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速递!2022 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统计公报

关注文旅发展的 文化产业评论 2023-08-31
第3935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2022年,北京市纳入统计的文化、文物和旅游经营主体机构数量为5896个,同比减少555个,从业人员24.9万人,减少17.5%。2022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门所属机构的文化事业费为合计为66.7亿元,增长2.3%,其中文化和旅游部门44.9亿元,文物部门21.8亿元。人均文化旅游事业费达到305.3元,增加7.3元,其中文化和旅游部门205.4元,文物部门99.8元。


关键词回复【2022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统计公报】获取全文。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旅北京


一图读懂《2022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统计公报》





《2022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统计公报》全文


2022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奋力推动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行业总体韧性前行。


一、重点监测单位情况


(一)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情况


2022年,北京市纳入统计的文化、文物和旅游经营主体机构数量为5896个,同比减少555个,从业人员24.9万人,减少17.5%。主要是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不包括院团和场馆)受疫情影响,停业现象较严重。


△表1 2022年纳统经营主体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


(二)财政资金投入情况


2022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门所属机构的文化事业费为合计为66.7亿元,增长2.3%,其中文化和旅游部门44.9亿元,文物部门21.8亿元。人均文化旅游事业费达到305.3元,增加7.3元,其中文化和旅游部门205.4元,文物部门99.8元(见表2)。


△表2 2018年—2022年文化和旅游事业费


2018—2021年,北京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均保持在220亿元以上,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1%以上。2022年,持续加强对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支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服务保障。支持围绕“喜迎二十大”主题,开展“歌唱北京”等系列文化宣传活动。


助力打造“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加强“一城三带”重点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利用好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等红色资源。加大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力度。鼓励扶持演艺新空间、文艺院团发展,不断为群众扩大优质文化供给。


二、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引领,文艺舞台持续繁荣


(一)艺术创作硕果累累


联合津冀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北京市承办的开幕式等多项活动精彩纷呈。舞剧《五星出东方》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并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北京市实现文华大奖“四连冠”。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北京市3项作品摘得群星奖,取得连续十九届获奖、本届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成为现象级文艺佳作,获评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话剧《活动变人形》导演李伯男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导演奖。话剧《香山之夜》、京剧《李大钊》、舞剧《天路》、音乐剧《在远方》、话剧《喜相逢》亮相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积极参加国家级工程项目展示首都文艺硕果,话剧《喜相逢》入选“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京剧《嬴驷与商鞅》、话剧《张居正》入选“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大型交响乐《炎黄风情》《祖国颂》、民族管弦乐《大运河》入选“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歌剧《山海情》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评剧《蒲柳人家》入选2022年度剧本扶持工程。


(二)演出市场保持活力


2022年北京市201家场所共举办演出20315场,基本维持2021年相同水平,恢复至2019年的89.0%;观众人数374.3万人次,同比减少27.1%,为2019年的36.0%;票房收入6.3亿元,减少19.6%,仅为2019年的36.1%。曲艺、脱口秀两类演出表现强劲,合计演出10908场,占2022年总体演出场次的53.7%。此外,北京市曲剧团沉浸式曲剧《茶馆》、繁星戏剧村浸没式戏剧《画皮2677》等沉浸式戏剧场次同比增长55.7%,展现出北京演出市场创新动力。


各演出类型中,脱口秀、曲艺、话剧最为活跃,场次占比分别达34.3%、19.4%、13.7%;话剧、音乐会和儿童剧占据票房前三,分别为32.8%、15.8%和11.3%。


2022年共有807个演出团体及个人在北京开展营业性演出。其中,北京本地演出团体最多,共有594个,占比73.6%;北京本地团体共演出19041场,收获票房5.64亿元,票房占比89.5%,开心麻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大剧院三家表演团体票房收入最高。


(三)市属院团新创频出


2022年北京市13家市属院团线下共演出场次4505场,比上年减少9.9%。国内演出观众124万人次,减少28.7%。演出收入1.6亿元,减少13.7%(见表2)。2022年市属院团全年线上演出1120场次,增长58%,线上演出观众人次1.4亿人次,减少21.7%。


△表3市属文艺院团经营情况


市属文艺院团及国家大剧院推出新创剧目24台、复排剧目57台。推出民族歌剧《山海情》、舞剧《杨家岭的春天》、话剧《长椅》、京剧《石评梅》、昆剧《曹雪芹》、音乐剧《亦梦亦真》、评剧《蒲柳人家》、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木偶剧《大象来了》、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等作品,生动演绎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三、完善法律保障,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一)公共服务立法成效显著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于2022年9月23日经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共八章67条,分为总则、设施建设与管理、服务提供、融合发展、社会参与、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条例》坚持首善标准,突出北京特色,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鼓励提供多样化的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丰富文化供给。


