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经验 | 二十大报告“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2-11-20

第3684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版块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如何理解“重大”、阐释“带动”、指引行动,是领会这一战略的关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重大”可以涵盖以下特点: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突破性、长期性的影响;二是对全国或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引领示范效应;三是要有一定的规模和量级,表现在投资、空间、人流、业态等方面。“2022文化科技融交会”定档11月24-26日,通过聚焦文化数字化战略,掀起文化数字新风暴,多点发力产业服务,今年的融交会真正做到了“战略破题”“思维激荡”“项目务实”。作为南京城市的“窗口”,融交会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增长点”,也是产业升级的“风向标”“指南针”,对于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具有示范效应。



作者 | 周旋久(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11月24日-26日,2022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以下简称“融交会”)将于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再度拉开帷幕,以21000㎡搭配多场行业论坛,集中展示文化数据专网、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元宇宙”等数字文化新基建、新服务、新场景、新体验,铺开引领性的文化数字化产业图景,为文化科技融合汇智聚力,增添新意。



激荡元年,战略驱动

2022融交会再启新潮


今年的融交会有何亮点?


在融交会的预告中,抛出了几个有趣的问题。


· 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元年,八大任务如何落实?

· 元宇宙/NFT是概念还是趋势?

·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科技有哪些具体应用方向和场景?

· 文化遗产保护哪些技术需要重点关注?


短短的几句话,展示了融交会对于文化数字化战略、思维、应用到技术全方位的关注。其中,第一个问题尤为关键。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国便已在推进文化数字化上不辍前行,如唱片的数字化处理、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化、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的两个数字化,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二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而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融合在一起,统称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意见》提出了8项任务,包括“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等重点部署。今年10月,“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正式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2022融交会,正是用最前沿的话语、最生动的实践、最专业的服务对这一战略命题进行破题与诠释。


以“展”试剑,2022融交会是破题的一年。


展会率先聚焦文化数字化战略,对标两办意见中的重点任务要求规划设置了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展区、文化数字化综合展区、“文化元宇宙”数字体验新场景展区三大板块,让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扎根。


文化数字化综合展区将展出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分中心、广电5G专网及“大小屏”互通互动、“文都云”平台数字文化城市解决方案等具体案例,为文化数字化战略中提及的“国家文化大数据”赋予了真知实感,为“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作了生动注解。


△2021融交会「国家文化大数据区域中心成果展区」


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展区将呈现上海科技馆、苏州高新区、敦煌研究院、深圳南山、成都、浙报传媒等全国四批示范基地中代表单位的建设工作的最新成果,展现先进的产品及应用场景,树立中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标杆。


△敦煌研究院在2021文化科技融交会现场重点展示其30多年来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让文物得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化成果,用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敦煌石窟。


以“会”为媒,2022融交会是激荡的一年。


展会围绕文化数字化战略,策划推出一系列产业活动,邀请国内顶尖的产、学、研各方代表同台碰撞,贡献行业智慧,掀起数字文化风暴,进一步成为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引领性平台。


2022第五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将邀请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书生深度解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与路径,并邀请头部企业围绕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利用、科技赋能文旅消费体验新升级、超级数字场景的构建与未来趋势等话题展开讨论。


△智能会展绽放之塔:利用元宇宙生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传统产业(会展行业)赋能。


第四届中国沉浸产业发展论坛将围绕“沉浸+元宇宙”“沉浸+文化旅游”“沉浸+城市更新”开展系列性主题活动,汇聚国内元宇宙先行者风语筑、202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团队黑弓Blackbow、SKP-S商业艺术空间营造团队进界造物等众多顶尖产业项目操盘手、行业大咖现场交流,推动中国沉浸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届中国沉浸产业发展论坛


除了已经具有品牌效应的上述论坛之外,今年展会还新增了一批定位精准、专业性强的专题活动:紫金文化产业沙龙文化数字化专场、2022首届中国文化元宇宙高峰论坛、第一届数字文化城市国际高峰论坛……这些活动聚焦文化数字化战略,对促进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加速涌现,提供了实践材料和智力支撑。


