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文物、打破圈层:“故宫+腾讯”在文博新基建中乘风破浪
第2902期文化产业评论
在“活化”故宫的尝试中,人们看到了腾讯新文创的乘风破浪,也看到了数字化、云化与AI化在文博新基建中的“终极关怀”:重新唤回“人”与“物”之间鲜活的情感联系,让文物借力云端,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大众记忆的载体。
作者 | 李对桃(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枉文雨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915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
值此之际,故宫博物院、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与腾讯携手推出“数字故宫”小程序,邀你一睹百年故宫的风采。在微信搜一搜“数字故宫”,或通过“微故宫”“新华社”“腾讯”等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皆可进入“数字故宫”小程序。
2019年,腾讯和故宫博物院签署协议,双方未来将以“数字化+云化+AI化”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这一三位一体的布局可被看作腾讯与故宫对未来“文博新基建”的规划。
而当下,“数字故宫”小程序不仅成功地将上述三大维度融为一炉,更试图让这座古老的宫殿以“文化数字化”的面貌走向下一个600年,成为文化新基建助力数字文博的典型代表。
“数字故宫”的三个维度:活性、活力与活化
故宫之所以令中外游客趋之若鹜,与其拥有的两大资源密不可分:占地近106万平方米、现存最大的明清木结构古建群,以及1862690件院藏文物,它们共同构成了故宫无与伦比的文化“硬实力”。2019年,故宫博物院累计接待游客参观1933万人次,在世界博物馆中名列第一。但在汹涌的人潮冲击下,如何维持文物资源的活性,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故宫的许多藏品“年事已高”,每次抛头露面,都会加速它们的衰老;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同样使古建筑不堪重负。在此情形下,“数字故宫”小程序里的数字文物库或许可以让藏品和建筑“永葆青春”。
作为文博新基建的阶段性成果,“数字故宫”让文物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云端,赋予了他们永不朽坏的“数字身体”,永远以最完美的状态面对公众:
在“故宫展览”板块,用户能观赏参展作品,看到文字信息,更能借助VR获得不逊于实地参观的浸入式体验。漫步云端,“移步换景”间文物的“灵韵”扑面而来。“数字多宝阁”则打造了文物的三维立体模型,让用户体会古代士人把玩书斋清供的雅趣与惬意。
经过超高清扫描,古代画作可以被放大到原画的40倍,让观众沉浸在超高清画面带来的冲击当中,体会“一画千面”的魅力,彻底告别走马观花的“打卡”游览。“故宫名画记”还收录了名画的细节、笔法,一键增加新奇有趣的知识。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创新了展示和传承的方式,更为故宫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与腾讯这样的伙伴合作,数字技术将推动创造性转化,向广大公众提供更多数字化成果。
“数字文物”维持了文物的活性。而要让文物具有“活力”,延续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则需要让公众与文物多多接触,在普及中了解文物背后的丰富底蕴。
而当前,仅仅以传统的方式策划展览,早已无法让观众与文物充分接触,更谈不上深度理解。“排队两小时,参观五分钟”,故宫虽然精美,但长时间的排队;拥挤的环境,都会消解人们的获得感,使参观流于“到此一游”。如何玩得轻松有趣,还有所收获,“数字故宫”为线下线上的游客都提供了方案:
对于线下旅客,“数字故宫”将在线购票、位置查询等功能一网打尽,让人们不再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买票找地点,而可以用心感受“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的壮丽景观。“玩转故宫”更带来了进阶快乐:手绘地图、主题路线、更有AI导览助手“福大人”提供讲解,创新性地将科普融合在游览之中。
这充分体现了文博新基建“四两拨千斤”的妙用:以轻应用玩转厚重历史,以“小程序”展现宏大故宫,让用户与紫禁城亲密接触,在接触中加深了解。
“云”游故宫版块则设置了全景体验功能。跟随箭头,深宫别院尽收眼底。点开“V故宫”,则可看到养心殿、灵沼轩和倦勤斋的室内全景,每一处细节都被精细地展现于眼前。更能“一键探索”,呈现各个宫门和宫殿的详细信息。
因此,“数字故宫”不仅仅是一款进阶版的掌上语音导游,它更能帮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接触与体验故宫,并进而接受与理解故宫文化。它让游客摆脱过去的“到此一游”,在愉快的参观体验中拉近了他们与故宫的距离。
数字化是为了让文物走近更多人,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大众生活,塑造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和情感,只有当文物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才真正得到了“活化”。
在与故宫的合作中,腾讯秉持“新文创”的思路,以高效的文化生产和IP构建 “活化”故宫文化,讲好故宫故事。2018年腾讯动漫便与故宫联合出品的《故宫回声》,以漫画形式展现故宫文物南迁和西迁,辗转万里躲避战火的历史,唤起了无数年轻人守护中华文脉的拳拳之心。
而在“数字故宫”小程序中,用户和故宫产生了更强的关联。《故宫:口袋宫匠》以小游戏的形式增强了“故宫故事”的交互性,用户化身“建设者”,用一砖一瓦建造紫禁城。建造过程中还可以转发自己的新成果。
此外,8月6日上线的“畅游多宝阁”则在“纹样”上大做文章:“畅游多宝阁”选取了600件院藏珍贵器物,用户可以在浏览中去发现各式各样的精美纹饰,只要在六个常见的文物纹样中点选一个,就能查看其细节和寓意。
用户在欣赏过程中还可生成“寻宝足迹”,并分享到朋友圈,向朋友展示自己和故宫的故事。更能挑选心仪的纹样,以纹路为线索发掘文物间或隐或显的关系;还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甚至与其他好友来一场比拼。这样的理念让每个“玩家”都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节点,也让每个个体都能拥有独特的“故宫记忆”,讲述自己的“故宫故事”。
