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江苏省商务厅发布了“2021年第一批贸易促进计划”,“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作为“一市一展”的城市品牌展会,被列入重点支持对象。作为全国唯一以推动创意设计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博览会,创博会已成功举办九届,累计近65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余家创意设计企业参展,促成交易总额达近400亿元,吸引130多万创意设计专业人士、文化产业从业者和市民群众……在“十四五”开篇之年,创博会将如何持续强化“江南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又将为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贡献怎样的“苏军力量”?
2020年,江苏省GDP突破了10万亿,这个经济体量,超过了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而“五一”期间,一场《山河令》演唱会,让苏州搜索热度暴涨620%,疯狂吸睛又吸金。可见,江苏富庶的底气,不仅来自经济之盛,还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十足。在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关于“文化产业”的部分写道:“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和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一直以来,江苏省持续推进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多主体联动和融合式发展。今年3月,省商务厅发布了《2021年第一批贸易促进计划》。“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下称“创博会”)作为苏州市“一市一展”的城市品牌展会,被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在这个千城一面的时代,苏州始终坚守对地方文化价值的珍视。今年8月27日-29日,这个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第十届“创博会”,将以“设计引领·数字赋能”为年度主题,持续深挖江南文化品牌影响力,为苏州文化产业“黄金时期”锻造核心竞争力。入选“一市一展”
创博会为苏州带来了这些可能
为贯彻“全力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工作目标,江苏省商务厅首次提出了“一市一展”的工作布局,旨在以城市品牌展会为抓手,发挥政府在搭建高质量展会平台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推动新兴产业、新兴市场的发展,进而优化境内展会区域布局。苏州创博会能够入选省商务厅“一市一展”贸促计划,得益于近年来会展经济对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应十分显著。展会自2012年立项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累计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多家创意设计企业参展,纸加文化、洛可可创意产业等90多个项目落地,促成交易总额近400亿元,吸引了130多万文化产业从业者和市民群众。展会既充盈着苏州的经济活力,又激活着江南文化的潜力。目前,苏州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已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文化产业也成为了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本届创博会,将继续着眼未来、注重实效,分设三大主题展区:一是“创·设计——创意设计与产业融合展”。内容涵盖:意、法、英、日等国特邀设计师作品和案例,还有长三角40所高校共同举办的创新展示,以及“博物馆文创设计展”“第七届“紫金奖”苏州赛区暨首届苏州文旅创意设计大赛成果展”等文创产品二是“趋·未来——数字赋能新业态展”。围绕苏州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规划要求,展示苏州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及发展成果,包括“金融助力·产业倍增——苏州市文化(文旅)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展”“数字文旅新业态展”“动漫影视产业及文化装备展”“未来图书馆展”等展览展示。三是“融·文旅——大运河文旅融合主题展”。以深化“文旅融合,城旅融合”,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为主要展示方向,集苏州申遗古镇品牌、长三角文旅服务平台、运河文旅IP建设与成果、江苏省精品文旅项目等内容,展示“文旅融合”所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历史性机遇,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创博会平台在产业赋能、人才集聚、品牌效益等方面,正不断为苏州带起更多新的增长极。宏观层面上看,创博会是一个建立对接转化机制、整合文化创意资源、转化设计成果的综合性载体。展会紧跟规划顶层设计,为文创产业搭建宣传、展示、交易平台,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农业、高端制造业、旅游业、工艺美术、丝绸家具服装制造产业、艺术及衍生品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创意设计对城市的新想象。中观层面上看,创博会致力于建构以主题吸引、信息传播以及产官学研联动为主的品牌矩阵。通过举办“新样式·新产品·新品牌——2021国际新手工艺运动论坛”“新时代·新理念·新课题——2021长三角创意设计人才发展论坛”“新消费·新场景·新体验——2021长三角数字文旅传播论坛,以及“新业态·新机遇·新发展——创博会系列文旅项目推介会、对接会”等系列配套专业活动,逐渐找到院校、企业、地方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开拓区域合作新局面。微观层面上看,创博会从“专业会展”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视角切入,以优质项目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依托“库、奖、会、展”等一系列协作方式和工作模式,拓展文创设计业的流行面,着力铺设长三角文化产业新链条。凭借筑巢引凤、引资育才的战略思维,自2018至2020三年间,创博会公司完成了“从0到1”“从无到有”的质变。下一个阶段,创博会公司将在“全面实施国企改革”的三年行动指导下,由“站起来”转变为“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从1到10”“从有到优”的蜕变。