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乐队的夏天2》再掀热潮,当我们讨论乐队文化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27

第2912期文化产业评论


2020年的秋天悄然已至,可乐队的夏天才刚刚开始。7月25日,《乐队的夏天》第二季正式拉开帷幕,引得粉丝们又是尖叫又是嚷嚷着“捞人”,好不热闹。乐队们在台上风光无限的一面给人一种中国乐队很赚钱的错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两季《乐夏》参赛队伍中有超过20种职业,超一半乐手凭借另外的职业养活自己,其中包括程序员、工程师、教师、设计师、金融业务经理、航空货运等。看似蓬勃发展的音乐产业背后,值得我们关注的或许除了舞台上的惊艳演出之外,更是中国乐队的生存状况及独立音乐产业的发展。



作者 | 刘舜欣(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王润卓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869字 |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不想当程序员的公交司机不是好的乐手。


在《乐队的夏天》(以下简称《乐夏》)第二季中,乐手们的职业跨界可谓让人惊讶又心生敬佩。的确,一位公交司机弹吉他弹得这么好,一位码农的程序员唱歌唱得这么溜?实在让人压力山大。如果你还以为乐手们只会搞乐队,那就太狭隘了。


左二为岛屿心情主唱刘博宽,其另一职业为公交司机


《乐夏》第二季中,名字很文艺的岛屿心情主唱兼吉他手就曾是一名咸阳的公交司机,白天上班,夜深人静才有时间弹吉他写歌。第一季中盘尼西林的贝斯手熊花是字节跳动的内容运营,来自北大的MR.MISS主唱是奥美广告的策划。


来自北大的MR.MISS主唱刘恋


还有五条人主唱仁科、声音玩具主唱欧珈源、木马乐队主唱木玛、后海大鲨鱼主唱付菡居然都是美术生……



程序员领域也是乐队“人才辈出”的高发地。白皮书乐队主唱刘家辉就是一枚程序员,而同为程序员的还有第一季火爆的刺猬乐队主唱子健。赶上产品上线的他更为了参加《乐夏》“被迫辞职”。队中另一位贝司手何一帆则依旧奔波在排练房和银行程序员的岗位之间…… 


乍一看让人忍俊不禁。跨界的职业让我们看到乐手们多才多艺的一面,可这背后也暴露出乐队们的“辛酸处境”。如果能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搞乐队来养活自己,谁又愿意颠沛流离,东奔西跑。


九连真人乐队:美术老师阿龙+音乐老师阿麦


看似风光无限的音乐产业背后,更多音乐人并不那么光鲜的生存处境,或许才更能代表这个行业最真实的状态。而这种状态背后更是尚不健全的独立音乐产业,是部分乐队始终背负的“情怀枷锁”,及“精英藏于地下,宝藏藏于柜中”的地下摇滚乐队长久理念,还有对艺术商业化不能兼容的认知……

 

《乐夏2》再掀热潮,乐队文化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在《乐夏2》中,既有达达、野孩子、木马、声音玩具等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怀旧老人”,也有如超级斩、福禄寿这样的“黑马新人”,新与旧的冲击碰撞,梦幻的年代感与潮流的时尚感交织。而赞赏与吐槽此起彼伏的“盛况”也维持着节目热度,把中国乐队文化重新带回主流视野。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全阵


不管是新是旧,新金属还是摇滚,城市民谣还是新民谣,都是中国乐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真实,是乐队人与乐队文化最醇厚的底色。这就不得不提到第二季人气最佳、老少通杀、不断被淘汰又不断被捞回的海丰文化代言人五条人乐队,他们自第二季播出以来多次荣登热搜榜。他们在现场演出的最后一秒“凭感觉”开口就换歌,导致现场灯光音响字幕全跟不上,被PK掉后还安慰导演“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队友一个眼神就换歌的五条人乐队



在最近一期,面对福禄寿三位小姐妹组队时没人选择的尴尬处境,还主动选择PK,最终又笑嘻嘻地惨遭淘汰。



最真实的不只是他们的个性,还有其充满生活市井气息的歌。《南方周末》早在2009年就把年度音乐颁发给了五条人的《县城记》,并给出这样的理由:

