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学:学什么?做什么?凭什么?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2-03-15

第3369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如果想快速惹怒一个考古学人,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问他《盗墓笔记》和《鬼吹灯》里的描述是不是真的;

第二,问他有没有挖过恐龙。
 
虽然是笑话,但却真实的反映出了大众对于这个冷门绝学的不了解。
 
那么,考古学都要学什么?考古学好不好就业?新规划颁布后,考古会迎来哪些新发展呢?……

今天,文化产业评论(ID: whcypl)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考古学大门。


作者 | 萌萌(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周天巧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5427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2021年11月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有关情况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答记者问时说,“十四五”期间,文旅部将与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密切协作,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适当扩大考古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我们将加强考古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国家级考古机构力量;更将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选拔百名考古领军人才、百名考古青年人才,重点培养500名考古科研骨干,新增4000多名考古专业人员,“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回想2020年,一则留守女生钟芳蓉决定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新闻引爆了考古学。不仅各大博物馆纷纷为钟同学送上了定制礼包,各地考古机构和工作者纷纷表示“欢迎小师妹”,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更写信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一时间,钟芳蓉俨然成为考古界的团宠,获得各方的关注。但同时,网上针对钟同学的选择也表达了质疑,“考古没钱途”“考古不好找工作”……而今新政策的推行再次引起了各方对考古学的热议。


考古学,学什么?

根据教育部最新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而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确认设立有独立考古学专业的高校仅有不到50家,包括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排名据全国第四轮考古学学科评估结果)。

首先要明确的是,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其下包括非常多的方向。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方法等,可以分为史前考古、历史考古、田野考古、民族考古、计量考古、水下考古等各个方向。
 
就高校专业设置而言,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本科专业为例,就包括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五个专业。但像北京大学一般能够有实力细分方向进行专业化教学的高校并不多,因此多数高校会分设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或者单设考古学一个专业。
 
那么,若仅以考古学专业方向为例,究竟要学些什么呢?

时空范围广、学科跨度大是考古专业的基本特征。这里同样以体系最为完善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方向为例,仅专业必修课就有19门,包括: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专业课

专业选修课程更是不计其数、包罗万象,可以说是涵盖了中外考古学所有门类分支和研究方法。“课业重“几乎是每个考古学生的共同体验。笔者仍记得大四时,当其他专业的学生正忙着找工作,考古专业的学生,仍旧要修习多门专业课的内容。仅以中国古代史、史前考古、历史考古这三门基础课的名称而言,所涵盖内容之庞杂可见一斑。
 
此外,考古学之难,更体现在其横跨文理的学科特点上。虽然考古属人文学科范畴,招生也多偏向文科生,但实际上考古学是典型的文理兼修的课程,无论是ArcGIS的使用还是体质人类学、考古绘图等课程,均需要一定的理科知识,更不用提计量考古、科技考古、动植物考古等具有明显理科偏向的专业方向了。
 
各高校的课程设置虽各有侧重,但培养模式是相似的,本科一二年级着重教授考古学概论、中国古代史、史前及各历史时期考古、田野考古学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进入大三之后开始进入田野实习及其他细分方向的学习。(所谓田野实习即是我们常说的考古发掘,俗称“下工地“,是每个考古学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考古学人的基本功。)
 
然而,修习完本科课程,学生也仅能做到入门而已。课程内容广却也泛,想要进入考古行业工作,则需要更深入、专研的学习。这也是为什么考古从业者人均硕士生学位,并不是因为这一学科对学位有偏见,而是仅接受过本科普及性学习的学生,是无法胜任考古文博行业的大部分工作内容的。考古学专业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培养相关人才的时间及金钱成本是很高的。而且其专研小众的学科风格也增加了考古学生转行的成本。

考古学,做什么?

在“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上,李群还介绍说,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76.7万件,可移动文物有1.08亿件,但全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7.57万人。若按人头分,每人要管4.4件不可移动文物,614.7件可移动文物才可以。由此可见,考古文博行业的人才缺口是极大的。
 
高校、研究所、博物馆、各级文物保护部门,这四类单位是考古学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选择。此外,考古勘探相关企业、古建工程类企业、文化传媒类企业等也为考古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岗位。看似就业方向较窄,但考古的强专业性也造就了其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
 
加之每年考古学毕业生少,以教育部2021年8月公布的分学科研究生数(总计)来看,2020年共有历史学毕业生5614人(博士生775人,硕士生4839人),位列各学科毕业生人数倒数第三,而考古作为历史学下的一个分支(考古学确然是一级学科,但在教育部研究生数统计中,考古学放在历史学下),毕业生人数之少可以想见。由此,考古文博行业出现人才紧缺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020年分学科研究生数(总计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既然考古就业缺口这么大,那么为什么始终无法脱离冷门绝学的称号呢?
 
