已经越来越严格了,它的要求与电影的标准基本一致。

 

郭全中:

 

整体的可能会更有利于主旋律的发展,对于一些纯粹市场化的作品,可能会偏严一些。具体会怎么还需要继续关注,现在还不能够完全下结论。

 

对于网剧和网络大电影的审核,广电总局一直要求线上和线下同一个尺度,政策是一直是这么要求的,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肯定会因为技术手段、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原因,还有网剧数量过多这样的实际情况,导致审查不能顺利进行。

 

政策方面一直在提,但存在政策能执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所以从现在的发展来看,我们相信审核可能会更加严厉,但是严到什么程度?还不好说。在提出政策后,还有一个落地执行的问题,如果执行不了,可能也很难办。

 

四、关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相关问题

 

12、文化产业评论: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归口中央宣传部领导。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传递了什么信息?

 

陈少峰:

 

其实和新闻出版一样,把意识形态的部分作为舆论阵地需要强化党对舆论阵地的领导。广播电台本来就应该统一的,原来的分开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广播没有电视,电视没有广播,也没有国际化,这都有问题。因此三台合并在一起是合理的,三台归口于中宣部,将来可能会更突出舆论宣传和政策宣传以及对外的宣传。

 

郭全中: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台的合并,这实际上是符合产业的发展规律的。对内它可以整合广播和电视的资源,可以把自己做得更强大,为转型提供更好的基础;对外它可以整合外宣的资源,能够更有利于现代传播能力的建设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13、文化产业评论:方案中提到,增强广播电视媒体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广播电视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对于日渐式微的广播电视媒体来说,将产生什么影响,对于未来媒体融合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陈少峰:

 

就广播电视的话,一方面如果要做一个平台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自身需要媒体融合。另一方面要做好的内容,无论做正能量还是做意识形态也需要做好的内容。天天宣传喊口号不行的,我们也需要通过内容来做吸引力。所以它一方面可能要做好内容,另一方面包括做一个综合平台,三台合在一起竞争力比较强。同时可能还要强化新媒体的空间,在新媒体方面有更多的发力,会和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合作。

 

郭全中:

 

我想未来媒体融合的主体,一定是互联网媒体,整合使得广播电视媒体的力量更强,具备向互联网转型更好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改变大家信息消费的模式,互联网媒体是未来的整合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这是重点,而不是说把大家拉回到传统媒体,这是基本没有可能。

 

14、文化产业评论:《方案》中提到对内保留原呼号,对外统一呼号“中国之声”,这一定程度上是“内外有别”的宣传,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鹏举:

 

这符合融媒体的趋势,至少广播和电视是整合到一起的。另外有利于广播和电视统一的国家品牌形象的建立。比如原来都是各自领域的三大台现在整合到了一起,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广电平台,有利于国家声音的推广,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更好的建立,也当然也有利于三大台本身的发展,我相信1+1+1大于三。

 

陈少峰:

 

对外呼号中国之声,对内保留原呼号,是因为对内外的内容定位和形象都有一定的区别,只是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对外,不是所有东西都要涉及到对外。所以把对外传播的这个部分整合在一块,统一树立形象,这个角度来讲更有利于塑造国家软实力。

 

范建华:

 

这次机构改革,中央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从当前我国国情需要出发的。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归口中央宣传部,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出“中国之声”,对内正确引导人民,服务人民,对外争取中国话语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郭全中:

 

“中国之声”具有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寓意。对外形成一个整体的品牌,相当于三台之上一个统一的平台;但是在内部管理的时候,它可能就会在整合的过程当中,保留现有的机构。

 

未来的这三台内部的机构怎么办?要看接下来的方案,因为整合的方案还没出来,所以它也不能把央视名称取消,还有现有人员的归属也是问题。虽然整合的过程是必然的,但现有的基础肯定会存在一段时间。未来的整合是大家整体彻底的融合,还是要保留各自的机构,还是得看6月底的方案。例如经济日报的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以及中经网,这些都是属于经济日报下面的子品牌。

 

15、文化产业评论:方案中提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抓手。为加强党对重要舆论阵地的集中建设和管理,包括新闻出版和电影归中宣部管理,《方案》中比较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舆论阵地的建设,对此您怎么看

 

魏鹏举:

 

在十六大之前,我个人判断,中国的整个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也罢,管理深化也罢,主要的方向就是从分类改革到融合统筹。例如原来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分类的,进行的是分类改革推进。十八大以后,趋势就逐渐地转向如何统筹了。

 

一方面事业领域,实际上也要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比如说文博单位要搞创意产品开发,比如说融合后的三大台,未来也要考虑更积极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健康的发展。也就是说事业领域也要充分地借助市场的机制。

 

另一方面,产业方面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优先地位,不是说产业就是只追求经济效益。产业,依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也要实现双向统一。

 

这次国家的机构改革的方案印证了我这样的判断。在大文化传媒领域里,总体来说强调要把意识形态这个最核心的社会效益要放在首位。当然,同时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有效的统一,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这是这次机构改革在文化传媒领域非常显着特点。

 

这个特点,对中国整个文化传媒的一个发展的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整个文化传媒领域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管理思路。这就是说原来分属不同的领域,现在思路很明确,就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或者宽泛来说就是社会效益要放在首位,这个可能是最大的影响。

 

这种方向的融合统筹,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效益的方向来看,就整个文化产业这个领域来看是积极的。发展产业,如果从社会资本角度来说,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预期。如果这个红线定了,那么对于社会资本而言,也就有了比较稳定的预期和边界意识。剩下的就是如何在文化和市场这二者寻求合理的平衡,这就是创意问题。从现在来看像《红海行动》,就很好的实现了文化和市场的双赢。

 

郭全中:

 

习总书记一直强调的要牢牢把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这次是再次重复声明这一点。

 

陈少峰:

 

对于方案,其实从总体上来讲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特点强化党的领导这一块比较突出,加强了舆论阵地的建设,另一个特点,突出了一些部门之间的原来的一些业务的协调性。

 

对未来影响的话,我觉得可能对某些内容的生产一定越来越严格了,特别涉及到电影、新闻出版管理会比较严格。文化产业发展会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也有制度的约束,在约束的这个部分可能会强化。

 

也就是说今后估计过度娱乐化的东西肯定是有问题的。一方面我们现在也是需要整体上提升质量。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地位可能要越来越重要,如何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特别用现代文化产业的手法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也是中央的要求。从内容上不完全是主旋律,应该更强调的主旋律加正能量,再加上丰富性的内容,只要不是过度娱乐化的内容就没什么问题。但过度娱乐化肯定不行。这是基本的一个趋势。

 

16、文化产业评论:《方案》里提到“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推进广播电视领域的机制体制改革”,那么下一步广播电视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您是怎么看的?

 

魏鹏举:

 

广播电视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还是一个融媒体的发展方向,先进媒体的融合。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意识形态责任制会进一步强化。

 

郭全中:

 

真正的体制改革一定是由中宣部来主导的,由总局负责执行。在这方面总局的职能是比较弱化的,集体的弱化,而且它职位的配备上也只有一正两副。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未来它会怎么样,体制改革会怎么改,这个得持续关注国家的后续规划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