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官员落马!“雅腐”乱象何时休?

黄艳如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622期文化产业评论

你知道什么是“雅腐”吗?所谓雅腐,是指某些官员在文艺圈里以雅好为名,行贪腐之实的做法。对于这种不良的风气,中央敏锐察觉并坚决予以查处,也释放出“强烈信号”:文艺界须守住底线,不应该也绝不能沦为腐败的“后花园”。



作者 | 黄艳如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269字 |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玉石字画成受贿“新宠”,官员出书蔚然成风,文艺评奖“暗箱操作、利益交换”……以上种种,皆可称为“雅腐”。管中央三令五申,文化界、文艺圈亟须防治“雅腐”,不能沦为腐败滋生的“后花园”,然而仍有“圈中人”以身涉险、屡触“贪腐”红线。日前,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原副主席赵长青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山东省监委监察调查,为文艺界再敲警钟。

“文艺反腐”已经释放强烈信号,如何让文艺作品不再沾满“铜臭气”,沦为市场的奴隶?如何根治文艺界的恶风习气,还其以一片蓝天净土?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从“赵长青事件”说开去。
 
“赵长青”们的“长青之路”

赵长青犯了啥事?

网络上曾流传过一篇资深媒体人张弓先生发表的文章《中国书协副主席赵长青:这个位子太实惠了,给个部长我也不干》,列举了赵长青借助中国书法家协会平台贪污腐败的十条“疑似”敛财渠道:卖字敛财、办展渔利、收受入会“买路”钱、编造项目骗取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以考察为名“敲诈”企业和机构、挪用内部财务、以掮客角色敛财、学术颁奖敛财、打着“公益”幌子敛财、贩卖书协官位敛财……十条“疑似”罪状字字诛心,对书画界乃至整个文艺界而言,无疑掷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赵长青在某网站出售的个人书法作品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在某著名交易收藏网站上发现,截至10月31日12点,赵长青的书法作品依旧处于“在售”状态,售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在作品介绍一栏,“中国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等头衔是作品的重要“卖点”。而在另一知名艺术品拍卖网站上,赵长青的作品竟拍卖出11万元的高价。当书法作品与权力和金钱挂钩之后,“文人墨客”的“风雅”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利用“雅好”幌子进行中饱私囊勾当的丑陋嘴脸。

令人惊心的是,赵长青不是孤例。近两年来,不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相继被查、落马(如下所示)。
 

中书协会员近年被查概览(部分)
    
“雅腐”盛行,又何止在书画界?若将目光放远,就会发现在整个文化界,都存在着易发、频发的“雅腐”乱象。

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爱玉成痴,其受贿总额近八成为玉石;鄂尔多斯市原副市长王会师痴迷摄影,办案人员从其家中搜出十几部价值昂贵的摄影器材;浙江临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周华清酷爱兰花,曾多次收受价值数十万的名贵兰花;江西省峡江县委原书记宋铜喜以收集紫砂壶的方式受贿,“购壶款”高达1200余万元;景德镇陶瓷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冯林华利用“作品”洗白受贿钱款……抹上“雅腐”色彩的文艺界,仿佛变成了一个“名利场”,一则则丑闻让社会公众瞠目结舌。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只是现在,这束光被腐败的外衣遮挡住了原有的光芒。


 “雅腐”乱象背后的潜规则

雅腐”乱象,其实质反映的是文化权力与文化市场运行中的错位。乱象滋生“潜规则”,而潜规则正是腐败的温床。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经盘点发现,有三大“潜规则”正在文艺圈中盛行:

  • 书画作品价格折射官员权势“含金量”


有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官员在书画、摄影、艺术品上有创作爱好,热衷题词作赋留下“墨宝”,他们的书画不愁销路,每一幅都能以高昂价格被有心“交往”的人收购,把本不值钱的书法字画付以巨资,实现隐形行贿。还有一些手段“高明”的官员,擅长将自己包装成“大师”敛财:以瓷板画为例,一般画师作品售价四五千元,“大师”官员的作品售价可达四五十万元,差价高达百倍。