副中心图书馆二次结构基本完成,北京市文化中心大楼交付市文化馆代维管理,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有序推进,北京交响乐团落户台湖进展顺利。北京市文化馆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二)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齐发力


截止2022年底,北京市共有21个公共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总藏量7818.7万册,增长3.6%。总流通人次(线下)854.2万人次,减少3.77%。阅览室面积11.3万平方米,阅览室坐席2.3万个。


为方便市民线上读书借阅,2022年图书馆拥有电子文本、图片文献资源4411.9TB,增长9.5%。线上服务62894.3万人次,增长119.64%。


△表4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主要指标对比情况


(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截止2022年底,北京市文化馆1个,区级文化馆17个,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339个。提供线下文化服务次数6.7万次,惠及738.9万人次,其中组织文艺活动3.1万次,参加人次473.2万人,举办训练班次数3.4万次,培训139.05万人次,举办展览1224个,组织公益性讲座673次。举办线上群众文化活动1438次,参加4521万人次。


△表5 2022年群众文化机构及活动情况


依托“歌唱北京”“舞动北京”“戏聚北京”“艺韵北京”“影像北京”“阅读北京”六大板块,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6万场。建设16个冬奥文化广场和91个冬奥示范设施建设,开展“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等冬奥冬残奥城市文化活动2.31万场,6067万人次参与。设立49个城市文化志愿服务站点,招募4485名文化志愿者,出色完成城市志愿服务工作。


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


(一)中轴线申遗、文物保护、考古等工作“驶入快车道”


2022年,北京市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文博中心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价值阐释,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首都文博资源,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各项年度重点任务落实,首都文博事业取得新成效新进步。截至2022年底,北京地区登记公布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5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比2022年增加1处。


“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分别入选2021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北京中轴线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进一步深化中轴线申遗文本,优化保护管理规划,相关文件已正式报送国家文物局。作为首部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而制定的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于10月1日实施。持续推进北京中轴线档案中心、监测中心建设,完善日常监管体系。持续修缮文物,中轴线沿线各点位文物修缮有序进行,万宁桥修缮方案经多方论证即将启动,景山绮望楼、天坛外坛墙和神乐署等文物修缮基本完成,正阳门城楼、太庙戟门、先农坛太岁殿东配殿和先农坛神仓院落等修缮工程持续推进。加强社会传播,举办第二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征集作品7.6万余件。推动“数字中轴”建设,开播《最美中轴线》第二季等文艺作品。


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项目76项,发掘面积9.9万平方米。中轴线考古工作取得突出进展,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清理出镇水兽下石条,为正阳桥遗址空间地理位置提供了精准坐标,南中轴路段考古勘探发现了明清时代中轴道路及其附属遗存。加快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琉璃河遗址考古入选2022年北京文化论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十件大事,公众考古工作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北京琉璃河遗址》纪录片在央视黄金时段连续播出,持续输出首都北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高标准完成北京7处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度监测报告审核上报工作,首次补入大运河世界遗产段水环境监测数据。《八达岭长城保护规划》已正式公布,天坛、颐和园保护规划已报国家文物局审核,完成十三陵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遗产影响评估报告》已向世界遗产组织报备。持续摸清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底数,补充、核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基础信息,指导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信息复核。第十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向社会正式公布。推进全国名碑名刻文物遴选(一期)推荐及碑刻石刻文物资源摸底调研。稳步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完成202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项目计划实施进展数据填报200余项。完成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八里桥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初步摸清首都功能核心区725项755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校核了222处中央单位(含军队)文物的管理使用状况,为下一步制定核心区文物腾退实施方案奠定工作基础。研究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机制和方式,与北京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模式研究。


(二)“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备案博物馆215家,与2021年相比增加11座。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央属66家,市属51家,区属47家,非国有51家。


全市纳入统计的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103.4万件/套,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共98.9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95.7%;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文物藏品有1.43万件/套,占1.4%。文物藏品中,一级文物3787件/套,二级文物13901件/套,三级文物406850件/套。


全市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483个,比上年增加35个,其中举办基本陈列287个,增加52个;临时展览196个,减少17个。接待观众1102.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34.0%,其中,未成年人224.4万人次,减少5.8%,占参观总人数的20.4%、博物馆接待观众917.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7.1%,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83.2%。