简言之,在“活化”故宫的尝试中,人们看到了腾讯新文创的乘风破浪,也看到了文博新基建的“终极关怀”:重新唤回“人”与“物”之间鲜活的情感联系,让文物借力云端,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大众记忆的载体。
文博新基建三位一体:数字化,云化,AI化
小程序的表现令人惊艳,而支撑这一产品的,正是腾讯打造的“数字化+云化+AI化”的基本结构。这组三位一体的结构是当前博物馆业的发展潮流,也是数字文博未来发展的新基础设施。
数字化和“云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实体文物被多维度建模复原,形成高清数字文物,随机以多备份机制存储于云端,以确保其数据安全。这种思路将创新现有的文物保护,展览和研究机制。
在研究领域,云计算可以整合文物数据,打造出文物大数据检索引擎,供专家们从海量线索中重重筛选,从年代、地理、人物等多重维度检索研究文物。
在保护领域,“数字化”+“云化”的组合将为文物提供数字备份。例如,巴黎圣母院曾被以3D扫描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保存到服务器中。因此即便在大火之后,公众仍然可以在数字世界中看到圣母院的“数字分身”,甚至有可能依据这一备份展开重建工作。
在展览领域,新技术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和艺术品“零距离”接触的可能。早在2011年,谷歌就推出了Google Arts & Culture项目,将全球1000多家博物馆搬上云端。据媒体报道,配合谷歌的Zoom Views,“云游客”可以将图片放大数百倍观看,画布上的发丝、裂纹和泼墨点等微观细节均清晰可辨。
人工智能则是故宫走向“文化数字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设施打造。故宫曾在2018年10月的 “发现·养心殿”数字体验展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它让游客能与“朝中重臣”自由对话,前文中提到过的导览助手“福大人”,也是AI助力旅游互动的一次尝试。
但除了增加交互感,人工智能在文物的保护、研究领域还有更广阔的用途。在国外,日本自2019年起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各种古代手工艺。具体包括对匠人的手工制作过程进行数据化,利用人工智能编订教材等。
而这也是故宫未来努力的方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力主将AI技术应用到博物馆自身的业务上,推动AI与文物鉴定、研究和修复等工作的结合。
“新基建”中包含的数字化,AI化与云化三大要素已逐渐成为趋势,而近期的疫情更是倒逼博物馆业走上云端。疫情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云旅游”逐步“新常态”。
作为“新基建”的设计师,如何开创“云游”新玩法,解锁线上游览新姿势,腾讯对此经验丰富。除了“一部手机游云南”的经典案例外,2020年春节期间,腾讯还与敦煌研究院、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3月就突破了1500万的访问量。
还有6月2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腾讯、央视新闻联合打造的“数字秦陵”小程序上线。该产品结合“综合导览”与“趣味文创”,将秦文化科普与新文创体验融为一炉。
可以说,数字化、云化和AI化,将成为贯穿故宫未来发展的三个重要抓手,以此为内容的文博新基建也将成为故宫筑梦未来的关键动力。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眼下故宫与腾讯携手赶上了这一波“科技时尚”的潮流,是应时而变,也是应景之举。
在过去600年里,故宫经历了两次沧桑巨变,这两次剧变重新定义了故宫与公众的关系。
从“宫廷”到“公众”:第一次巨变发生在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迁出紫禁城。1925年,皇宫禁城变为“故宫博物院”。从此,故宫不再属于一家一姓,而是以文化平台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其公共属性取代了原有的皇家贵气。在家天下的时代,故宫的恢弘彰显的是家天下的无上威严,而在“天下为公”的新纪元,它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被大大拉近,成为了全民族的历史财富。
从“高冷”到“高萌”:第二次剧变则发生在近10年以来。科技支撑,文创赋能,故宫的形象从过去的“高冷”变为现在的“高萌”:爱唱rap的明成祖,甘当表情包的雍正帝,圈粉无数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销售火爆的故宫彩妆……故宫变得更亲切、更有趣,打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有界”到“无疆”:经历过前两次剧变,“数字故宫”的推出正是“第三次浪潮”的先声。伴随着以数字化、云化和AI化为特征的文博新基建不断推进,在未来的600年,故宫所能产生的文化效应将打破一系列限制,并得到空前的扩大。
时空的限制将不复存在。新基建将让数以百万的文物将从云端“飞入寻常百姓家”,公众得以在拟像世界体会故宫的精彩。由此,中外所有的历史文化爱好者都能与紫禁城“天涯若比邻”。
人力的局限不再是问题。在后台,从事修复、鉴定、整理的工作人员将在大数据和AI的加持下展开工作,科技创新将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注入新动力。
年龄的圈层也将被打破。“传统”不再是“前浪”的专利,而是前浪与后浪共同珍视的对象。在今天的故宫,50%的客人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云游”对他们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我们可以期待,在“云端”,这座古老的宫殿将成为他们享受文化、汲取智慧的寻根之地。而在“云游”的背后,文博新基建更是重新塑造了故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结语
近日,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数字故宫”是故宫与腾讯深化合作的首个阶段性成果,这个“云端国宝箱”让我们看到了数字科技活化文物的潜能,以科技创新传承千年文化的前景已经可以预料。
总之,伴随着以“数字化+云化+AI化”为核心的文博新基建不断展开,未来腾讯与故宫的组合,还将用更多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故宫,让故宫文化融入生活,惠及大众。让故宫成为“大众的故宫”,更凝聚起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