以“交”搭桥,2022融交会是务实的一年。


展会紧扣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多点发力产业服务,培育数字化创新主体,进一步成为催化产生数字文化新项目的服务性平台。今年的展会在买卖双方邀约规模、供需配对精准度、常态互动持续性都有了新的升级。


纯白矩阵、边界智能、燧石行、芯视元等行业内的佼佼者将展示数字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装备等“文化元宇宙”和“虚实结合新体验”先进技术,满足传统文化场景拥抱Web3.0的应用需求。


△硅基智能


广州奇境、上海屏外、北京虚视界、成都力方数字科技集团等企业将带来数字文化城市解决方案、内容创作赋能线下空间的实践案例,体现各类文化数据库、线上线下一体化和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服务场景。



展会还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腾讯研究院等头部伙伴,共同发起“探元计划2022”,将协助对接省、市主要文博单位,推介匹配文博活化、文博数字化领域优秀服务企业和精准解决方案,从修复呈现、图谱构建、产品开发等方面实现“前沿科技+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


△探元计划2022


2022年融交会站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新的高点上,聚产业之力,融日常之趣,催新生之景,策数字之道,结多方之好,真正做到了“战略破题”“思维激荡”“项目务实”。


重大项目,城市带动

从一城之展到数字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版块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如何理解“重大”、阐释“带动”、指引行动,是领会这一战略的关键。


以笔者之见,“重大”可以涵盖以下特点: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突破性、长期性的影响;二是对全国或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引领示范效应;三是要有一定的规模和量级,表现在投资、空间、人流、业态等方面。



而融交会正映证了题中之义。


从展会规模看,融交会是一个主体活力强、辐射范围广、转化效果显的高规格展会。


2018年至2021年,融交会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有37个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100余家市场主体参展;吸引185家投融资机构、220个商协会、163家文旅集团景区、20000余位专业观众参观展会和参与论坛等活动;促成现场项目签约金额超761亿,全网阅读量达8.4亿。


△融交会数据


仅在2021南京文化产业资源共享会中,就有39个项目现场签约(现场签约12个,线上签约27个),签约金额161亿元。



从展会意义看,融交会是一个紧扣城市发展战略,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高层次展会。


近年来,南京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不仅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4+4+1”主导产业体系,还把“文化科技融合”写入市委1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南京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空前支持和殷切期望。


而融交会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聚焦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行业性展会,正是南京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成果,是南京以“一城之展”建设“数字中国”的体现。



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1月印发的《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6%,并提出要积极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创意设计中心。


以南京融交会为代表的会展平台,为数字文化企业孵化、数字文化项目落地、数字文化品牌推广持续供血,正是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强引擎,是带动江苏省成为文化科技融合中心的重大项目。



从展会影响力看,融交会是一个辐射江苏全域,带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高质量展会。


2021年,南京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063.99亿元,文化产业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综合指数三项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江苏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800亿元左右,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


2022南京市文化产业资源共享会上发布的《南京文化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南京数字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占总体比重超60%,数字化核心产业占比达40%,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南京城市经济的支柱,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型业态势能充足、城市活力日渐激发。



这些发展和变化,离不开融交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一方面,融交会充分发挥其风向标和加速器的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城市在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布局。另一方面,融交会是第三产业的联动枢纽,为了匹配展会带来的大量人流与物流,城市食、住、行、游、购、娱、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会有相应的提升,城市经济持续增长。


烽火远眺,产业联动

文化科技融合未来之思


近年来,“文化数字化”“数字经济”“元宇宙”“NFT”等等新鲜的词汇碰撞着人们的认知,重塑着人们的体验,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待完善的场景。


△SUPERWORK元宇宙企业宝: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开发的国产化、场景化、沉浸式企业销售拓客工具。


数字文化企业如何成长?数字化技术有哪些潜在场景?文化遗产保护应当如何实现?“元宇宙”的商业空间在哪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发挥企业、政府、院校、个体的内生动力,更要借助文化科技融合服务平台的聚合势能。



那么,融交会在产业带动上,形成了哪些合力呢?