印发《北京市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2-2035年)》完成征求意见稿编制。开展“类博物馆”调研和培育工作,制定方案,推进挂牌开放。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提高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和适老化服务水平,上线“北京博物馆云”微信小程序,做好“北京文博”公众号推介。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原创节目《博物馆之城》,在北京卫视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共同推进“北京之声·博物馆”项目,已入驻50家博物馆。鼓励博物馆围绕传统节日及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展览及文化活动,提供延时开放服务。其中“白塔之夜”已成为品牌项目。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七个一”活动,面向全市博物馆征集助推“双减”资源,共征集到专家资源清单82项,课程资源清单91项,活动资源清单84项。圆满完成5.18国际博物馆日北京主会场活动“云启动式”等各项宣传活动。推进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举办“第四届京津冀博物馆优秀志愿讲解员邀请赛”,推进京津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


(三)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形成新动能


2022年,北京举办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共3387场,上拍文物件数183,432件(套),成交总额达92.53亿元人民币。与2021年同类数据相比,拍卖会场次上升了55.15%,拍卖标的数和成交金额分别减少18.54%,57.52%,受当年疫情影响,线上拍卖会成为主要形式,场次增幅明显,成为业态新兴模式,但标的和成交金额下降幅度较大。


北京地区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活跃度再创新高。扎实推进“北京指数”(北京文物艺术品交易指数)更新,文物艺术品交易在全球处于核心地位。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为推进文博单位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撑。“文创板·2022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在延续“文博文创衍生品设计主题”和“二十四节气文化创意设计主题”两个经典赛道的同时,特别增设“博物馆数字衍生品设计主题”和“革命文物文创设计主题”两个创新赛道。大赛官网共新增注册3000余人,参赛企业机构和团体200余家,参赛博物馆60余家,作品征集总量超1.5万件/套,社会参与积极踊跃。第十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2022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吸引和汇集了众多优秀拍卖企业和收藏爱好者参与其中,活动期间共举办线上线下拍卖会22场,线上参与活动3000余人次,浏览量20000余人次,成交总额近2.9亿元,成为引领文化消费理念、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


△表6 2018—2022年北京市文物拍卖标的及成交额情况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水平不断提升


2022年北京地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人,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9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个。北京市率先研究制定《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与保护办法》,首次发布《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北京市非遗项目参与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开展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形成视频资料170余小时,收集资料5000余份,口述文字稿70余万字。开展《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编辑工作。组织12位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元宵晚会,节目新媒体平台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达22.9亿。组织开展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班、北京市非遗传承人研修班,74名学员圆满完成培训班各项学习任务,顺利结业。推动“一城三带”主题作品创作,组织编辑出版《千年运河润京城》,全书共八章77节,约54万字,图片420余张。


启动市级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选址东城区沙井胡同15号合园,筹备建设北京非遗体验馆,让非遗为文旅赋能,培育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联合京东、抖音、北京时间等互联网平台,组织全聚德、荣宝斋、同仁堂、内联升等18家非遗老字号开展第三届“北京非遗购物节”,人民网、学习强国、首都之窗、北京日报等20余家媒体发布宣传报道百余篇,抖音、北京时间、微博等平台相关话题阅读访问量近3000万次,非遗老字号京东店铺订单量突破11万件,销售额近3000万元,实现了北京非遗老字号品牌声量及销量的双“爆发”。


五、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一)文化产业快速增长


2022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7997.1亿元,与上年持平;利润总额1846.6亿元,增长26.1%;吸纳从业人员61.3万人,减少7.8%。202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509.2亿元,增长19.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1.0%,提升0.5个百分点。


△表7 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情况


(二)积极推动文旅领域“两区”建设和营商环境改革


将港澳投资旅行社审批权下放至自贸试验区所涉辖区;推进区级旅行社设立分社备案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办理。推进核心区旅游降密工作,完成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搬迁。完善营利性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制定《北京市剧本娱乐经营场所联合管理工作方案》,积极推动成立市级剧本娱乐行业协会。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事中监管改革,构建“6+4”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市区两级文化执法部门全年完成执法量15万余件。


(三)文化市场经营机构繁荣发展


2022年,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营收规模扩大。其中,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实现营业收入4354.6亿元,增长4.4%;演出经济机构实现营业收入3010.2亿元,增长86.8%。所占比重最高,市场集中度也相对较高,营业收入4171.4亿元,增长37.8%;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拉动作用显著。娱乐场所经营单位、互联网上网服务、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受疫情影响严重,亏损、闭店、停业现象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均大幅下降。