更讽刺的现象是,有不少官员的作品,在位时价值不菲、备受追捧,离位后却遭人冷眼、甚至无人问津。前后的巨大反差,也足以证明“高价之由不在作品,在乎官帽而已”。


  • 艺术成就成为“艺术恋上权势”的畸形衍生品


如今的文艺界,盛行一股“重艺术更重官帽”之风,官员多以参加与“雅好”有关的官方协会、获相应认证为荣,而所谓的“艺术成就”,不过是身份加冕的结果。而在官员所属的协会中,职位越高,“润笔”价越贵。除了在位官员跻身文化圈,“官而退则艺”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官员跻身艺术协会、争当“艺术家”,动机何在?无非就是想借用权力染指文化圈,进行更隐蔽的权钱交易。他们往往会利用手中权力和资源卖书画、出专著、开讲座,收取不菲的润格费、出场费、讲课费等。还有些官员觊觎珍贵艺术品,以“借用不还”等方式据为己有。画家吴冠中曾在采访中指出,很多画家千方百计地与美协官员拉关系,进入美协后努力获得一个头衔,把画价炒上去。


  • 人情奖、政绩奖、关系奖败坏文艺土壤


设立奖项本是为了推动和鼓励文学创作的发展和创新,但为了名利或平衡各方关系,一些评奖已悄然变味,人情奖、政绩奖、关系奖、腐败奖在其中“鱼目混珠”,败坏了文艺土壤和社会空气,让一些兢兢业业搞创作的文艺工作者感到心寒。

具体而言,文艺评奖是如何一步步被腐败侵蚀的?首先,文艺评奖与文艺工作者的升迁、职称、待遇、名气息息相关。在名利诱惑之下,一些官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赤裸裸地用金钱买奖,上演赤裸裸的“权钱交易”。

其次,“评奖文艺”的生产逐渐形成机制。一些纯粹以获奖为目的,脱离群众喜好、市场需求的文艺作品纷纷出炉,好大喜功、投资不菲,但评奖完毕就投入仓库。此类“评奖文艺”的生产制作流程给腐败提供了空间。

最后,一些地方为争夺“承办”文化颁奖活动,给当地增光添彩,争相支付数额不菲的“跑奖”经费。而一些国家级文艺大奖竞争异常激烈,能否获奖关系到地方的“脸面”和官员的政绩。因此,各地文艺主管部门往往不惜投入重金,甚至千方百计寻找门路、买通评委,争夺有限的获奖名额。


除了以上三种普遍的“潜规则”外,“雅腐”在如今强力反腐的态势下,还滋生出了五花八门的“新玩法”:“等价交换”式——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原局长宋建国违规为多人办理“京A”车牌,介绍行贿人到其熟识的画廊买画“以画换钱”;“真假难辨”式——行贿者将真品、真迹以赝品价格卖给官员,再由专人以高价回购,官员赚取差价;“自拍自接”式——行贿人安排公开拍卖,将古玩字画真品低价起拍,让受贿方以低价“捡漏”,或将官员收藏的赝品通过不法渠道鉴定为“真品”后拍出高价,暗中找人接盘。

在“潜规则”盛行的文艺圈,票子、位子、关系、人缘等要素暗流涌动,严重损害了文艺殿堂的清正与高尚,使文化净土沦为汲汲名利场,严重危害了党风政风建设,也影响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给文艺界去去虚火、降降钱温

“俗腐”也好,“雅腐”也罢,“贪腐”没有法外之地。与一般领域的腐败现象相比,文艺界“雅腐”的危害更严重、腐败影响更广泛。如果说“俗腐”的后果主要是经济利益损失,“雅腐”还会酿成严重的道德蜕变和精神污染。

这是因为,文艺从业者、文艺官员往往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取向、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一旦这些“大家”“明星”“官员”们因为“潜规则”被曝光,伤害的不仅是文艺工作本身的纯洁性和神圣性,而且还会造成公众思想、社会价值的认知紊乱。由此可见,“反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须在文艺界高高悬起。


结语

从屡屡落马的官员可以看出,文艺界的反腐风暴已经来临。纪委等反腐部门正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违规举办、参加书画展、笔会活动的清理,更多的文艺界“潜规则”也将暴露在阳光下。

期待这把挥向文艺界“赵长青”们的反腐利剑,能真正斩断权力与文艺之间的黑色勾连,为文艺界去去虚火、降降钱温,还文艺界一片净土。

-END-
留言话题互
面对层出不穷的贪腐“花样”,你怎么看


本文为「文化产业评论」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欢迎加入读者群,请加微信号whcy006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向业内专业大号「文化产业评论」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