 

五条人在其首张专辑《县城记》里舒展了原汁原味的乡野中国,在音乐日趋娱乐化的大背景下,它无异于“盛世中国”的音乐风景画,它所富含的原创性彰显了音乐的终极意义——吟咏脚下的土地与人。



他们以自己的音乐记录着乡野中国的大城小事,不管是在有星星的夜晚爱上阿强的阿珍,道上的靓仔,广东的姑娘,还是梦幻丽莎发廊,他们以看似最土的方式歌唱着最朴素的生活状态。


 

在这选秀节目铺天盖地,名利争夺熙熙攘攘,节目效果程式化的当下,他们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真实与冲击。而这种拒绝迎合,保持自我的态度,恰恰也是乐队文化最本质的底色。



此外,一如老牌乐队达达带来的怀旧大合唱《南方》唱出多少人心底的精神故乡,joyside带来的京圈摇滚,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带来意识流的魔幻高级感,野孩子几位来自甘肃的乐队老人“出山”献歌《黄河谣》,福禄寿三姐妹献给外婆的歌……都是乐队文化在这个夏天带给我们最持久的感动。

 

和别的综艺一样,节目得到的赞赏有多热烈,吐槽声就有多严重。不少网友直呼节目故事太多,音乐太少,长篇累赘的故事铺垫削弱了节目的音乐性,“情感戏”的铺张又让节目活似一出《艺术人生》,使节目流于俗气。

 

此外还有对其中“专业乐迷”的质疑。在第二季第4期中,专业乐迷相征评价人气很高的白举纲所在乐队“演唱在音乐性上没有核”,并称乐队“太好孩子了”,更有人称其“表现和音乐割裂,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却硬要来做,看起来像包装过后的混不吝”。



也有专业乐迷在水木年华演唱《再见青春》后点评“没新意,四十多岁人了还唱青春再见?”“中年人的油腻根本打动不了我。”


诚然,对于音乐,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但评论中带有的主观、偏见,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连最基本的尊重与音乐素养都无法做到,嘴欠的点评让观众直呼“不敢苟同”。



同时,现场“小聋瞎”观众的迷之投票也让人不满。虽说音乐是主观的,但面对一些明显失误、表现一般但票数却迷之高的老牌乐队,我们依旧看到观众难以脱离除乐队现场表现外的固有认知而作出投票选择,让人直呼“大失所望”。

 

不管是欢呼抑或吐槽,都让乐队们在这个夏天拥有前所未有的热度,恍如黄金时代已然逝去的乐队文化又要重新迎来新的春天。

 

表面的风光,背后的心酸——独立音乐产业化背后的困境

 

然而,春天真的到来了吗?

 

一直以来,乐队文化在中国从未真正成为主流。纵然有众多优秀乐队与音乐人,但在他们背后,却并没有形成健康的独立音乐产业链作支撑,这是中国乐队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音乐领域中,“独立音乐”是指有别于主流商业唱片厂牌所制作的音乐,从录音到出版都由音乐家独立完成,与商业市场的主流音乐相比,其受众更为小众。在《乐夏2》中,就有包括中国独立音乐圈领头乐队野孩子、中国独立摇滚乐的旗帜重塑雕像的权利等多支乐队。


△野孩子乐队


总的来说,目前乐队主要盈利模式集中于版权收入、巡演、商业合作,且头部乐队赚得多。在任何一个细分市场,头部效应都非常明显,乐队也是。老乐队认可度高,商演多,新乐队出头却并不容易。如《乐夏1》里的新生代乐队Click#15,一个月只能赚1000元演出收入,使用60元一小时的排练室还得精打细算,这可能是目前国内更庞大乐队群体常态。



此外,观众审美取向单一,曝光渠道缺乏,如果不是近年来《乐夏》《中国乐队》等一批乐队综艺出现,观众们或许还不知道在中国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乐队存在。

