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这些内容与文旅息息相关…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2-03-14
‍第3389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政府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同时也是每一年里国家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例会,事关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关系不同阶层和市场主体。那么,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又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作者 | 小军哥(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王婷婷(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 陈宏维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4996字 |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12月8至10日,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任务。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尽管这一判断是高层基于全球背景得出的重要结论,但是就国内市场主体而言,文旅作为消费市场的重要一环,同样面临需求与供给下滑、投资与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尤其是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人均收入和消费需求明显收缩,从根本上打破了旅游业原有生态模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对于这个既定的事实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切实树立紧迫感


从全国范围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度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0万亿元,下降61.1%。人均每次出游花费774.1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8%。2020年旅游业“三大指标”仅恢复到疫前2011年至2012年的区间水平(详见表1)。


另据文旅部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26.89亿,比上年同期增长39.1%(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8.5%);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4.4%);人均每次旅游消费879.6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初步预测,按照疫后最佳市场预期,2021年全国全年接待旅客总人次约在34亿左右,国内旅游总收入约在3万亿上下,也仅仅恢复到2013年至2014年两年间的平均值。

从31个省(区、市)具体情况看,疫情前,年度旅游收入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等。其中,2017年广东、江苏2省旅游收入超过万亿;到2019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8省迈入“万亿俱乐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业业陷入前所未有之困,各省旅游收入重回千亿时代,多地旅游收入腰斩(详见表2)。


从疫后旅游收入增速上看,2020年增速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湖北(12.5%)、湖南(-15.4%)、海南(-17.5%)、浙江(-24.2%)和河南(-28%)。其中,2019年河南、湖北两省旅游收增速为负增长,消弭了疫情因素的影响程度。此外,2020年全国旅游收入增速为-47%,内蒙古、青海、吉林等15个省份均低于全国平均值(详见表3)


从31个省(区、市)旅游人次看,2020年疫情前,接待游客总人次排在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山东、江苏和贵州,三省2018年旅游人数均超过8亿人次;2019年湖南、安徽、云南、山西、广西等五省旅游人次也进入8亿方阵。而疫情后,所有省份旅游接待人次均低于7亿人次,且多地出现严重下滑态势(详见表4)。


综上所述,从过去的两年市场运行情况看,疫情对旅游是全局性、长期的影响。

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局部散点疫情仍然不同程度抑制了今年国内消费场景复苏,旅游业收入至少在2—3年间很难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一刻也不能放松。

抢抓宏观政策机遇,保持发展定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并明确提出,强化“七大政策”支撑,为明年召开党的二十大创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综合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贯彻执行情况,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分析认为,2022年文化和旅游主攻方向和市场风口一定会出现在这“七大政策”细化落实措施或方案之中!

一是宏观政策持续利好。


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旅游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领域,也是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的消费市场。自去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在国家及地方政策持续护航下,我国旅游消费正在稳步恢复,企业发展活力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2022年国家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各级各地稳消费政策必将适时适度介入。


不出意外,2022年一季度之前甚至春节之前稳增长的政策均会陆续出台,包括降准、降息、减税降费、基建投资计划以及政府债券发等等细化措施。除了国务院层面外,各部委及各政府也将密集制定出台针对性政策。

二是微观政策更加精准。


会议指出,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规范市场秩序,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为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强大支撑。2021年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挂牌成立。从长远视角看,也为促进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此外,会议还提到,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未来将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还可能给文旅、教培、互联网等行业留足平稳过度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预测,明年将加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确保微观主体恢复发展。旅行社等中小微企业利好面将得到延展。

三是结构政策力促循环。


会议要求,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最值得关注的则是,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对于这个企业属性,在业界一直有个误区,认为与文化或旅游业关系不大,是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实则不然!所谓“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主营业务专注专业、经营管理精细高效、产品服务独具特色、创新能力成果显著”发展特征的中小企业。其中,也涵盖文旅中小企业。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也明确提出,落实中小旅游企业扶持政策,引导其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如,2020年11月,成都中科大旗凭借在智慧文旅管理、营销、服务、体验全业务链的综合能力,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文旅部官网相关政策截图(来源:文旅部)


数字经济时代,扶持中小微数字文旅企业成长,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任务。因此,做大做强骨干数字文化旅游企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整体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建立重点企业上市储备库,必将成为“十四五”各地发力的重点领域。

四是科技政策赋能旅游。


会议部署,明年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特别是去年以来,数字化科学技术在助推旅游业复苏以及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业界对推动旅游业数字化发展充满了信心。这项政策的出台,为我们促进旅游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4月,文旅部印发《“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任务,全面推进科学技术深度融入文化和旅游领域,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文化和旅游发展,提高文化和旅游生产要素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11月11日,文旅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名单的通知》显示,751园区、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五大连池景区、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商业步行街景区等7家园区入选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名单。


这也标志着,北京市、山西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等7地率先步入第一方阵,为全国开展高水平旅游科技研发和集成应用,促进试点园区旅游与科技的融合提供试点经验。相关研究显示,预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占我国GDP会超过50%。旅游与科技融合大有潜力可挖。

五是改革政策更具实操。


会议提出,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这些政策看似与文旅并不相关,但细细比照却又密不可分。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主要包括土地、能源(用电、用能)、排污、金融、人才等等要素配置,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排序制度,实施差别化要素资源配置,最终形成倒逼与激励相结合的转型升级机制,推进要素资源合理配、优质配、合法配、高效配。为此,文旅板块、特别是园区建设将在土地、能源和金融等方面大大受益。

此外,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也是受益面最大的项目之一。今年8月,文旅部印发《“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将以市场为导向,对各地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有效配置,实现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组团推进。同时,有重点、有示范,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国际合作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六是区域政策局部优化。


会议提出,要增强区域政策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其要义在于深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这就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国家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外,还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等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回旋余地,无论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还是从城镇化进程来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都将会释放巨大发展空间,既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也可以提升消费需求。如,最近国家发改委批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在获批后,四川随即推出了成都都市圈建设的19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2478.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1.5亿元

同时,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和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旨在于强调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各地必将把系统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拉动乡村消费能力。

七是民生投资空间较大。


会议提出,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从旅游业角度看,加大居民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的投资力度,这将对发展乡村旅游、度假、康养旅居为代表的康养旅游带来重大机遇。

伴随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出台,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加上国家全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康养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风口,培育养老新业态、发展银发经济也将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的增长点。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8.7%。2020年中国银发经济产业市场规模已达5.4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1.1万亿元,年增长率为25.6%。

结语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体来看,明年我国的经济政策仍然坚持以“稳”为主,更加强化了政策杠杆的平衡作用,突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相结结合,通过财政政策积极发力,货币政策灵活多变,为应对“三重压力”做好了全面准备。

即将过去2021年,尽管我国旅游业仍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艰难的前行,但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政策的机遇期和市场供给的主动权,2022年一定能够在“双稳”的推动下,实现文旅经济的稳步提升与高质量发展。
 
部分参考文献:

[1]第一财经:“区域政策” 作用凸显,多地提出为全国大局多做贡献
[2]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年中国经济怎么看?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3]微信公众号《乐在7中》:2017-2020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
[4]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七大政策”应对“三重压力”



 话题互动 
您对文旅市场复苏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推荐阅读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小军哥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