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北大乡创”探索
乡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起点,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议题。202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是对中国现代化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成为突破乡村诸多困境的崭新模式,在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全球深度贫困村庄探索文化减贫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燕南园51号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白马乡创营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后宣汉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支持,新时代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呼唤着大批充满专业实力、创意力、行动力的文化产业人才为乡村带来全新的观念和创新的发展模式,以增益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紧密跟随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目标,不断更新人才培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和价值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研究院积极响应中央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号召,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文化产业导论”和“创意管理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必修课“创意与管理”“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运营”等课程教学中,结合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场景创意营造和乡村社会文化治理等案例,充分展示中国乡土文化的精神魅力和审美内涵,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让学生践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事业,增强学生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学生以专业知识为乡村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提供解决思路和创意策划,在课程中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项目概念创意与运营方案设计,举行创意项目路演和乡创市集展览。课程成果获得学校高度肯定,被推荐至北京市及全国创新创业比赛、中国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的“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北京“三山五园”文化品牌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的数字展览和海外传播等赛事及活动,获得优异成绩和极高的评价。其中,“基于创意管理理论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21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除了在课程中注重乡土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内容设置,研究院也积极探索数字、人文、设计和商业等不同领域融会贯通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将课程学习与实践前沿相结合,建立了启发式授课教学、研究式研讨教学、实验式工作坊教学和实践式工作室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融合原著研读、专题讲授、案例分析与乡土考现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与本地村民、农村一线的乡村基层工作人员、最前沿的“三农”领域专家学者对谈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意思维、批判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激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乡村发展具体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研究院积极落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道技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引导学生在广阔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中开拓创新,以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艺术学养,汲取地方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资源,磨练自己的创作技能,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自2019年5月起,研究院与澳门理工大学艺术及设计学院联合举办的艺术乡创训练营,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2021年4月,研究院组织的“文化创意振兴乡村京港澳高校乡创研学计划”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内地与港澳文旅交流重点项目”。这些乡创实践的持续开展为北大学子及其他参与活动的高校学子提供了广阔天地,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小我”融入到社会洪流的“大我”中,树立“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论,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实践,并且需要根据实践变化不断优化和更新观念。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作为国家文化智库,先后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委委托的课题研究近五十项,内容涉及电影、出版、动漫演艺、游戏、数字内容等诸多文化行业,包括文化遗产、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政策、文化园区、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先后出版“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一带一路’文化产业蓝皮书”《“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等智库报告,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探索提供了宏阔的知识框架和顶层的政策视角。
依托将二十余年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咨询的实践经验,研究院在乡村文化振兴领域不断深耕,先后出版了《白马:城乡连接与乡村营造》、《乡村振兴与地方创生》等乡创书刊,提出“文化连接”、“创意赋能”、“价值共生”的乡创理念,总结出“以农为本”“以土为本”“以人为本”的乡创原则,构建出“文化营造”“空间营造”“产品营造”和“关系营造”的实践路径,充分挖掘融入乡村自身的乡土文化基因,推动村落美学建设和乡土美育的开展,关注乡村场景与人的链接,关注居民、游客在空间的心理联系和感性参与,并通过人文、艺术、科技、产业等方式,组织具有仪式感、参与感和场景化的乡创活动,推动“人、文、地、景、产”乡土资源的总体营造和地方创生。
研究院积极将乡创理论应用于四川达州、江西抚州等各地的乡创实践,积极培养乡创营造师,组织乡创营造师参与“一村一师”项目实践,推动乡土文化资源、乡土自然资源和乡土人力资源的时代转化,发挥乡创营造师作为文化陪伴者、创意赋能者、价值共生者的乡创角色,积极融入乡村大地,与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休戚与共、命运相惜,复兴传统节日,引领村民实现乡土文化生活的重建和乡村美育的提升。研究院组织学生对全国20余所乡土博物馆开展乡创实地调研,系列调研成果发布在《中国文化报》。研究院组织北京大学学生实践团赴全国各地开展乡创实践调研,连续四年获得北京大学“假期社会实践团优秀实践团”荣誉称号,2019年实践团获得北京大学全校第一,被推荐参评“挑战杯”北京特别竞赛单元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北京大学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北京大学的学生和访问学者,立足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白马镇毕城村、江西省抚州金溪游垫古村、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村、甘肃省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等多地务实开展社会服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在地发展。研究院编制乡创行动指南,组织乡创团队运用故事驱动、IP授权、创新协同和价值共生等创意营造的综合手段,通过搭建智库平台、培养乡创人才、打造乡创论坛和建立乡创金融体系等具体路径,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文化经济新业态,着重通过乡村文化营造-涵育乡村文化原创力、乡村创意营造-赋能乡村文化生产力、乡村生态营造-激活乡村文化创新力、乡村价值营造-共生乡村文化软实力等四种模式开展相关乡创实践,让乡创事业实现本土化参与和可持续运营,使“乡村空间”成为“乡土地方”,发挥公益+商业的融合机制,积极探索乡创社会动员机制。
研究院积极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在四川宣汉建设白马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并成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后宣汉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达州)的工作总站。自2019年5月以来,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澳门理工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三百余名志愿者先后在宣汉县开展艺术乡建和乡村支教公益活动。志愿者们通过主题墙绘、景观营造、文创IP开发、花田课堂等方式,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研发系列文创产品,创办花田喜市文创市集,举办大巴山花田艺穗节,将白马镇毕城村打造成为“巴适慢活地”和“花田文创村”,积极推动秦巴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随着项目试点乡村营造计划实施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研究院乡创实践团队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白马乡创模式,提炼出以大巴山花田艺穗节为主体的节庆赋能、以花田艺绘计划为典型的美术赋能、以花田课堂STEAM夏校为核心的美育赋能、以白马乡土考现工作坊为代表的研学赋能、以白马故事影像计划为突出的影像赋能、以花田村民益行积分系统开发为重点的科技赋能和花田三日、花田农夫为探索的文旅赋能,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创新和乡村特色产业的文化赋能。
因在乡村开展空间营造、建筑活化、艺术介入与乡土美育等乡创实践的社会影响,研究院乡创实践团队在四川宣汉开展的白马花田乡创实践成果受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2021年度专题展,并于2021年9月参加在四川彭州举行的“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主题展,成为全国多样化乡建探索的参考范例。北大乡创实践注重乡土美学、传统文化的创意活化与文创激活,开发独立IP“花田小白”“符号巴国”“花神手信”等系列乡创产品,在“天府文创”“蓝马杯”等各类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佳绩。北大乡创团队于2021年9月受邀参加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221年10月受邀参加在成都举行的西部博览城国际动漫互娱博览会。北大乡创团体开发的融交互体验和国风文化于一体的系列乡创产品,成为展览亮点,得到市场的检验与受众的肯定。
北大乡创实践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国家部委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白马乡创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认可和实践借鉴。2021年11月第四届上海进口博览会期间,北大乡创团队受邀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全球实践”国际论坛,向来自全世界的与会嘉宾分享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与行动路径,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积极守护乡村文化遗产,开发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乡村文化新经济,建设乡村文化社会。研究院持续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构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知识、政策体系、社会动员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懈努力,不断优化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围绕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中心工作,更好地践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北大使命,为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北大贡献。
推荐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