 

同时,独立音乐与乐队文化的产业化目前并不完善,但乐队的生存依然附着于此,包括唱片公司的运营、演出市场的成熟、平台的音乐人扶持计划等。而从发起端、传导端到接收端,少了任何一个环节,中国独立音乐都难以真正“复活”。

 

而归根到音乐人本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音乐人本身具有的情怀枷锁与拒绝商业的固有观念。

 

音乐与商业化互斥?音乐人背负“情怀枷锁”的错位信仰

 

音乐行业的特殊属性,让音乐人天生背负了“情怀枷锁”。甚至在部分歌迷眼中,音乐本身就不该被商业化。他们认为民谣应保持纯粹,好像有了钱就不那么纯净。摇滚更不必多说,天生就该反抗一切,更不能被商业驯服。 


这种“一切为了音乐,不是为了钱”的错位信仰,让音乐人面临更严重的生计问题。“精英藏于地下,宝藏藏于柜中”,才是地下摇滚乐队长久以来坚持的理念。

 

参加了《乐夏2》的后海大鲨鱼当初接到第一季邀请时就明确拒绝,表示不参加任何节目。而节目组邀请第一季乐队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管是新裤子还是盘尼西林都说过,一开始受到节目邀请都是完全没有考虑就拒绝了,因为做摇滚乐的人天生会排斥“大众娱乐”,甚至有人总结,“来到《乐夏》的人,几乎都是从来不看综艺的人。”

 

不是所有摇滚乐队都愿意被推到聚光灯下,毕竟,“地下”才是他们长久以来坚持的文化。在摇滚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找到取舍的平衡点,对乐队们来说似乎并不简单。

保持真我还是顺应潮流?——自我与流行的失衡


保持自我、不妥协不迎合是大部分乐队的常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五条人乐队,其真实胜过了所有的技巧。

 

同为第二季的“愣头青”乐队不速之客,在马东问到“你们最痛恨什么样的乐队”时,就直言“一切带有该死的合成器,或是靠好多舞台后期灯光,和演奏无关的东西,我们非常痛恨”,直接diss到现场多个乐队,还表示“摇滚乐需要愣头青的感觉,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意思。”在国内以“按剧本走”的套路居多的综艺中,这样的真我表现,不迎合大众,大概也就这群可爱的乐队人,才敢做到。



而在保持自我与顺应流行中苦苦挣扎的,还有《乐夏1》的冠军新裤子乐队。自成立至今,新裤子的风格也在随着流行文化的迭代不断变化。迫使其从最初的朋克乐队转向新浪潮,再转向“土摇”风格。这其实是不断迎合市场所做的改变,和乐队人坚持自我风格的调性可以说是相违背的。



在尝试土摇风格的2013年后,新裤子的流量的确增加了,歌曲也变红了。每次音乐节,观众们总是跟着齐声歌唱。听起来,乐队发展似乎越来越好。然而每次说起这些,彭磊还是感到沮丧,并称“我们也许在商业化上取得成功,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想要走那条路。”



透过屏幕,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其话语中的无奈,窥见其徘徊在当下音乐发展与保持初心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这是乐队的难题,也是独立音乐产业面临的难题,而这个难题的答案,或许与每位音乐人的内心选择相关。

 

综艺只是小切口,乐队“破圈”怎么破?

 

使中国乐队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是每一支乐队的使命。如果说乐队们还要坚持精英心态而拒绝面向大众,只做艺术而拒绝商业化,那么乐队文化注定越来越小众,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乐队也会被埋没在浪潮中。乐队要“破圈”,优质的综艺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切口,这需要老乐队“带头示范,也需要新乐队主动出击。

 

乐队文化要“破圈”,“黑马”乐队更需被看见


大张伟曾表示,“我知道很多乐队看不上这个节目,保持观望的态度。如果乐队是这个样子,那么再过100年他们还是这样。不要只着眼于做自己的那点东西,用新思维、新东西去融合比传统更重要。”