△表8 2022年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主要指标


六、旅游市场和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2022年,北京市接待游客总量1.82亿人次,较上年减少28.5%,恢复至2019年的56.6%,恢复程度好于全国水平14.4个百分点;旅游收入2520.3亿元,较上年减少39.5%,恢复至2019年的40.5%,恢复程度好于全国水平4.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1382.4元/人次,减少15.3%,恢复至2019年的71.5%(见图1)。旅游业从业人员为98.3万人次,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的7.8%,减少4.6%。


△图12022年北京旅游业恢复程度与全国比较


(一)国内旅游市场情况


1.外省来京游客大幅下降


2022年北京接待外省来京(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游客人数8295.0万人次,较上年减少35.6%,恢复至2019年的43.1%;旅游收入2120.4亿元,较上年减少42.0,恢复至2019年的40%,外省来京游客消费占旅游总收入的84.1%;人均消费2556.3元/人次,减少10.0%,恢复至2019年的92.8%。


从游客来源地看,河北、山东、河南排名前三,分别占外省入京游客的29.4%、8.0%、7.0%。分区域看华北地区游客占42.3%;华东地区游客占20.9%;东北地区游客占12.1%;华中地区游客占11.4%;西南地区游客占4.8%;华南地区游客占4.3%;西北地区游客占4.1%。


从外省来京游客的消费构成来看,购物占比最高,达23.6%,餐饮、住宿和长途交通占比接近、依次为19.7%、17.4%和16.1%,景区游览占13.2%,文化娱乐占6.2%(见图2)。


△图2 2021年外省来京游客消费构成情况


2.市民在京游市场恢复近八成


2022年北京接待市民在京游人数9911.7万人次,较上年减少21.4%,恢复至2019年的78.9%,其中市民郊区游比重为60%;旅游收入370.5亿元,较上年减少22.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6.26%;人均消费373.8元/人次,较上年减少2.0%,即恢复至2019年的84.0%。


从市民出游选择来看,市民郊区游比重从2019年的53.6%、2020年的55.2%上升到2021年的66.8%,2022年比重为59.9%,略有下降。


从消费构成来看,购物和餐饮居前,分别占33.4%和26.9%,景区游览和市内交通位列第三、四名、分别占15.8%和11.3%,文化娱乐与住宿占比持平,达5.6%(见图3)。


△图3 2021年市民在京游消费构成情况


(二)入境旅游市场情况


2022年北京接待入境游客24.1万人次(见表2),较上年减少1.6%,较2019年减少93.61%;国际旅游收入4.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较2019年减少91.52%;人均消费1829.8美元/人次,较上年增长4.0%,较2019年增长32.8%。


△表9 2022年北京市入境游客情况


(三)“春节”和“十一”假期文旅市场恢复向好


从重点测算的“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假期来看:“春节”和“十一”假期,旅游市场恢复较好。其中“春节”假期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及人均消费三项核心指标均较上年同期实现正增长;“春节”、“十一”两节上述三项核心指标均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七成左右。“五一”假期则受疫情防控措施制约严重,上述三项核心指标均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挫,较2019年的恢复程度在四成左右。


(四)旅游主要业态经营情况


1.旅行社


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2方面措施助企纾困。为2614家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约13.12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北京市于2020年1月此项业务至2022年底暂停出入境团队业务;2022年全年跨省团队游也基本处于停滞转态;旅行社仅能开展市民在京游业务。由于出入境旅游和跨省旅游占到旅行社收入的80%以上,业务开展严重受阻,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对1225家重点旅行社企业调查显示,旅行社资产总计为416.0亿元,同比减少1.23%,比2019年减少17.55%。实现营业收入201.0亿元,减少0.1%,仅占到2019年的19.3%。利润总额亏损11.7亿元,亏损幅度较2021年增长2.3亿元,比2019年扩大14.6亿元。从业人员1.4万人次,呈持续下降趋势,同比减少21.3%,仅为2019年的34.8%。2022年,旅行社组织游客177.9万人次,减少40.7%;接待游客31.8万人次,减少79.2%。


2.住宿业


住宿业经营情况与外省市进京游客量高度相关,2022年3月份,疫情日趋严重,进入三季度形势略有放松,随后但进入二季度以后,酒店的经营情况急转直下,当月增速一度低于2021年同期,只在8月份时略有回升,累计增速持续下降(见图4)。


