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电影圈泡沫下,被“异化”的国际电影节

聚专业 文化产业评论 2019-06-30

 

第2025期文化产业评论


当“上影”遇上“世界杯”,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审视这个节的真正本质——究竟电影节是影迷的节日,还是电影圈人士碰头聊天码资源的良机?酒会、发布会、XX之夜,这些活动成为了上影节主旋律,似乎这是一场专业人士的“活动”,各影视专业人士在各种影视节“吃香喝辣”,但是反观真正应该成为电影节主角的影迷,似乎动静并不是很大,而这正是一种电影节文化“异化”的表现。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为表象的中国电影已经不再是“创作驱动”,而是彻头彻尾的“资本驱动”。XX国际电影节逐渐异化,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似乎只要被中国电影人疯狂裹挟的角落,都开始出现了一种“变味”——艺术气息消散无踪,生意味越来越浓。


 

作者 | 达伦糕

来源 | 制片人内参

编辑 | Cady

 

最近,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举行,你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去上海电影节,或者朋友圈中没有晒几张电影节各类活动的照片,那么恭喜他——他应该不是电影圈内人士

 

今年正巧赶上了世界杯也在同一时间举行,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审视这个节的真正本质——究竟电影节是影迷的节日,还是电影圈人士碰头聊天码资源的良机

 

从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到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般上半年许多电影公司的人马都有机会在各种活动“吃香喝辣”,但是反观真正应该成为电影节主角的影迷,似乎动静并不是很大,很少看到有影迷为了电影节展映的某些影片形成热点讨论,也很少有人会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参加电影节观看的影片——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各种XX国际电影节或许已经变了味道

 

电影公司员工,各式各样打着“制片人”旗号的圈内人,演员,媒体,大佬,还有观众,串起了如今电影圈的整条“食物链”,当然,观众有可能还是这条电影节食物链的最底层

 

其实不仅仅是上海电影节或者北京电影节,有心人可以发现,包括最近的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甚至圣丹斯,奥斯卡这类传统的北美电影节日,都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电影人在这一变化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上海“小龙虾”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Festival,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上海电影节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


 

每年6月上旬举行的上海电影节,一直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奖为金爵奖,各路大导演都曾经是评委,今年的评委是姜文。

 

早些年的时候,上海电影节最让人瞩目的是展映的影片。影展单元每年都会集中展映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上影节也因此成为最受大众热捧的观影嘉年华。除了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竞赛单元外,展映单元有开闭幕影片、官方推荐、向大师致敬、聚焦中国、经典再现、多元视角、地球村、电影谭、短片展映等多个单元,资深影迷确实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喜爱的影片。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电影节组委会名誉主席慎海雄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观影方式的多元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中国电影票房热潮的来临,上海电影节的这些展映已经不再是最受人瞩目的环节

 

上海电影节的XX之夜特别多,几乎每天晚上多则几十场,少则十几场。往年也有,但不像今年这么多场子。” 这是去年上影节不少与会媒体发现的一个现象。没错,上影节现在最主要的环节已经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所谓的after-party——就是活动结束后各个公司举办的晚会,包括腾讯之夜,万达之夜,阿里之夜,华谊之夜,你能想象到的公司基本在上海电影节都会有个“XX夜”。

 

另一方面,除了“大公司之夜”之外,每年还会有许许多多小公司冒出来,貌似手握一堆IP、项目,各种创始人的头衔递交出名片——他们的“之夜”数量上已经远超大公司。

 

在这么多“夜晚”的密集来袭之后,上影节开始出现了“小龙虾文化”。其实小龙虾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夜宵文化,上海有各种小龙虾夜市和饭店,各路“电影人”结束了“XX之夜”后,意犹未尽,借着初夏的夜色,三五成群到周边吃夜宵,久了之后,上海电影节的小龙虾就出名了,大家都心知肚明,来到上海电影节,主要的环节在于和各路影人半夜去吃夜宵,其他的恐怕都是次要的。


 

酒会、发布会、XX之夜,这些活动成为了上影节主旋律,而这正是一种电影节文化“异化”的表现。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为表象的中国电影已经不再是“创作驱动”,而是彻头彻尾的“资本驱动”

 

资本驱动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看不看电影没关系,但是一定要侃,要聊,要勾兑,要吃夜宵来谈投融资。传统的电影节都是以影片放映为主,推广宣传,商业活动其实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让大家看到精彩的影片,但是最近几年以来,从北影节到上影节呈现的状态,通过朋友圈发布就可以发现,美食、酒会晒照,发布片单等等反倒成了电影节的主旋律,观众愣是被放到了一边。

 

如果是大型公司的发布会和XX夜倒也算了,现在成立一两年的公司,都可以轻易开一个发布会,公布一个十部以上的电影/网大片单,幻灯片做得美轮美奂,但是项目既没有计划,也没有时间表,导演是谁,剧本进度,什么都没有,直接给一串名字,照样有许多电影人去捧场,照样也有美食美酒美女相伴。

 

与此相对的是,真正上影节观影人群的呼声和反馈反倒没有太多人关注。“票卖出得太快,想看的电影买不到票,线上线下很快就没了”“有些电影的字幕和配音老是出现错误,观看的体验不好”“电影院存在随意调整时间的现象,有些冷门电影的观影时间会被临时调整”。

 

打开知乎和豆瓣,关于上影节观影体验的吐槽扑面而来,但是这些吐槽持续多年却很难改观,只因电影节的主角已经不是观众,能够带来收入和赞助的也都是各类活动,论坛,发布会——“异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电影本身不再是焦点,周边的“花絮”反而成了主角

 

变味的电影节:不只是单一现象


 

