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9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嗑CP”是2019年的热词,综艺、电视剧中纷纷出现了不同的CP组合,如《向往的生活》“兄妹CP”、《陈情令》“博君一肖”。在泛CP文化中,没有什么比“嗑到真的”更让CP粉兴奋。恋爱观察类综艺正是抓住这一点,打造“嗑糖”永动机,戳中CP粉的心,也迎合了大众围观恋爱的“拜乐原则”。不过,恋爱观察类综艺也应不断创新节目形式,打破同质化的固态节目模式。在内容设置和制作产出过程的深度、广度方面有所突破,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在关注节目热度和收视率的同时,兼顾节目的社会责任感,使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永葆生机与活力。
作者 | 朱星橦
编审 | 田佳宁(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 半岛
来源 | 羊村传播
正文共计6160字 | 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也不能说七夕与我无关,毕竟我还可以看别人谈甜甜的恋爱!”明星丁禹兮发布微博宣布成为综艺节目《心动的信号3》的心动侦探(即“观察者”)。同样,这句话引发了许多CP粉的共鸣。CP(coupling)最早源于日本同人作品,主要指作品中的情侣关系。如今随着娱乐行业的发展,CP也用来描述一切人物角色配对的亲密关系。
“嗑CP”是2019年的热词,综艺、电视剧中纷纷出现了不同的CP组合,如《向往的生活》“兄妹CP”、《陈情令》“博君一肖”。在泛CP文化中,没有什么比“嗑到真的”更让CP粉兴奋。恋爱观察类综艺正是抓住这一点,打造“嗑糖”永动机,戳中CP粉的心,也迎合了大众围观恋爱的“拜乐原则”。
△《心动的信号》“方程式CP”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2021年,以《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我们恋爱吧》为代表的恋爱综艺持续火爆。当代人有多喜欢看别人谈恋爱?《心动的信号》在微博平台阅读量达192.9亿,讨论量超过2248万,足以说明恋爱观察类综艺的流量和热度。这类恋爱观察类综艺是如何发展而来?究竟凭借什么特质,成功走进千万观众的心?
△恋爱类综艺微博话题数据(图片来源网络)
自上世纪90年代《玫瑰相约》开播至今,恋爱类综艺在中国已经发展20余年。1998年,情感调解类综艺迅速进入大众视角。《真情对对碰》将关注点聚焦在感情破裂的情侣、夫妻上,嘉宾和主持人会介入当事人的思维,给予恋爱指导和情感忠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达成和解。综艺题材来源于生活,涵盖了恋爱关系、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范畴,具有纪实性、冲突性的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2010年,相亲交友类综艺开播。《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以新颖的节目形式、犀利的语言风格吸引了大批观众,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综艺节目。节目中男女嘉宾以自我介绍、互相问答的方式让异性快速了解自己,并进行双选配对,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观众的情感,节目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同时,因为此档节目的成功,荧屏一度出现“相亲”热。
2019年起,恋爱观察类综艺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等节目,通过记录单身素人嘉宾之间日常相处的生活细节和情感走向,将私人化的情感以公开化的方式呈现,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恋爱心理和过程。同时,特邀的明星嘉宾通过不同视角观念对单身素人嘉宾的恋爱情感、生活实态等多方面进行观察解析,输出多元恋爱观点和深度社会话题,引起大众广泛讨论。相比于相亲交友类综艺,恋爱观察类综艺更具有真实性、参与感,体现了生活化、慢节奏综艺的特征。在恋爱观察类综艺中,无论是校园学生、职场白领还是熟龄青年,无论是素人还是明星,都是被观众观察的主角。尽管节目场景和主角一再变化,但此类综艺热度依旧只增不减,似乎只要是谈恋爱就能引起人们的热议,节目的广泛收看也令素人嘉宾成为较知名的公众人物。双层叙事结构拉近距离
恋爱观察类综艺通常采用多维空间进行叙述,即被观察嘉宾所在的“恋爱小屋”为第一现场,明星嘉宾所在的“演播室”为第二现场。摄影机记录被观察嘉宾的生活、情感变化,为演播室提供素材和话题,明星观察团结合自身经历,对节目中的情感话题进行讨论,向观众传播恋爱观、社交技巧。通过这种节目设计形成双层相互衔接的叙事结构,从单一视角变为多维视角,让观众既能看到“第一现场”的情感和故事,又能看到“第二现场”的解读和推理,既能感受到视角的广度,也能感受到价值的深度。例如,节目《怦然心动20岁》中,几名素人嘉宾在毕业旅行中共同生活和深入了解彼此,遇见挚友、邂逅爱情、袒露心声,这是节目的“第一现场”。而宁静、萧敬腾等“春日小屋”们的房客对素人嘉宾的观察和推理,则在演播室“第二现场”进行。双层叙事结构让观众以“上帝视角”观看节目,满足观众的“观察需求”。△《怦然心动20岁》的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图片来源网络)
