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四五演艺新模式:剧场外的剧场,场景中的场景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27

第2900期文化产业评论


打造城市演艺空间——听起来好像有点意思:让演出不再“疏离”。不仅仅在剧院,还会在商场、地铁口、书店……在我们不用积攒“仪式感”的地方,演艺空间带你感受最直观的城市气质。



作者 | 屈欣悦(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张越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134字 |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201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首个“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将商场、地铁、书店隔间等更便捷的场所纳入其中,并要求每个新空间每年演出至少50场。据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演出行业洞察报告》,截止到2020年1月,上海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符合营运标准的“演艺新空间”已达50家。在未来三年,上海计划实现200家演艺新空间的目标,这意味着上海至少每年新增一万场演出。

 

△上海演艺新空间

 

无独有偶,江苏省苏州市在2020年4月份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着力打造10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小剧场演出,形成“江南小剧场”品牌。以“姑苏八点半”等文旅品牌为示范,在重点文商旅资源富集区、大型城市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等区域,从设施改造、品牌集聚、业态互补方面,着力推动文商旅、游购娱融合发展。


△信息来源于网络


在目前“江南小剧场”品牌下的20多台演出中,基本集中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生活,如山塘街、平江路、网师园等。长期的文化旅游生活已经让这些区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活设施和稳定的人流量。


△来源:2019年苏州市统计年鉴


与逐渐寻常的“景区实景演出”不同的是,当前一种新的演出空间正在形成:城市演出空间。在一块人流量庞大、生活设施齐全的区域中,设置多台驻场演出地点——除了景区以外,还有地铁站、书店、商场等地方,形成了演出“群落”。

 

从质上来说,演出从剧院走到了户外的生活区域,不再仅是游览的景区。从量上来说,演出集中分布在生活空间中,大大提高了观看演出的便捷度。

 

所谓“新”,是指演出走出了剧院,来到了车站、地铁站……而所谓空间,是指一片生活区域中密集地分散着演出。这就是未来形成的城市演艺空间。也就意味着,未来我们可能逛着街,就一时临时起意拐进书店看一场10分钟以后的演出。如果愿意的话,一个晚上可能能轻松赶场两台演出。



城市演艺空间驱动的生活区域转型

 

位于重庆南路的大隐精舍入选了上海首批“演艺新空间”,传统戏曲、音乐嘉年华、表演戏剧工作坊都成为了特色。创始人刘军日前透露,年底前,大隐书局还将新增4家门店。届时,大隐书局将拥有14家门店。据报道,未来180天,大隐书局将推出1500场文化活动,包括阅读分享、艺术导赏、文艺演出、主题展览、互动手作、创意市集六大类别。



原本书店单一的阅读场景,将变为综合的文化场景。同时,场景的功能转变,往往与城市的区域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克拉克教授将该现象引入城市社会的研究中,继而形成了“场景理论”:在城市中,场景的构成是“生活娱乐设施”的组合。这些组合不仅蕴含了功能,也传递着价值观念与生活理念。

 

城市演艺空间的形成,将为城市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演出形式的丰富、演出空间的拓展改变了场景中的部分设施功能——这无疑意味着城市活力的增加。

 

对于传统模式而言,演出一般在剧院中进行。而剧院周围大都缺少完备充足的生活设施,难以形成人流密集的生活区域。换言之,剧院周围区域受众圈层明显,如果不是为了观看演出,则不会前往该区域。即便是演出场次较为频繁的上海文化广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上海城市气质报告》从设施、文创、人流三方面,对上海全市的夜生活活力区做了一次评估。其中,上海文化广场因为夜间多场次、多类型的演出,体现了较高的文创指数,从而具有了较为突出的夜间活力。


△来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只是,上海文化广场在评估中展现出的基于较高文创指数带来的活力指数,很大程度是基于一定数量的具备观剧习惯的消费者。

 

而对于不具备演出习惯的消费者——尤其是当消费对象为动辄2~3小时的大型剧目,这个地点并无特殊之处。根据指数评估,在人流数量上,上海文化广场及周边地带其实并不占优势。甚至相比较而言,其设施体量还有所不足。


△来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在文创类活力区对人们吸引力不断增加的大趋势下,演艺空间的拓宽将会促进更多生活区域的转型,弥补设施体量不足带来的缺陷。

 

传递城市气质——城市演艺空间应如是

 

而城市演艺空间除了功能的转变以外,更重要的是贴合这个城市的气质。


上海文化广场所在的人民广场区域,目前拥有剧场及展演空间21个。既有专业剧院,也有挂牌“演艺新空间”的相关展演场所,密度高达14个/平方公里,是中国剧场及展演空间密度最高的区域

 

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想要传达的定位:国际化演艺都市。


△来源:上海黄浦区人民政府


这种气质并不是强行附加,而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历史积淀。城市演出空间的布局,应当成为城市气质实体化的物理空间。

 

