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种文化的灌注,真的能让特色小镇“起死回生”么?

刘天妍 文化产业评论 2019-06-30


第1943期文化产业评论


从2016年10月份第一批特色小镇培育名单确定,到2017年8月份第二批特色小镇培育名单的公布,各个省市纷纷“就地掘金”,用实际行动助推美丽中国特色城镇的建设工作。当进度条不断向前迈进时,我们也不禁思考,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特色小镇,它们的工作真的做足了么?特色真的明确了么?各种文化的融合真的能够让特色小镇锦上添花?甚至是起死回生么?


 

作者 | 刘天妍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蝈蝈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但讲文化还要“做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也不例外。既然文化如此重要,那特色小镇的建设怎么还是状况频频,特色不显呢?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公布“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的消息,又会给大众旅游市场下的特色小镇带来什么样的契机呢?

 

文化是大头,稳抓稳打是王道

 

文化是我们跑不掉的命题。无论是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的成功入围,还是第二批276个特色小镇的积极培育,文化挖掘行动一直在路上。

 

第二批特色小镇培育名单显示,按照功能类型划分,旅游发展型小镇和历史文化型小镇位居前两位,其中旅游发展型小镇占比达54%,历史文化型占比超过34%(含重叠)。其他类型虽有上升,但是由于申报类型增多,其占比仍然较小。

 

此外,在统计这两批特色小镇“有无非遗传承”时发现,82%(含重叠)的特色小镇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图片来源:小城镇规划)

 

当看到这么大的占比时,心中突然升起一股儿“吾国真是人才济济又地大物博”的自豪感!当然,要留住这样的文化自豪感并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事,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因此,各个小镇首要考虑的大事就是如何“拆建自己”:既要保持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又要符合新时代的创新文化。这项工作不仅是正在打造特色文化的小镇要关注的重点,也是入围成功后的特色小镇贯穿始终的重大课题。毕竟要想在众文化当中占领高地,并保持原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为文化而文化,是我们拒绝的理由

 

如果说这些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积淀丰富的传统小镇,可以被看做自带文化光环的文化“高地”的话,那么,那些文化底蕴稍显逊色,又需自我创造特色文化的新镇,则可以看做暂时落后的文化“洼地”。不难发现,两者在对于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这一问题上,出发点就相去甚远。前者,忧的是怎样才能增强特色、发扬文化,而后者,愁的是如何创造文化、挖掘特色。

 

其实,大多数新特色小镇在探索中只看到了文化的共性,忽视了文化的地域性,令“个性”隐藏,“共性”泛化。也有一些新镇想要打破这样的困境,于是“另辟蹊径”,但却走错了方向。不仅出现模仿外省风格的情况,更有甚者舍弃自身优势、打造国外风情小镇,把借鉴硬生生做成了“照搬”,让自身从迷茫走向迷失。


 

成功入围特色小镇培育名单的小镇,虽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最明显的不足便是“文化的塑造”——为文化而文化。在有些地方似乎成为了大家避之不及的紧箍咒,创造文化,被说标新立异;承袭文化,又难逃老套的嘲讽。那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挖掘出文化特色呢?

 

其实,住建部等三部委专家组早已表明意见。下面,我们把专家组指出的出现明显“文化问题”的小镇打包整理给大家。(可以点击链接:查看“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 & 官方评审意见”)


(资料整理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各地小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问题,而盲目跟风才是抹杀特色的罪魁祸首。毕竟为了文化而文化,一味地去“仿古”、“照搬”,既不能成就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也很难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文化不是局限于前人工作的遗产,而是跟随时代不断发展的创收地,它的底蕴是禁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的,只有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文化才能屹立不倒!


 

因此,当各地小镇绞尽脑汁创造文化的时候,不妨趁着“新常态的东风”借力使力,认真的挖掘当地文化特色。要知道为文化而文化,反而会在无形之中放弃了多种机遇。各种文化一股脑儿的灌注,并不是增添特色小镇魅力的良药,而且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做法,只会加速当地各种文化资源的流失,真正的特色难以展现。

 

不做文化的“复制机”,争做朝前看的创作人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给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更是无形中加快了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步伐

 

  • 大众旅游时代来临,文化和旅游并出新机遇

 

我们从2010—2016年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全国游客数据来看,城乡居民旅游数量逐年增长,国内旅游人数也逐年攀升,截止到2016年,国内旅游已达到44亿人次。这无疑给我们传递了一个讯号:旅游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就目前来看,“文化旅游”将会成为特色小镇重燃热火的引线。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博士表示:“现阶段,山水旅游资源越来越少,基本达到了一定的‘天花板’,全国著名且没有开放的自然景区已经很少的情况下,文化旅游开发才是旅游业下一步方向。”因此,文化和旅游部令原来单纯依托自然资源的“自然景观”,将更快地转变为“产业化观景”,并很大程度上缓解资源开发的压力。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产业就像是条大河,特色小镇这艘小船要做到水涨船高,不仅需要旅游产业的加持,更要注重文化的融合运作——我们吸收借鉴但绝不生搬硬套,因为机遇是时代给的,特色小镇是因地制宜才能塑造的!

 

  • 特色文化做品牌,共增文化软实力

 

无论是做项目还是做产品,品牌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对于特色小镇来说也是增强特色的不二法宝。


 

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意味着,旅游开发不再是过去简简单单经济层面的开发,而是文化加旅游的“变现”,不仅有利于特色小镇的品牌打造,也让小镇拥有了发展全产业链的机会。日本熊本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熊本,文化灌注不再是“随心所欲”的增添,它具有浓厚的设计感和创新的目的性,让文化全方位融合,所以熊本县才能依靠又萌又贱兮兮的熊本熊,去打开当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让镇和熊都全球知名!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台湾省南投桃米村,只用当地“特产”的23种青蛙就征服了游客的心——青蛙文化王国打造的不只小镇的外貌,还有各种体验式的主题活动,以及游客在旅游结束后随时可以带走的创意产品,这让特色小镇的旅游变得不再是走马观花式体验,原来穷困的小镇也变成了争相学习的成功榜样。所以,只有用对了“文化灌注”,才能将特色小镇搭着文化旅游的步伐走的更远。

 

结语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是特色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因地制宜地抓住当地文化精髓,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既不好高骛远又不目光短浅,让特色文化绽放魅力,从而让特色小镇真正“起死回生”!


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