会展业以1:9的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在20年内写就了一个个行业神话。创博会的崛起,也让苏州这片温润水乡变得愈发热闹蓬勃。作为苏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国家级文化交流平台、重大项目招商服务平台、名家大咖汇聚平台”,创博会一直是苏州提升“发展环境、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也是“江南文化品牌”建设的攻坚力量。在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改善文化消费环境的同时,创博会还是全国唯一以推动创意设计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博览会。当前,苏州已经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佛山、铜仁等9个城市,通过展览、活动等形式畅通文化产品传播流通,产生了“1+1>2”的积极效应。“跨城合作模式”一边推进着创意设计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另一边也在释放着创博会的号召力、影响力,使得苏州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了“产业融合”的新标杆。在“用设计讲好中国故事”的宗旨下,背靠创博会平台,“新手工艺运动”深入挖掘、整合国内外创意设计及工艺制作领域的优质要素资源,积极推动“新手工艺运动”“星火计划”“艺设聚焦”等子项目的发展。至今,已在全球12个城市累计举办30余个专业展览、20余场专业交流活动,展示原创设计产品2500余款,促成零售及创意设计服务类交易超过1000万元。
到2023年,“国际新手工艺运动”将以提升“江南文化服务平台”的服务半径为目标,引进国内外创意设计名师、名品资源,积极组织参与奖项设计师/机构;并借助“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与“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两张城市名片,开拓日、德、意、英等多个国家的海外合作关系,加速苏州文化企业融入“双循环”发展大格局。显然,用新时代的设计语言为东方美学发声,才可能加速中国制造工厂的角色转型,培育出国际化的原创品牌。创博会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国际性等特点,是一个集客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集中的展销、营销、传播平台。其本身也成就了苏州文旅融合的一道独特风景。正如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指出:“苏州要把‘可以勾画’的目标真实展现出来,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苏州,以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她以“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更被评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自2017年2月成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苏州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出“姑苏八点半”品牌,以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来丰富文旅消费内涵。2020年底,又成功入选首批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而创博会,正在用文化产业和创意设计赋能苏州底蕴,反哺实体经济,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助力苏州争创“美学+城市+文创”融合的宜居、宜业城市典范。“十四五”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将是机遇与挑战共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博会也迈入第十年。在成功举办九届的基础上,苏州创博会将持续贯彻国家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要求,以“打造聚商育商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倍增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苏州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创博会不断突破传统会展定义,更关注文创成果的商业化落地。“新手工艺运动”作为创博会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一直在推动“苏作”文化符号的价值体系渗透到更为广泛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延展手工艺的生命力,进而深化产品内涵和吸引力,让“江南文化”成为苏州最亮眼的文化IP。“江南文化”品牌的树立,不旨在提升展会体量,还能够帮助文创设计业形成掌控力,推动产业重心的转移,保证新生设计力量产出更多系统性、长期性的成果成就。另一方面,创博会持续探索现代会展模式,向数字化的产业互联网思维转变。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文化会展业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云上创博会——永不落幕的文创交易平台(二期)”的建设,将联动各大新兴媒体平台,打造“长期宣传载体”,延长创博会服务至“365天”。在苏州“文创+科创”双轮驱动战略下,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和增长极,将大力推进苏州文化与科技、创意与会展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事实上,今年年初,苏州就已经吹响了“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攻号令,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国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重要中心城市。总地来说,不管是平台的裂变,还是品牌的孵化,创博会所运营的文化空间都在与现实的城市空间有着深切的关联和投射。而创博会的文化产业图谱,也恰是苏州城市文化产业版图的缩影。它将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写上文化产业最有力的注解。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新时代,汇集、融合行业内外精英对文化产业的观察和理解,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相关机构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