20世纪初,黄浦区孕育了海派文化,上海人民广场一带最鼎盛时期,拥有剧场、戏院、书场等各种演艺场所有80多处,被誉为中国南方的“戏码头”。西藏路南京路交叉路口被称为“黄金十字线”。

 

2016年,黄浦区对环人民广场区域的演艺产业发展出台了《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十三五”规划》,旨在激发环人民广场区域的活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2018年,黄浦区联手市委宣传部对环人民广场区域出台了《演艺大世界三年行动计划纲要》,为这片土壤注入新活力。

 

当然,所谓的城市气质和城市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

 

城市演艺空间的分布,正是让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有迹可循。我们心中总是对一个城市有一些自己的固有认知。比如说想象中夜上海的歌舞升平,“端知城市有山林”的苏州。

 

苏州“江南小剧场”品牌下《声入姑苏》的剧目制作人高旭提到:“在走访了周围一系列城市之后,我们认为苏州的感觉应该是‘小而美’的。这个城市可能更精致些。”


△《声入姑苏》采用行径式观演方式。观演路程中途经姑苏区的居民商户区、学校、商场、古城墙等地。用一台演出感受城市一隅


苏州古城区保护使得当前的姑苏区,在仍然蕴藏着历经千年的烟雨朦胧的同时,还逐渐设置了数量充足的生活设施。古城区中“旧瓶装新酒”的生活状态一直是一大特色。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古城核心区历经两千五百多年没有改变,姑苏区苏州古城“水陆双棋盘”格局独特历史风貌延续至今。

 


苏州“江南小剧场”的系列演出大多以驻场的方式进行,驻场的地点都设置在姑苏区。在“江南小剧场”品牌的系列产品中,仅有7台演出的座位数超过了100位。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古城区打造的“江南小剧场”演出项目,大都包含了大量的昆曲、园林亭台的元素。在古城街道漫步,一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处,都这般赋予断壁颓垣”的喟叹,便显得格外应景。

 

对苏州城“小而美”的城市气质,也就能体会几分了。

 

歌舞演故事,总是最打动人的:未来的城市演艺空间方向

 

城市演艺空间目的在于传递城市文化。相比起传统的景点演出,城市演艺空间的作用远远不止“引流游客,促进消费”。

 

以点带面,串珠成线。以城市演艺空间带动城市的民俗文化发展,改良当地的旅游演艺,打破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的壁垒,传递城市文化——这才是未来城市演艺空间的发展方向。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建议“进一步加大改制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发展城市演艺,是做旺城市文化旅游的有效措施,也是国有文艺院团的发展机遇。

 

在苏州“江南小剧场”的演出版块中,就有不少当地的市属文艺院团参与到了驻演项目中。江苏省唯一保留事业单位属性的国有文艺院团苏州昆剧院,在项目中提供了三台常驻演出。演出所在的苏州昆剧传习所充分展示了苏州特有的昆曲文化,而城市演艺空间的打造也为当地的院团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南小剧场”品牌下,苏州昆剧传习所驻演剧目实景版《游园惊梦》


城市演艺空间下的演出场地除了生活场景之外,也同样有景点。相比起近些年,实景演出常被人诟病的“把本可以放到剧场的演出挪到户外”“专演给外地人看”“价格昂贵”“打包出售”等问题,目前的城市演艺空间正在逐渐改善。

 

从当前的趋势来看,演艺空间下的演出剧目体量都在逐步缩小,票价开始亲民。演出上演地点的交通便利,不再是“看场演出一晚上没有了”。而因为演出地点周围生活设施的完备,更多“一时兴起”的本地观众也将成为常客。

 

城市演出空间里目前的演出,在各大主流消费软件上均有购买渠道。本地和外地的游客均可以查看演出的评价和大概类型,甚至之前还有热心的观众对周围的停车场、特色餐厅、来往交通方式进行使用感的分享。


△“大众点评”app上“江南小剧场”品牌下的《寻梦山塘》,评论可以看出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都会前往


其实我们是希望多些演出的,尤其是一些看上去“不那么正式”的演出,在一些我们常去的地方——这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一种氛围,也几乎是我们感知一座城的城市风貌最快的办法

 

随着城市演艺空间的不断完善,这种城市风貌可能是常看常新的。未来,“白天游景点,晚上看演出”的状态将不仅仅只是对于外地游客。城市气质将会吸引本地游客故地重游,感叹“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城市的文化也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结语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演艺空间的布局能够最直观的传达这个城市的气质:是精致还是大气,是繁华还是朗阔,是细腻委婉还是豪放粗犷——这个气质可能就是我们想到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

 

那么究竟城市演艺空间传达的感受,和游客潜在的认知,和城市当前真实的状态是否匹配,这才是后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留言话题互动 

你对城市演艺空间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推荐阅读 



 主题搜索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是专注于文化产业全领域的新媒体平台,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文化企业、行业机构掌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欢迎给屈欣悦打赏,您的支持就是她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