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育部改革背后的逻辑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26

第3097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今天,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就来重点说说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这件事。


作者 | 奥特慢(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杨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061字 |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份文件中,不但详细说明了这个举措的意义、原则、目标、内容等,还以附件的形式分学科、分年级段做了具体安排。

《指南》要求: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将更多走进中小学课程教材

我们不妨通过文件截图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进课程实现“全科覆盖”的含义。

例如,对小学高年级的艺术课程是这样要求的:

 
再如,对高中化学课程做了这样的要求: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份《指南》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在很高的站位上着眼于实际操作。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之中。

那么,为什么教育部会在这个时间推出这样两份《指南》,在历史上中小学教材又有什么大的变化调整,这样调整有哪些深层次的意义,未来又会如何发展呢?

从历史发展来看

进行教材改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原有的教材内容与设计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教材体系发生过多次变化,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个学科的变化尤其巨大。

 

△上图为80年代到90年代的初一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很多都比较陈旧,尤其是标黑框的最后一篇,在90年代已经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课本内容不适合时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调整内容,也就是常说的进行教材改革,距离本次教材改革最近的一次改革始于1999年,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推敲斟酌试用之后,新教材体系于2003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这次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废弃了原来的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课程标准,允许各地区依据该课程标准自主出版教材,只要经过教育部审定之后就可以推广使用。
 

 

△2003年之后,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社版、鲁教版、冀教版、沪教版……让人眼花缭乱


多版本教材的繁荣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不少弊端,尤其是在文科教材领域,突出体现在古文内容减少、红色教育内容减少、西方文化增多等方面,同时多版本教材也增加了高考命题的难度,与考试脱钩、教材质量有差异等问题也引起了教师与家长们的争议。

于是在2017年教育部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教材改革,2019年初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生的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课本统一换成“部编本”教材。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尝试之后,中小学教材又重新回到了单版本的格局。

 

△语文教材又回到了大一统的模式,这套新修订的教材具有非常高的水准


而本次教育部所发的两份《指南》,可以视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深入与细化,从文科更进一步覆盖到全学科,并明确了必须出现在教材之中的知识要点。

他山之石

关于在新时期传统文化应该不应该进教材,应该怎样进教材,我国台湾地区也曾经历过很多争论。在前几年,台湾社会各界还就教材中是否应该收录那么多古文有过激烈的争论。

反对传统文化进教材的人们理由很充足:认为古文已不合时宜;认为古文实用性不高,不能解决就业、薪资、贫富差距等问题;觉得读古文太多会消磨意志,不利于面向现代、面向未来;觉得学文言文是拿年轻人的血浇灌僵死的魂魄,甚至是在偷渡意识形态……凡此种种,千奇百怪。

大批有识之士则认为,虽然连胡适这样的大师都说过诸如“两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的话语,然而是在国势衰微、民族自信心几近崩溃之时的愤激之言,不足以抹煞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例如同样是胡适,在五十年代也曾经说过:“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比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要早740年。这也可以特别记出,作为中国争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正可谓此一时彼一时,恰恰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经久不衰,值得大力弘扬、世代传递。

2017年,台湾教育部门决定将中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维持原比例45~55%不变,各种争议暂时告一段落。而台湾改版后的教材增加了很多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内容设置和版式安排上都很用心。例如,讲解刘禹锡时,语文教材上是这样安排的。
 

△台湾的教材将古代的内容用现代社交平台的表现方式与习惯展示出来


作为对比,我国目前通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约为49.2%,这和台湾地区基本处于同一水准。

教材内容怎么改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大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维系长治久安,离不开强大的思想共识,而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有助于共识的凝聚。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就和我国历史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主流观点保持一致,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认识与表述很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2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历史传承与红色传统


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全国上下大力倡导“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国际竞争中国家文化实力的力量源泉,这样的内容自然需要全社会格外重视,这也是本次教育部推出两份《指南》的目的所在。

历史经验表明,中小学教材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它是国家意志、文化传统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中小学教材看起来不显眼,但却是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稳定与安全最重要的载体,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在这方面,香港特区曾经是一个教训惨痛的负面案例。

前几年香港社会一直不太平,动荡不断,到2019年这种不稳定发展到了高峰,整个香港的稳定与发展遭受到了重创,而大量学生参与到打砸抢等暴力事件之中也震惊了广大国民。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会有什么样的年轻一代,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未来。”首都师范大学石欧教授这样点评香港的乱象。
 

 △之前的香港通识教材,赤裸裸地攻击中国没有民主,配合西方宣传中国威胁论。从小接受这样教育的香港学生对中国会是什么样的认知可想而知


痛定思痛,不少有识之士深刻反思了个中原因,特区政府也在积极做出改变,香港的教科书也已经开始了内容改革,相信日后不少内容会逐步纳入到全国整体的教材规划体系之中。

教材改革从属于大的系统工程

教材内容的改革是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系统性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4年2月24日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在2015年12月30日下午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

△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进行了69次集体学习,其中有7次的学习主题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这些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最高层领导在统一了认识之后,相关职能部门就要开始落实这些精神。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要求自即日起开始实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文件明确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并特地指出,要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是落实该文件精神的主体部门,各自有条不紊行动起来。

如中宣部牵头支持和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项目;

文化部牵头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对全国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普查,推进京剧“像音像”节目录制,扶持优秀戏曲剧本创作,推动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

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地方戏曲剧种、美术馆藏品普查等;

多部门联合推动中华文化电视传播、中华文化资源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中华经典诵读等重点项目。

而教育部所承担的责任更重一些,开展工作的思路也比较清晰。

一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进行改革。

教育部于2017年启动了新一轮的教材与考试改革并持续至今,日前颁布的这两份《指南》正是这次改革的一部分,另外,教育部还特别注重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不断加大中招考试、高招考试中传统文化试题分值,在考试中体现爱国主义导向等。这一系列举措,都是落实最高层关于传统文化与爱国教育的具体表现。

二是在大学领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历史上,由于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曾导致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交时高校的动荡。因此,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教育是一以贯之、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已经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育部在高校领域推进的思政工作,其基础还在于中小学阶段。只有自始至终维系同样的教育理念,坚持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新文化教育,大学的思政工作才能有明显成效,国家也才能真正拥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供应。

结语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一次教材与考试的改革会直接影响到数千万学生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因此即便改革的呼声一直存在,但教育部门在推动教材与考试改革之时,始终非常慎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两份文件的颁布,是教育部门反复调研论证之后做出的决策,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未来在考试中传统文化的分值比例大概率会持续加大。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来说,认清这种趋势,及早采取相应对策是最务实的应对之道。
 
部分参考资料:
1.习近平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新华社)
2.刘佳:《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列入大学生必修教材(中国网)
3.习近平:不赞成课本去掉古代经典诗词(新京报)
4.从台湾教材的文、白之争谈政策高度(中国台湾网)
5.从部编教材看语文教材的变迁史(校长邦)
6.中小学教学大纲为何改成课程标准?(中国教育报)

(文中所引视频、图片、数据均出自网络公开报道)



话题互动 
您对传统文化走进教材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感想

推荐阅读

 主题搜索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奥特慢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