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情公寓》惊险上映,情景喜剧电影化终迎高光时刻?

赵荣进 文化产业评论 2019-06-30


第2076期文化产业评论


在经历抄袭、缺角、版权争议、退票等诸多致命问题后,8月10日,电影《爱情公寓》在万众粉丝的期待下如期上映,这个大IP的市场价值实在让人惊叹。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以情景喜剧题材为出身的电影,我们也不禁在想,继IP改编、电视剧改编、漫画改编等形式后,情景喜剧改编也迎来它的春天了吗?



作者 | 赵荣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Cady

 

这年头,能用“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来形容的国产情景喜剧,《爱情公寓》算是一个代表。该剧的粉丝数量庞大到不可忽视,在猫眼平台上,电影版标注“想看”的人数当前已突破百万人次,足以吊打所有同期电影。


△数据相差悬殊

 

作为极少数能够走进电影院的IP情景喜剧,粉丝们的观影热情高涨无需赘言。《爱情公寓》电影虽然被网友调侃“是个盗墓片”“捐钱都浪费”但上映当日票房依然突破3亿,远远高出同期上映的影片。我不禁在想,继IP改编、电视剧改编、漫画改编等形式后,情景喜剧改编也迎来它的春天了吗?


△8月10日票房统计 


但退回到现实——前不久《家有儿女初长成》《伙头军客栈》先后开播,同样是“原班人马重聚”的卖点,观众却普遍反映剧情尴尬,演技用力等问题,显然没有泛起太大热度,如果不是看到“家有儿女升级版”“炊事班的故事”这些字眼,大家可能早就忽略了中国还有情景喜剧这档事


△《家有儿女初长成》&《伙头军客栈》

 

《爱情公寓》无疑是幸运的,其热度恰好延续到网络时代,即使不能继续拍下去,也可以用一部大电影的形式让观众为情怀买单。但那些我们小时候陪父辈看得津津有味的作品呢,当它们再次包装回归时,为何剩下的只有一声叹息,是情景喜剧的黄金时代不再还是我们本能的疏远了呢?

 

假以时日,谁能保证《爱情公寓》不会在时代的洪流中过气,全网热烈讨论电影的当下,我更愿意聚焦那些被大众回忆却又无形远离的老剧们。因为关于情景喜剧的每一种答案,都或将给你我的情怀消费带来新的思考。


情景喜剧的舶来之路,

让人回味更让人唏嘘 

 

情景喜剧并不是我们的原创,这种形式一般认为出现在美国广播黄金时代(即1920年代至1950年代)。90年代初,以英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海外学习时接触到这种在美国很流行的模式,便选择向国内引进。

 

《我爱我家》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在这部开山鼻祖的引领下,国内情景喜剧在2000到2010年期间迎来了它的发展黄金期。如《炊事班的故事》《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地下交通站》等都纷纷登上荧幕,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


 

2006年中国互联网渗透率首次突破10%,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这一年另类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悄然诞生。与《我爱我家》等“英氏喜剧”不同,去除了插入剧集的“罐装笑声”元素,更贴合当时网民的审美趣味,之后还衍生出了除剧集以外的角色扮演小游戏等,并将武侠经典中的江湖进行了趣味解构。直到今天,它的桥段还被网友们重新挖出、创作、使用。

 

《武林外传》之后,国产情景喜剧多年寂静无声。直到2012年,《爱情公寓3》如黑马般横空出世,和以往围绕“家庭or集体为主”的题材不同,该剧画风更加年轻化、都市化,剧中台词也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金句,主角人设迅速激发年轻人的共鸣,每当一部完结,观众们都在急切呼唤下一部。可见,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情景喜剧曾经走在时代的前列。

 

然而在《爱情公寓4》之后,国产情景喜剧却一直表现平平,鲜有重量级作品出现,唯一活跃的元素似乎也只剩下那些“啃老”的网生品


 

如B站上大量经典桥段的搞笑剪辑,微博微信上量产的角色表情包,“重灾区”就是《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这些现象,正是“陪伴成长”功能在网友的怀旧情怀下所激发出的二次效应,是共同的影视记忆在互联网中的复活与狂欢,但也不禁让人唏嘘,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情景喜剧,到头来只能以这样碎片化的方式来保持它的“生命力”吗

 

国产情景喜剧断层明显

“存在感”该如何存在?