从大众对钟同学选择考古学的质疑声中就可以得到答案,没钱途。
 
事实上,考古学从业人员月薪过万(税前)并不鲜见,但能达到这一薪资水平的大都是科研单位的高级别专家学者或者田野考古工作人员。关于高校工资的讨论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的而言,高校教授的工资基本都在万元左右。而田野发掘人员工资高,主要是因为多数野外工作有补贴,一般在每日50-200元不等,因而月收入相对较高。
 
2021年11月15日,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市文物局直属正科级单位)发布了田野考古专业技术岗位招聘信息,在薪资一栏明确写到:试用期工资2800元,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后,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参与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田野考古项目工作期间按规定享受田野考古津贴。
 
假设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每日田野考古津贴为200元,那么试用期期间考古工作人员的最高薪酬在8800-9000元左右(税前),转正后税前工资过万确实不是梦,但前提是,你要天天都泡在田野里,整月无休,在最热的时候“享受”日晒风吹,每日与土壤为伴,回驻地后还要整理发掘数据、清理一日发掘成果,其辛苦程度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可明晓。由于事业单位的特征,文博考古工作者的具体收入会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存在地区差异。(福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2021年在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经济实力综合排名20。)

福州市文物考古队招聘信息

那么蓬勃发展的文创事业在为各遗址、博物馆创收的同时,是否增加了考古文博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呢?
 
要知道,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博物馆及遗址博物馆均是非营利机构,以故宫博物院来说,2019年的文创收入达到了10亿元。曾有观众在央视《一堂好课》节目现场向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提出疑问,故宫的收入都用在哪儿了呢?单院长如是说:“故宫是非营利机构,我们不能分红,我们所有销售额都要用到故宫事业发展上。我们要做1600多把椅子,我们要把1750个井盖做平,我们要把自动讲解器不断地提升,特别是面对同学的教育活动全是免费的。这些用什么钱?我们是用我们的营销收入,投入到我们事业发展中。”
 
△单霁翔在央视《一堂好课》上为大家讲述故宫文创背后的故事
 
考古文博从业者也是普通人,无论在何处工作,都与你我一样面对着同样的现实生活压力。而科学研究向来是一项投入高回报慢的工作,考古从业人员脑力+体力的双重付出更使得这个专业成为“为爱发电”的典型。
 
幸而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考古学,未来怎样?

“十四五”时期,文物领域五年规划首次被提升为了国家级专项规划,新时期对人才建设的重视或可为考古带来门厅兴旺的未来。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将人才队伍单列一类,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任务,要从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人才活力、机构队伍等方面进行部署,跨领域多层次打造有中国气派的考古舰队。
 
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选拔百名考古领军人才、百名考古青年人才,重点培养500名考古科研骨干,新增4000多名考古专业人员、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等,都是推进学科队伍建设的常规手段。那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新动作又有哪些呢?
 
首先是对基层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视。在“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发布会上,李群明确到,“十四五”期间,要加强基层文物考古队伍建设,确保有机构有专人承担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考古一线一直是很缺人的。笔者2018年在甘肃做调研时发现,许多国保单位的遗址保护机构内仅有2名专业人员全职参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甚至有多家国保单位共用一套文物保护团队,日常的巡查主要依靠周边居民参与,仅能做到确保文物单位“还存在”,很难做到对文物单位生存状况的跟踪观察和有效数据收集。新规划对于建设地方文物考古队伍的着意强调,有望缓解一线人员捉襟见肘的情况。
 
其次,是对社会力量的重视。我国一直在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加入考古文物工作的方法。201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培育以文物保护为宗旨的社会组织,发挥文物保护志愿者作用,制定文物公共政策应征求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的意见,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新格局。之后,国家进一步拓展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及考古工作的法制空间,将社会参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今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优化了市场准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程。
 
但社会力量不光是有相关资质的公司企业,更包括每一个参与日常巡逻的周边居民和在考古工地辛勤耕耘的考古民工。试问,哪一个考古工地没在考古工地所在处雇佣过民工呢?《中国文物报》2015年2月13日曾刊登过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师的专题文章《考古工地上的大部队——民工》,点明了这些特殊工作人员对于考古工作的重要性:“田野发掘的主力大军多是来自当地庞大的民工队伍。正是这些民工,承担了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使得专业考古人员能够全心投入到遗存的识别和清理过程中”。“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对于社会力量的特别关注将刺激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到这一特殊的行业中来,为考古文物事业带来更多活力。

第三,是对收益分配机制的调整。正如前文所说,实际收入已经成为阻碍考古学队伍壮大的关键原因之一。“十四五“新规定特别明确了“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的人才政策,创新文物技能型人才的聘用方式,推动文博单位建立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的任务目标。虽然目前仍没有具体的新政措施出现,但如此鲜明的政策导向已经引起了相关从业者的关注与期待。

结语

关于考古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尽管《国家宝藏》《千里走单骑》以及央视对三星堆考古发掘的跟踪报道已经为大众打开的考古的大门,但想要吸引更多人才进入考古文博领域,壮大专业队伍,改善地方文物保护人才紧缺的现状,还有更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为考古跳出冷门绝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期待新规的实施能让文物考古工作真正成为有力量又有温度的宝藏事业。



 话题互动 
您对考古学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推荐阅读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给萌萌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