首先是以数赋能,以智资政,打造一流的政企交流平台(B2G)。


融交会广邀各行业观众,为政府和企业交流对接提供精准服务,一是为政府数字化转型出谋划策,以智资政;二是为企业了解最新惠企政策搭建“连心桥”,优化营商环境;三是为政企合作提供平台助力,实现“零时延”。



以2021年融交会为例,在观众行业来源中,政府部门占比为16%,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二,这充分说明了融交会在推动政企关系、政企合作上的优势。今年的展会中,也将聚焦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等政府关注的重大课题,通过展会贡献解决方案和企业智慧。


△2021年融交会观众画像(部分)


第二是串珠成链,创新扩散,提供专业的产业链合作服务(B2B)。


融交会旨在打造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产、流通、消费生态体系,B2B的合作服务效应尤为凸显。


比如,2021夜间文旅专场资源对接会特邀南京朗辉光电科技、北京澜景科技等14家优质夜间文旅项目供应商与拈花湾禅意小镇、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11个江苏省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精准对接,深入打通文旅产业上下游。


△2021年夜间文旅专场资源对接会


2021南京文化产业资源共享会上,包括B站投资南京灵瞳影视动画有限公司的国产体育番剧《飞吧!篮球》第一季项目在内的39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161亿元。


△2021南京文化产业资源共享会


同时,由于展会专业论坛聚焦行业热点和痛点,具有知识和创新扩散的效果,头部企业在文化大数据、元宇宙、数字文博、数字艺术、智慧文旅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案将会经由展会传递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引发全行业的技术和理念变革。


△vLive虚拟直播是元宇宙时代的直播解决方案。运用5G+实时渲染技术,在绿幕环境下进行拍摄,传输到云端,实时的完成抠像、渲染与合成,再推流到直播平台。


第三是集聚力量,展示推介,为B端用户找场景。


融交会是一个大型的橱窗,一个数字型超市、一个集约的空间,汇聚了数字化文化消费领域的新产品、新应用、新项目,以及数字文化领域内培育孵化的新业态、新场景,展示推介一批数字文化企业及其文化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比如,在2022融交会,你将看到元宇宙趋势下,用普通摄像头就能完成面部动作捕捉的先进技术,以及低成本、低门槛的AR增强现实创作平台。


△视网么AR元宇宙编辑器效果图


你将看到国内唯一的户外型3米直径大型风扇炫屏,以及适用于各种室内游戏场、主题公园、科普展厅、模拟教学等场景的大型VR设备。


△户外3D炫屏


又或是5G技术加持下,国内首个集漫画制作云、动画制作云、渲染云、剪辑云、特效云、文博云、影视制作云等为一体的数字内容高技术服务贸易平台。


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推介,可以帮助数字文化企业找到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促进产品的优化和供需端的高度适配,最终实现转化和落地。 


△VR动感体验平台:利用六轴动感平台与虚拟现实软件场景相结合,让受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学习航空航天、防灾减灾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作为南京城市的“窗口”,融交会既是区域经济的“引擎”,也是联通内外的“桥梁”,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串珠成链的集聚效应,对国家数字文化产业升级具有引领价值,对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具有示范价值。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给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为融交会的发展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迎风而上,融交会“风向标”“指南针”的定位将更加明确;乘云直起,融交会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动力将更加充沛;驭数前行,融交会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科技融合服务平台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话题互动 您对2022文化科技融交会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如何用元宇宙做国家文化大数据、推进文化数字化

☉中央提出的“国家文化专网”,是什么?怎么建?

☉深度 |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研究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周思艺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