沉浸式剧情构建拟态环境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媒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 这种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供的环境。恋爱观察类综艺营造了被观察者生活空间和嘉宾观察室的拟态环境,以人物关系为纽带,注重故事和情感的表达,设计共同居住的生活空间,能够营造连贯的沉浸式氛围。同时,综艺中恋爱关系的起伏波折,则造成了冲突和悬念,明星嘉宾在关键时刻引导推理,使得剧情紧密关联,环环相扣。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的剪辑和后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节目组在节目录制完毕后,会根据节目定位和观众需求进行剪辑和制作,引导观众情绪的情节走向。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形成一种“拟态环境”,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吸引观众持续“追剧”,增加节目的黏合度。
嘉宾观点构成议程设置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通过强调有关公众人物的一些特定议题来铺垫意见,影响人们的态度。[1]在节目中,明星嘉宾成为连接被观察嘉宾和屏幕外观众的中介,将观察得到的线索加以整合和归纳,形成对他人、自我和社会的思考,从而引导社交网络上情感话题的讨论。例如,在节目《心动的信号3》中,观察嘉宾在节目和社交网络中充当“意见领袖”,不时爆出恋爱金句,张翰的“翰言翰语”也频繁登上微博热搜。其中一期围绕“喜欢一个人去追的时候要不要厚脸皮”的话题,观察嘉宾戚薇觉得女生追男生不要脸皮厚,而张翰却认为喜欢一个人要什么脸皮。嘉宾之间的不同观点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与思考,从而不仅能帮助观众构建自身的恋爱观、价值观,更能形成某种社会理念和行为趋势。△《心动的信号》“翰言翰语”(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因嘉宾观点而产生热议(图片来源网络)
满足观众多样心理需求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特定需求来选择使用和接触媒介,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2]恋爱观察类综艺能够深受观众喜爱,正是由于它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心理需求。观众可以通过连续观看综艺节目的剧情,快速了解到当今单身年轻人的性格特征、婚恋观、社交技巧,并从中找到代入感,满足了个人求知、围观的心理需求。在观看综艺的逐渐代入过程中,观众会形成一种期待心理,对喜欢的个人或“CP”持续性关注,一边嗑糖一边盼望着“happy ending”。同时,在节目播出时可在视频平台发布弹幕,实时讨论节目剧情发展,在节目播出之后,还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和其他网友互动交流,满足线上社交和情感共鸣的心理需求,丰富个人生活。查尔斯·库利在《社会组织》中提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恋爱观察类综艺的主人公大多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既有商务人士、职场白领也有校园学生、创业达人,职业的多样化更能拉近素人嘉宾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于明星的人设包装,素人嘉宾性格复杂且符合真实性,观众可以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更容易带入角色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恋爱技巧和人际交往策略。而观察嘉宾对主人公微表情、微动作的观察与讨论,也能让观众审视自身,为自身恋爱提供参照。△《心动的信号3》嘉宾的恋爱心得(图片来源网络)
节目《喜欢你,我也是》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选择八位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 岁、职业大众化的素人嘉宾作为被观察对象。以节目中的典型场景为例,节目中男嘉宾通过送雨伞这个细节表达对女嘉宾的关心以及爱慕之情,而观众通过送雨伞这一“镜子”,感受到情感关怀。关爱、陪伴成为当今年轻人的重要情感需求,送伞这一微小的举动会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温情善意,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节目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温情传递给了节目嘉宾以及幕前观众,同时也让观众意识到送伞举动的暖心。△《喜欢你,我也是》节目场景(图片来源网络)
资本平台的运作和助推