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展映”还是给了很多中国观众可以在大银幕上欣赏到一些无法在内地公映的佳片,这被许多电影观众认为是最大的价值;在这一点上上影节确实一直在坚持,也提供了许多平时难得的国际观影体验;但是随着网络观影的习惯养成,以及信息交流的通畅,尽管很多上影节展片经常一票难求,观影的核心价值恐怕在电影节上已经逐渐衰弱。

 

这一点就不仅仅是上影节一家的事儿了,许多老牌的国际电影节也开始有了变味的趋势,商业化和资本化是最大的诱因。欧洲三大奖柏林,戛纳,威尼斯中,戛纳电影节算是最会做生意和商业气息最浓的电影节。

 

中国输出到戛纳的作品越来越少,“毯星”倒是越来越多,穿着各种象征中国的礼服来次戛纳一日游成了不少明星常做的事。年复一年参加戛纳的“范冰冰”已经成为了红毯常客,但事实上戛纳并不是只有受邀请的电影工作者才能参加的;走红毯、参加开幕式,举办各种晚宴都是被明码标价。


 

去年戛纳电影节前夕,微博上就有人爆出了一份“戛纳电影节红毯价格表”:开幕式一等席位价格是19000欧元,二等席位是16000欧元,三等席位是14000欧元,而且三等席位还无法保证你走完红毯。红毯前的专业摄影师是2200欧元每次,amfar慈善晚会的参与价格是24000欧元……

 

戛纳这个吸金大节目每年五月举行,而早在三四月份,全世界各大媒体,各大品牌,各大公关广告公司就开始了各类占位和布局,他们和明星,奖项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利益关系网络。据报道,戛纳电影节每年的预算大约在2000万欧元左右,约合1.4亿多人民币;在整个2000万欧元的预算盘子中,法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负担50%,法国国际电影节协会负责另外的50%

 

更令人惊叹的是,戛纳电影节里面并不包含电影节售票的收入,和戛纳齐名的柏林和威尼斯,以及世界上绝大多数主流电影节都有面向大众出售电影票的传统,而戛纳例外,它只面对专业人士,并不公开对外出售电影票。你想要参加戛纳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以及电影放映,必须持有电影节发出的请柬。

 

戛纳电影节变得红毯化,明星化,盈利化,虽然是无可挽回,但是放眼全球,并不是每一个电影节都具备戛纳这样积累多年的传统和过硬的口碑和关注度,在如此高聚光灯关注以及金钱滚滚的利益驱使下,还有着更多的XX国际电影节选择另辟蹊径,或者打破底线。

 

去年,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隆重“举行,中国电影《逆时营救》摘取了雷米大奖——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该片女主演杨幂拿下了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高兴,奖项的含金量就开始被质疑

 

据媒体报道,在休斯顿今年的88部展映电影中,中国影片占了总数的将近近一半,中国方面前后来了大约200人。如果一个人偶然走入颁奖现场,可能会感觉有穿越感,以为参加的是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因为现场的留影墙三分之二有中国字样的背景、签到和负责秩序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华人志愿者、现场活跃的媒体至少一半是华人媒体、颁奖典礼现场也有不少华人嘉宾!

 

据内幕消息透露,来自中国的天庆集团、大唐辉煌、中南红文化集团等多家中国企业是电影节的独家赞助商,而整个电影节背后真正的金主是中信信托旗下的中信聚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据媒体统计,10年来,休斯顿电影节半数以上的奖项被中国作品拿走。除了含金量不够之外,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还有一个特别诡异的地方——每年数千部报名影片中,有15%至20%的影片会获奖,也就是说每年获奖的能有几百部。

 

几百部电影可以获奖?每年有几百个杨幂可以得奖,这样的奖可还有什么含金量可言?

 

国际电影节成了变味的生意

 

上影节琳琅满目的“XX夜”再到戛纳电影节各路中国网红女星竞相走红毯,其实背后透露的都是国际电影节的“生意经”。无论是主办方或者是参会者,电影本身不再是重点,重点是能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足够的关注度以及与方方面面人员“对接”的机会。


 

过去几年上影节各种论坛言必称“IP”,这与连续不见降温的“IP”热以及投资热有关,这两年的上影节谈资本的少了,但是与电影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的“泛娱乐”成为了焦点,网剧,网大,甚至网红、直播、短视频等一系列风口出现在了上影节各种论坛和展会上。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门打开,顶尖的中国电影人逐渐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向了世界,上海电影节也在那个时候经过老一辈电影人的呼吁而建立。当时中国作品展示的异国情调却吸引了一大批欧洲观众以及欧洲电影节的关注,欧美众多优秀作品也通过国际电影节和中国观众见面——这样美好的光景现在却已经逐渐式微。

 

“夜宵去吃小龙虾”取代了静下心来观赏一部影片的时间,上影节越来越多的奖项也选择颁给中国人;相反的,国际大牌电影节能够得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穿着红毯走秀的人倒层出不穷。

 

XX国际电影节逐渐异化,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似乎只要被中国电影人疯狂裹挟的角落,都开始出现了一种“变味”——艺术气息消散无踪,生意味越来越浓



// 主题阅读 //


// 推荐阅读 //


高薪诚聘:合作作者(点我了解详情)



Memory 5D+《五维记忆》中华非遗创意秀,6月21日-6月24日将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5场,为了让更多的朋友更优惠看到精彩演出,观摩优秀文化产业案例,经过与总导演、策划人乌兰雪荣女士沟通,特为文化产业评论开设了~独家优惠。无论购买哪天什么价格的票,都能享受到“案例观摩”——票面价的6折~(点“阅读原文”购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