2022年,北京市1177家重点住宿业单位资产合计1263.5亿元,同比减少7.5%。实现营业收入268.4亿元,减少19.8%,恢复到2019年的61.6%。利润总额亏损65.5亿元,延续2021年的亏损态势,且降幅扩大了1.7个亿,2019年的利润为21.5亿元,2022年与2019年相比扩大87亿元。从业人员9.2万人,减少10%。


2022年住宿业接待住宿者1833万人次,减少31.3%,恢复到2019年的41.5%。平均客房出租率为38.7%,减少2.3个百分点。房价平均为442元/间夜,减少2.3%,其中高星级下降较为明显,以五星级酒店为例,2022年平均房价为712元/间夜,同比减少6.5%,比2019年减少21.8%。非星级住宿业市场占有率有提高趋势,收入占到50%左右,接待量占到71%左右。


3.景区、观光园


2022年,北京市重点监测的254家景区(以下数据不包括环球影城)共接待游客1.91亿人次,同比减少21.1%,恢复到2019年的60%,其中免票人数1.36亿人次,减少17.1%。76家事业单位收入合计83.4亿元,减少4.9%;178家企业单位营业收入合计64亿元,减少9.5%。


乡村民俗旅游受疫情多发影响,接待量有所下降。2022年全市1027家观光园接待游客707万人次,减少38.8%;总收入18.4亿元,与上年持平。7105个民俗民宿等经营乡村旅游单位(农户)接待游客1080.9万人次,减少20.9%%;实现收入13.7亿元,减少3%.


(五)旅游业提质增效


出台《北京市扩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费奖励办法》和《关于振兴文旅促进消费的行动方案》。持续打造“漫步北京”品牌,推出100个新晋北京网红打卡地和100个提名推荐打卡地,发布21条文旅骑行线路,推出虎年春节潮玩北京等86条主题游线路。持续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在全国率先推出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实施品读建筑发现北京之美-文旅资源开发计划。制定《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关于规范引导帐篷露营地发展的意见》(试行)。2022年,王府井等5家单位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前门大街、三里屯太古里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751园区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9个村镇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播出《我的桃花源》第二季。举办稻花香里逛京郊推广活动,推出北京15个不可不去的村庄。印发《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点)评定管理办法》,评定和复核全市102家红色旅游景区(点)。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延庆海陀滑雪旅游度假地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从7月10日开始至9月30日,通过去哪儿旅行平台,先后分三批向社会累计发放京郊住宿消费券,总计发放2945.3万元住宿消费券,带动京郊旅游消费3.6亿元,9150家住宿企业平均每家增收3.9万元,撬动杠杆约1:12.2。据测算,京郊住宿消费券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15.48亿元,带来5600~8000人左右的间接就业机会。


七、对外交流持续深化,重要服务保障圆满完成


成功举办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2022年芬兰等5国线上欢乐春节和2022年服贸会文旅专题旅游服务展。成功举办2022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发布《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2)》。积极推进雅典中国文化中心筹建工作。“2022发现中国之旅”启动仪式上,通过来自40个国家的58位文化和旅游外交官的视角,向世界推介北京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聚焦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力以赴完成冬奥村运行、赛事综合服务、开闭幕式组织、外国政要接待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行保障指挥部赛事综合保障组涉奥住宿领域应急预案》等6个预案、指引、方案类文件;督导完成60家签约饭店370个无障碍元素、57间无障碍客房的提升改造任务;组织5000多人次参加涉奥酒店场馆住宿餐饮培训。为10万余名涉冬奥人员提供优质住宿保障;建成16个冬奥文化广场,开展冬奥城市文化活动2.31万场;编创推广冬奥广场舞《一起向未来》;组织冬奥城市志愿服务1.8万人次。


八、2023年北京文旅工作思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促进首都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提升大国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注释:

①此处财政资金投入内容仅包括对市属单位投入情况,不包括在京中央单位数据。

②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基建拨款)/常住人

口数量

③数据来源于北京市财政局。

④ 表中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

⑤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一企多证,即同时拥有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许可证和演出经纪机构许可证。



 欢迎扫码报名免费参加 
 苏州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交流对接会 
 时间:2023年7月15日13:00 
 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B馆主论坛区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流浪地球”科幻乐园落户北京,能否让幻想照向现实?

官方梳理汇总:北京市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服务指南

☉转发!北京文化企业银行贷款官方指导手册来了!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维近4000期(持续10年有余,跨越近4000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