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6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明确,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和电影工作,对外加挂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牌子、国家电影局牌子。今后我国的新闻出版、电影产业将会发生怎样的重大转折,甚至革命性的突破。一起来看看。
作者 | 王军(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微信号:13700939271)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撤与并”、“变不变”、“归谁管”……伴随的期待与焦虑,3月21日谜底正式揭晓:新闻出版、电影划归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领导),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和国家新闻出版 署(国家版权局)“两块牌子”。
通过此次重大改革,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支柱业态和优势项目,今后我国的新闻出版、电影产业将会发生怎样的重大转折,甚至革命性的突破。下面,军哥就和大家聊聊!
电影产业实现千亿票房或成真
此次中央和国家机构改革,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主要职责是,管理电影行政事务,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工作,组织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指导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承担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合作交流等。
认真解读中宣部对电影管理的职责,虽然字句不多,却释放出了一系列重要信息。
一是行政管理得到加强。
从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3〕76号)明确的机构职责来看,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行政审批权归属内设机构综合业务司。
此次将电影划归中央部统一管理,原隶属新闻广电总局的电影局,由局属变成了部属,组织领导和行政管理权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机制将很快出台,过去报批送审“跑断腿”的现象会有效杜绝。
二是行业监管有望规范。
过去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业务的监督管理工作,一直是由原新闻广电总局负责指导,所属的电影局具体承担,在实施监管过程中存在上下游产业分裂,难免会出现“责任虚脱”或“力不从责”的现象。
机构改革后,由中宣部负责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工作,使过去市场要素和资源配置分散的电影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更加适应越来越庞大的电影市场的发展和监管要求。
三是内容审查更加严格。
提到内容审查过程,业内人士都深有体会,甚至国内名导名编常常暗自伤神。因为电影内容审查并不是原广电总局一手拍板就能决定的,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找相关行业(部门)的人来审,可谓是典型的“众人挑刺”,只要有一家说不就可能无法顺利通审。
设立国家电影局,由中宣部统一管理,从行政上就杜绝了一部分电影审查无规则乱象。大家都懂,对中央部门直属单位,谁还能像以前那样随意“指手划脚”“挑三说四”。当然,中宣部在影片内容审查过程中一定会更加严格,但肯定也更加高效。
四是主旋律将更加彰显。
此次中央和国家机构改革,将电影划归中宣部管理是有很强动因和导向的,《方案》中有句话不能不引起重视,那就是“为更好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
而对于电影行业本身来说,目前大多数片方都还停留在追求商业价值的阶段,接下来,电影产品在思想宣传和文化价值的表达将得到重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都将是衡量一部电影的重要标准,类似《战狼2》《红海行动》等弘扬中国精神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主旋律作品将更加彰显。
近年来,我国电影业发展迅猛,电影银幕数从2012年的1.3万块发展到2016年的4.9万块,电影制作数量增加到2016年的772部,网络大电影2016年达到了2500多部,观影人数从2012年的4.66亿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13.72亿人次。从国产影片在整个票房的比例上来看,2012年国产影片占48%,到2016年占到了58.33%,2017年下降为53.84%,但相比2016年的457.12亿元,2017年票房则突破559亿元,增加了102亿元。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去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听取教科文卫体各界人士和基层群众意见。针对中国的票房问题,著名演员葛优曾向总理“夸下海口”:“有人预测过,中国是能够达到上千亿票房的,到那个时候,名字改成了支柱产业”。虽说只是个“真实段子”,却折射出了国人对电影产业的信心。
可以预期,随着《电影促进法》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机构改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未来中国电影必将会在提升原创能力上下功夫,持续深化电影供给侧改革,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好电影,重现中国电影事业和产业的新辉煌也会指日可待。
新闻出版业将由慢热全面转暖
根据3月21日公布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出版活动的管理,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牌子。
与中国电影产业不同,我国新闻出版业一直是个慢性子,虽然近几年前开始回暖并且温度越来越高,但传统纸媒与数字化媒体相比,只能说发展比较平稳,营收规模却不占优势。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传统图书项目回报周期长。
从投资角度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投资出版产业诸项目中,传统图书项目相对收益率低,回报周期长。尽管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推动下,加快了“变热与回暖”速度,随着融媒时代出版物数字化大势所趋,出版市场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营收规模都不占优势。
