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硬核朋克的音乐节,藏在河南村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网易上流 Author 上流工作室

第3100期文化产业评论


当年轻人们纷纷跳上大巴车,赶赴一场十几公里外的音乐节,并宣称这就是艺术的时候,殊不知几百年前,马街书会就早开了“艺术”的先河。坐标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马街村,每年都有这么一场民间自发形成的中华曲艺大汇演,为民众带去最硬核的春节表演艺术。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带您一起探索马街书会的魅力。


作者 | 夏阿猫(上流君)
编辑 | 可可文
来源 | 网易上流

正文共计3444字 |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春节假期离开的第七天,继续想它。

此时此刻,坐在工位上认真摸鱼的你是不是还在咂摸着春节那顿饺子的余味?是不是只能在小视频里贪恋一下家乡的各种春节余兴节目?

作为一个地道北方人,上流君从小讲究的是“不到十五都算年”,一到快过元宵的这几天,什么灯会、字谜、舞龙、踩高跷,热闹一场赛一场。

不过要我说,这些可能都比不过河南人对马街书会的热爱。

当年轻人们纷纷跳上大巴车,赶赴一场十几公里外的音乐节,在草坪、泥地、人山人海里,挤着蹦迪,并宣称这就是艺术的时候,殊不知,几百年前,马街书会就早开了“艺术”的先河。

河南马街书会,简直就是最硬核的春节表演艺术,堪称中国的“伍德斯托克”。

中华曲艺大汇演


马街书会,一场民间自发形成的中华曲艺大汇演。


坐标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马街村——一个全中国哪里都有,听来平淡无奇的乏味地名。但对于各地的民间艺人而言,河南马街村,简直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耶路撒冷。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前后,成百上千的说唱艺人负鼓携琴,自发奔赴到此朝圣。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喝酒斗艺,大唱三天。

所谓“说唱”,并不是RAP,而是诸如说书、相声、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等民间曲艺。每年都吸引到数以十万计的群众,到现场来免费看演出。



然而自发、免费、规模以数十万计——这些只是马街书会得以被称作中国伍德斯托克的基础条件。

当你放下对民间曲艺“土气”、“老掉牙”等诸多偏见,真正走进马街书会,你会在妙趣横生的民间文艺世界里,发现一种跟伍德斯托克别无二致的"硬核摇滚精神"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前来参加书会的民间艺术家身上。

每年来赶会的艺人,都有因为路途遥远,初八就提前出发的。在他们到达马街村时,主舞台还在搭建,在场的观众寥寥无几。

但没关系,带上家伙,拎上马扎,到场地找个位置随便一坐,小乐队就演上了。甭管舞台有多空旷,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


你可别小看这支貌不惊人的老年乐团,他们手里那种筒状的乐器,叫道情筒,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道士,在传道或者化募时,都是借它的伴奏去讲道家之事、道家之情。

而待书会真正开始,河南坠子、山东琴书、柳琴、凤阳花鼓......几十个艺术品种竞相上演,小小的村子里,就像变魔术般,长出多则一千、少则六七百个表演摊位。

有艺人把戏台搭到农用三轮车上,一人说书、一人伴奏。



也有艺人把扩音喇叭绑在了钉耙上、锄头上、竹竿上......


也能看到普通民艺爱好者,凭着对音乐的一腔热情,攻克设备难关——平日干活的铁皮桶,翻过来就当鼓打。


如果说,铁皮桶上CCTV与户户通符号,在勾勒出乡土日常景观的同时,向你彰显出什么叫真朋克的DIY精神。那么,民间艺术家还会教你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solo——

△来源:龙虎报FierceReport


这是一位传统三弦书表演者。手拉三弦琴奏曲,腿缚脚梆击节奏,嘴里还说着唱词。真·一个人活成一支乐队之典范。

乍看觉得魔幻而搞笑,但这大概就是民间艺术自有的野蛮生长活力吧。

马街书会,就是集这种野生活力于大成的舞台。

在这里,你永远不知道旁边的大爷大妈是何方神圣,前一秒还是个平平无奇的看戏观众,后一秒马上能掏出一把快板或一只大鼓,给你整上一段。

△来源:魅力临颍


说不定还会遇到曲艺世家传人,真正的民间大咖——


反正,书会里面走一圈,基本就发现了——害,赶情整场就我一个“废人”呗。

我不允许你没有看过这位大爷,在演到情起处时,眯起双眼陶然于其中的面部表情。


△来源:龙虎报FierceReport


大爷演的应该是单口河南坠子。坠子的内容多半是些家乡韵事,或者贴近日常生活的婆媳关系、孝敬父母之类的质朴话题。但我想,当大爷在“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各种唱腔之间自如切换时,他仿佛就是在kiss the sky。


