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地方 | 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回顾

聚专业的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203期文化产业评论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这座古城的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也给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市着眼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制定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政策,首都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巩固。


  

来源 | 北京市统计局

编辑 | 吕莉莹

 

正文共3195字 |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产业[1]在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首都文化和科技资源禀赋优势,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创意为核心出台多项产业发展鼓励促进政策,积极引领、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巩固,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首都及全国文化市场、促进首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新时代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文化产业规模稳步壮大,经济支柱地位不断稳固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这座古城的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也给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市着眼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制定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政策,首都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巩固。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结果,2017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00.4亿元,是2004年的7倍,十三年间年均增长16.1%(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年均增速高3.6个百分点,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2017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6%,比2004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于全国首位。

 


二、文化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产品供给能力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我市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特别是加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时,我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03万个,从业人员55.5万人,营业收入合计1749亿元,资产总额2942亿元。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时,我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达到了9.78万个,从业人员94.2万人,比2004年分别增长2.2倍和0.7倍,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分别为6409亿元、9296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长2.7倍和2.2倍。另据统计,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2]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4400余家,从业人员超60万人,营业收入合计超过1万亿元,资产规模达16260亿元。

 


三、文化科技融合不断加深,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任务和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首都文化和科技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对接“互联网+”战略,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很多知名动漫游戏企业和优秀产品,形成了包含创作、出版、运营、发行以及产品开发的全产业链,已经成为全国动漫游戏产业的研发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动漫游戏产业企业总产值达627亿元,比2011年的130亿元增长3.8倍,年均增长30%;原创研发企业的网络游戏出口金额达116.1亿元,比2011年的12亿元增长8.7倍,年均增长46%。另外,我市还是短视频、自媒体、知识付费等新业态创业公司的聚集地,在“互联网+”的融合业态发展趋势中,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内容产业上建立起产业集群。

 


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设施服务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等建设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共文化产品、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同步增长,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首都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有力地提升了首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9.2亿元,比2006年增加168.7亿元,增长4.2倍,年均增速达1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文化局、国家图书馆、市文物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央属、市属和区属公共图书馆共计24个,比1978年增加6个;总藏量达6528万册,相当于1978年的4.6倍。2017年,北京地区共有博物馆179个,比2008年增加31个;藏品430.2万件,比2008年增加99.2万件。其中,文物局系统内博物馆及其他文物保护机构78个,比1978年增加50个;文物藏品数128万件,相当于1978年的15倍;全年参观人次2362.7万人次,相当于1978年的244倍。

 

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数据显示,2017年底,我市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是全国少数达到“双百”的省市之一。2017年全市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586.83万户,相当于2000年的3.34倍;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为109%,比2000年提高63.2个百分点。近年来数字电视用户快速增长,2017年底达546.85万户,比2012年增长44.4%,远高于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7.7%的增速;数字电视实际用户占有线电视实际用户的比重已达93.2%,比2012年提高17.2个百分点,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已达到较高水平。

 


五、文娱服务支出渐居主导,居民文化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日渐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同时,也给居民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文化消费产品,居民文化消费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3]支出2687元,持续居于全国较高水平,比2007年增长78.3%,年均增长6%。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结构看,服务性文娱消费支出不断扩大,增速持续快于商品性文娱消费支出,在文娱消费支出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团体旅游、景点门票、观剧观影、体育健身等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已由2007年的47.6%,提高到2017年的70.7%,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电视机、电脑等文娱耐用消费品,以及玩具、书、报、音像制品等文娱用品消费支出占比已不足30%,比2007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各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持续发力,首都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日益成为实现首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今后一段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推进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推动首都经济提质增效、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驱动力,首都的全国文化中心定位作用必将更加彰显。

 

[1]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即包括企业单位,也包括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2004年,为适应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解决我国文化产业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统一分类标准的问题,国家统计局会同中央宣传部等部门研究制定并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为规范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奠定了基础。

 

[2]非经普年度,文化产业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法人单位。规模的标准具体为: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其他服务业: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

 

[3]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制度,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包括:电视机、摄像机、照相机、家用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支出,书报、文具、体育户外用品、玩具等其他文娱用品支出,二者统称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团体旅游、景点门票、体育健身活动、电影话剧演出票等文化娱乐服务支出。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在微店上单独购买笔记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