 

为何在短短20多年时间,国产情景喜剧就经历了这样一个由盛及衰的过程?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细究起来有两大方面:

 

  • 同等体验替代品开始出现,观众选择更加多元化

 

在网络还没有席卷大众娱乐方式时,情景喜剧以其新颖的形式在荧屏上收获了大多数观众的笑声,疏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压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解压方式越来越多,笑点也越来越高,对喜剧类电视节目也愈加挑剔。观众们熟悉了娱乐业的套路,一般的段子已经很难逗笑他们,即使像《爱情公寓》这样大热的情景喜剧也被人诟病抄袭国外情景剧的段子。

 

此外,国产喜剧综艺大量的涌现,如《跨界喜剧王》《周六夜现场》《喜剧总动员》《欢乐喜剧人》等,均以“场景”为核心展开故事,甚至还有“即兴演绎”这种观众期待感较强的环节。最关键的是,相比传统情景喜剧而言,这种碎片化的观赏习惯牢牢抓住了网生一代的受众需求。


 

  • 情景喜剧缺少专业化制作,国内环境致使难度明显加大

 

一部优秀的情景喜剧作品是集审美、意识、大局观、时效性为一体的产物,需要编剧们日复一日的打磨。但情景喜剧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很难看到科班出身的喜剧编剧,专注情景喜剧的编剧更是稀缺。而在美国,情景喜剧已经有91年的历史,大学中设有专门的喜剧专业,喜剧培训机构也非常发达,戏剧写作分门别类,这为优秀喜剧编剧的培养创造了一定条件。

 

由于情景喜剧具有解压功能,保持在20分钟到30分钟的单集片长为好,但国内却需要拉长到45分钟以上才符合电视台的播出标准,这种做法本身就不符合情景喜剧的制作规律。在这个被资本裹挟的时代,制作公司因为制作难度过大不愿制作,电视台也因为情景喜剧不能带来好的广告流量而不愿采购,他们更愿意去投资可以赚到快钱的仙侠剧、玄幻剧等。


 

《今夜百乐门》的编剧姜索兰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说道:“中国情景喜剧的爆款实际依赖的更多是“运气”,皮克斯基本能保障每出一部作品票房都很好,能在总裁换人或者创作人员不断更换的情况下保持品质,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专业的流程。而我们从选材,到编剧,到导演,到播放平台,都是在试,试对了就成爆款,试错了就很惨淡。”在这种大环境下,情景喜剧可谓举步维艰。


△《今夜百乐门》

 

远去的可以体面告别

回归的依然值得期待

 

能被人记住的经典情景喜剧无疑是幸运的,即使因种种现实条件难以实现观众的“续集呼唤”,但还能选择以“大电影”的方式做个郑重告别。从2011年的电影版《武林外传》到今年的《爱情公寓》,何尝不是对大众情怀的正面交代呢。而那些曾经逗笑过我们却说不上来名字的情景喜剧作品,可能依然会悄无声息的淡化在历史里,无人问及。

 

20多年前,英达把情景喜剧带回了国内,之后便生了根发了芽。20多年后,情景喜剧悄然告别黄金时代。新兴的网络平台上,似乎已经没有情景喜剧的位置,人们怀念国产情景喜剧的黄金时代,更多怀念的是那样一种纯粹、质朴的创作所带来的“嚼头”。



《爱情公寓》就在这样一片萧索中主动和被动的扛起了情景喜剧复兴的大旗,尽管这可能并不是它的本意。无论电影票房成败,也不管当年电视机前的粉丝能回来多少,这样的归来都令人欣慰。观众在成长,情景喜剧也在努力自我迭代进化。



// 主题阅读 //


// 推荐阅读 //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购买笔记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