据说,郏县有个叫王书德的艺人,从十几岁就开始学艺赶马街书会,一赶几十年。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94岁,人也走不动了,书也说不成了,让儿子套了辆驴车把自己拉到会上,含着热泪,面带微笑,听完了最后一场书。

什么叫爱艺术永不放弃?什么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当这些真·艺术家,陶醉在自己创造的艺术氛围里时,举手投足间,必然是绝不输给Rock Star的范。

马街书会并不独由数千名民间艺术家撑起,每年慕名而来的数十万“曲艺票友”,是另一支主力军。 

老实讲,鉴于举办时间,赶马街书会,通常遇不到什么好天气,不是刮风暴就是下大雪。但正如当年那场妄图阻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大暴雨一样,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人们自由享受音乐的热情。


沉浸其间的还有外国友人——


最妙的是,2019年,书会上还出现了韩国说书的摊位,说的也是韩语,但这也不妨碍啊——听不懂也没关系,台下观众照样聚精会神,如痴如醉。

你就说说,这年头,还上哪儿能找到这么好的观众。

△来源:魅力临颍

总之,来一次马街书会,你能看到身边的人都陶醉在自己喜欢的艺术里,每个人脸上都是安详的喜悦。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当年那些嬉皮士们所梦想的充满了爱与和平的乌托邦嘛!

△来源:@随风


马街书会在河南


笑语江南客,无声塞北人。宝丰有相会,马街赏书琴——这是马街书会一个广为流传的雅联。

事实上,要细究起马街书会的起源,那可能比伍德斯托克早了不止一个世纪。

据新编《宝丰县志》记载“ 崇祯十三年(1643)李自成败,时总镇高某委孔某知宝丰县事,因城中绝烟,饿甚逃去。但荒乱过后,有人烟即有书会……”,由此可以大体推定,在1643年,马街书会就已经有了一定影响。

而根据民间传说以及当地建于元延裕二年的广严禅寺、不知初建年月的火神庙推测,会与庙会有密切关系,可能是赛社活动的产物。 

这或许解释了艺人们会在书会正式开始前到火神庙祭拜师祖的传统。

马街书会历史悠远,也衍生出了很多外人根本听不懂的专有名词。比如——

亮书:指艺人们在浩瀚的书会会场上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

写书:指在乡下如果家里有婚丧嫁娶等事宜,就来到书会上挑选说书人,通过对演唱者水平的评估,以质论价,或私下与说书人商议价码,或找经纪人在袖筒里比划价格,说定后就留下日子,请说书人到家中演唱。

而每年,马街书会还会评“书会状元”。所谓“状元”,就是指唱得最好、书价最高、最受群众欢迎的艺人。

△来源:@余心光明


这种民间评选方式,恐怕世界上独一份。事实上,在马街书会上,艺人和群众间一直有一种独特的人情关系。这源自一个代代相传的温暖传统——

马街村没有旅店,天南地北来参加书会的艺人们,都是在马街村民家里免费吃住。每年艺人一到马街,说的不是“来了”,而是“回来了”。显然,他们都视马街如家。

每年春节一过,马街村及周围村落的村民,就开始紧锣密鼓地打扫院落,准备食宿,热情地招待,使艺人们有串亲戚之感,还有的干脆认下“干亲”。

有个叫张满堂的马街村民,家里历年来艺人来的最多。为了招待好艺人,他为这事,专门加盖了一排房子。

为接待“爱豆”,盖一排房子,这恐怕是我见过最“疯狂”的打call了。

但事实上,正是凭借着民间艺人与父老乡亲间这种浓厚的人情,民间曲艺才生长出活力,马街书会也才缔造了一场属于中国民间乡土的文艺复兴。

在一些追求新潮的年轻人看来,或许会觉得它土。但上流君想,它身上所凝聚的那种民间的活力,才是真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感悟马街书会》《戏剧之家》20156年第03(下)期


[2] 之乎问答:参加马街书会的什么体验 作者:羽盐



话题互动 
您对马街书会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感想

 推荐阅读



 主题搜索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内容已获得网易上流独家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