粉丝既是明星(品牌)意义的创造者,他们的情感强度和持久度也直接决定着品牌的经济价值。[3]粉丝经济是通过提升用户黏度以获取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经济运作方式。与其他综艺节目相比,恋爱观察类综艺更能够创造和利用粉丝经济取得收益。在节目播放过程中,参与节目录制的素人嘉宾逐渐获得明星所具有的“吸粉”功能,趋于“明星化”。普通观众以“追星”的心理动态与行为举止开始追崇素人嘉宾,形成“明星光环”素人化的传播效果[4]。而在录制结束之后,其主人公还存在于可接触的现实生活中,这让观众感受到节目的真实性和参与性。这种参与感让观众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更促进综艺节目的二次传播与品牌消费。此外,参与观察的明星嘉宾也会被囊括进粉丝经济之中,创造各种方式加大明星粉丝的投入和参与力度,贡献网络话题量或进行资金投入。因此,恋爱观察类综艺从满足观众需求到引导粉丝追求,打造了独特的粉丝品牌,奠定粉丝经济的坚实基础。例如,为了激发和维系观众的兴趣和购买欲望,传媒集团会建立官方的粉丝机构来规范受众反应,向粉丝集会派遣发言人来推销新的作品或粉碎负面流言。[3]同时,观众可在社交网络平台持续关注节目主人公的动态,在微博平台加入主题超话,从而拓展观众对综艺节目、嘉宾的情感、社交投入。
△明星嘉宾微博粉丝应援(图片来源网络)
除粉丝经济外,情感经济也是节目背后的资本平台加以利用的对象。情感经济是以人的情感为基调的经济活动,消费者关注的不仅仅是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更多是情感的需要和心理的认同。情感会影响受众的观看和决策行为[5],大众传媒将情感带给观众,观众通过节目内容产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进而促使观众进行情感经济消费。观众在观看综艺节目时,除了追求浅层次的休闲娱乐之外,还追求更深层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底蕴的传播。 恋爱观察类综艺注重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和交流,除了主人公嘉宾之间公开化的互动交流以外,观察嘉宾也会围绕主人公嘉宾的行为举止来深入讨论某种价值观念,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该价值观的影响,产生思想、行为的改变。在情感经济中,广告商和电视网需要全面调动消费者的参与和投入,以巩固其对节目的忠诚。[4]例如节目《我们恋爱吧》与观众对话,在微博平台邀请观众投票和分享观点,观众的意愿得到了尊重,进而将自己的情感与节目走向紧密联系。△节目与网友互动活动截图(图片来源网络)
节目视角突出后台前移
戈夫曼提出了人际互动理论“拟剧论”,根据社会的角色行为的规范,将人的活动区域分为前台和后台。处于“前台”的表演者在观众面前是一个特定角色,他们要扮演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内涵化的社会角色,而“后台”是观众无法接触的地方,是同其他扮演者共享的地方。“后台前移”是观众沉迷于恋爱观察类综艺的重要因素,以往观众了解的是节目舞台,而对舞台背后的生活一无所知,关乎个人隐私的情感生活更是知之甚少。近年来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观众对紧张感、刺激性的综艺节目产生审美疲劳,在观看众多的“前台”表演之后,观众更愿意将注意力从“前台”转向“后台”,满足对他人生活的观察欲、窥私欲。恋爱观察类综艺选取具有“普适性”“典型性”的主人公,将视野拓展到嘉宾的私人生活,把个体的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都无死角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节目《心动的信号》设置了异性厨房做饭的任务环节和盲选礼物约会环节,这些环节往往会展现个人的性格和喜好细节,具有一定的个人私密性。而正是因为这些环节设置,将个人生活空间的后台移到观众的屏幕前,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与探索心理。△《心动的信号》的后台前移(图片来源网络)
以《心动的信号》节目为代表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紧跟时代热潮,满足当下年轻群体对婚恋观、人生观的审美和情感需求,从节目的模式和内容上建构了积极健康的输出方式。不过,恋爱观察类综艺也应不断创新节目形式,打破同质化的固态节目模式。在内容设置和制作产出过程的深度、广度方面有所突破,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在关注节目热度和收视率的同时,兼顾节目的社会责任感,使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永葆生机与活力。
[1] 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郭镇之,邓理峰.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2007(03):55-67.
[2]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 杨玲.粉丝、情感经济与新媒介[J].社会科学战线,2009(07):173-177.[4] 陈慕祥.素人恋爱观察类综艺人选甄选的四重辩证逻辑——对“追素人”传播效应的一种溯源性分析[J].当代电视,2020(08):43-46.[5]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