综艺节目本身就是面向大众的流行文化,乐队来参加综艺就是来“破圈”。如果还把自己当成小众音乐的坚守者,以精英品位故作姿态,就失去了参加综艺以宣传乐队文化的意义。诚然,乐队文化发扬光大的第一步就是放低姿态,面向大众,这也是乐队文化发展更高层面的布局。


此外,众多优质综艺、音乐节、纪录片等都是展现年轻乐队的重要机会,如在《乐夏2》最新一期中,成立于1995年的野孩子乐队毅然选择年轻的超级斩作为PK对手,并给出理由我们来乐夏》就是为了看到更多年轻人的音乐”一样



只有当年轻的“黑马”乐队拥有了让大众了解的机会,观众才能接收到新鲜作品,若圈内人不知黑马存在,乐队文化又谈何未来?唯有如此,“乐队文化在中国从未成为主流”的诅咒才能被打破。

 

谁鄙视商业,谁就看不到艺术


乐队文化与商业化从来不是悖论。著名音乐经纪人黄燎原是最早相信商业化之于摇滚意义的人。在所有头衔里,他最看重的是“中国摇滚乐商业化急先锋”。2010年,他在《十年摇滚在路上》文末写道,“谁鄙视商业,谁就看不到艺术。”

 

商业赋能艺术不是俗气,更不是功利,而是现阶段乐队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参加《乐夏》后,很多乐队突破圈层走向大众,让刺猬乐队主唱子健成功实现“演出多了就能养活自己”的目标。原本连租60元的排练室都要精打细算的Click#15在参演后,演出费涨了三倍,就连早早被淘汰的和平和浪也开始拒绝参加养鸡场的剪彩活动。

 

还有很多乐队之前默默无闻,参加完节目后,演出邀约、商演、媒体采访接踵而来,这看起来或许略显浮躁,但对于年轻乐队继续往前走是很重要的。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业化的实践不但能让乐队有更多机会展现自己,而且适度的商业转化能帮助乐队文化触及更广泛的人群,实现更大的流量并提升商业价值,最终反哺到乐队创作,促进整个文化艺术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并不能用拒绝商业化这样一刀切的狭隘视野去看待。

 

当然,在商业化浪潮中保持初心而不迷失自我,对乐队来说也是根本的。

 

独立音乐的春天:好的综艺=打开独立音乐市场大门?

 

正如《中国新说唱》带来嘻哈圈层、嘻哈产业的火爆,《乐夏》通过向市场输出优质作品和有才华的乐队,不仅能打开独立音乐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下游演出、商业合作、线上平台专辑售卖,衍生品开发、版权售卖、发行、经纪等整个产业链的形成,乐队IP潜力和商业潜力得以充分挖掘,推动中国独立音乐产业链成熟化、规范化,并最终反哺创作人,进一步盘活市场。唯有如此,乐队文化与独立音乐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真正热烈的音乐盛世,绝非仅依靠几支顶尖乐队“出圈”就能实现,而必然是整个独立音乐圈生态的形成它依赖更多优秀的作品和更多元的展现平台。


 

结语

身为一档音乐原创综艺,两季《乐夏》可圈可点,赞赏与争论并存,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可否认它为中国乐队文化重回主流视野,让更多人关注中国乐队的生存状态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大家,中国乐队这些年来依旧是个巨大的存在,虽然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他们不应被忽视。

 

正如音乐人张亚东在节目中所说:因为资源配置的不公平,目前综艺给到乐队的机会太少,且每个平台都是大明星、流量艺人,非常俗气,但这就是现实,大家就是要流量、流量、流量。在中国推广10年钢琴其实都不如出一个朗朗,只要有一个人,比你做再多努力都要多,最早的唐朝、崔健,未来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人,需要年轻的乐队跟上去。

 

时代呼唤更多有才华的音乐人,也呼唤更多元的机会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




 留言话题互动 

你对网络文学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推荐阅读 


 主题搜索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是专注于文化产业全领域的新媒体平台,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文化企业、行业机构掌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欢迎给刘舜欣打赏,您的支持就是她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