二是IP跨界开发导致版权错位。
纵观近年来图书发行排行榜和热播影视剧票房收益,图书往往成为影视剧的附带品,先是“剧红”而后才是“书热”,图书成为附产品,难以获得比重较大的融资额。受大热的IP跨界开发影响,图书版权归属问题成了典型的“种红薯的看着卖薯条的吆喝”。因此,出版产业除争取国家政策拨款、文化基金扶持以及银行贷款外,通过上市、版权抵押等方式获得自主融资的局势依旧严峻。
三是传统阅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指数快速攀升,网络阅读空间已经成为青年一代的生活习惯,未来随着新媒体客户端的多样化,图书出版和传统媒体仍将持续遭受冲击,最终使得报社的经济利益大幅降低,影响报社及整个传统媒体的良性发展。未来报刊行业结构调整将继续深化,报刊专业化、细分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快。
回到此前的话题。让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一下,调整后的中央宣传部关于新闻出版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党的宣传工作方针,拟订新闻出版业的管理政策并督促落实,管理新闻出版行政事务,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新闻出版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出版物内容和质量,监督管理印刷业,管理著作权,管理出版物进口等。
在很多人看来,“纸书必死”的说法与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数字阅读迅速发展有关。不过,开卷发布的《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却显示,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803.2亿,同比增长14.55%,延续了增长势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动销品种数189.36万,比2016年增长了8.19%。新书品种数为20.40万,已经连续6年保持稳定。
新闻出版部门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肩负着贯彻宣传工作方针、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十分重要。此次中央机构改革,将新闻出版划归宣传部管理也是其重要的职责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军哥所也讲的“新闻出版业将由慢热全面转暖”,除了基于中宣传部职责和上述行业数据外,还有如下新论断。
一是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仍然是重点。
2016年3月发布的《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明了新闻出版业8个方面的工作,并首次提出“数字出版”概念,要求“加快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同时。《新闻出版业科技“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等也同时提出把推进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归属中宣部管理后,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数字出版转型必然带来新的动能。
二是全民阅读态势将产生推动作用。
从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到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7年全民阅读连续四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关于全民阅读的众多提案,党和政府对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高度重视。
6年来,全民阅读由最初的倡导活动已经变成了深入推进的生动实践,遍布城乡的实体书城、个性书吧、24小时书店及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人性化的阅读空间,图书出版发行从慢热实现转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宣部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指导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今后的出版业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是出版物质量水平将会整体提升。
精神文化产品以质取胜。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是出版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传统出版业的最后优势所在。中宣部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党的出版事业姓党的原则,不断强化国有出版企业主阵地、主渠道建设,对当前出版业仍然存在原创作品相对偏少,精品力作数量不足,有一定分量、较大影响或有畅销潜质的精品图书不多等问题,其实早已了然于胸。
机构改革后,中宣部对新闻出版由过去的宏观指导变成了面对面领导,必将围绕“三精”要求持续推进图书精品工程和主题出版工作,加速新闻出版业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步伐。
据业内统计与分析:2015年,我国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为21,655.9亿元,2016年为23,595.8亿元,同比增长8.96%。预计,2018年我国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68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03%,2022年将达到3.26万亿元。随机构改革的大幕拉开,对于能否实现预期值,届时也许还会有更大的惊喜。
结语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今天,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倍感自信自豪。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通过这次前所未有的党和国家机构全面变革、深刻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迈开矫健的步伐。未来,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将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