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长田内部信全文:AI在电影生产主要环节的应用

关注文产发展的 文化产业评论 2023-07-10
第3825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近日,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致光线员工内部信曝光,他在信中分享了AI技术在影视内容生产方面的思考、具体运用以及行业前景。直言: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迅速掌握和运用,将是一个公司或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属于会创造性使用AI的人。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致光线员工内部信


光线各位同事:


在经历了不寻常的三年之后,我们一起迎来了新的春天,也迎来了电影行业的开门红。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里,我们上映了四部影片,总票房近60亿元,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我们还有十部左右的影片计划上映,我对今年公司的业务充满信心。


在春节后的员工大会上,20位同事分享了对内容行业的见解和想法,涵盖新的创作理念、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手段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团队除了拥有卓越的执行力,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最重要的——永不停止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因此,我也想把自己近期的一点思考分享给大家。


电影诞生至今已一百多年,在每个重要的发展节点,技术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等等。眼下,我认为电影行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节点。早在数年前,AI技术已被应用在内容生产的个别场景,但总体处于试验阶段。而在过去的一两年里,AI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加速迭代升级的趋势;而今年以来ChatGPT的进展,使我更加确信接下来AI技术与内容创作的结合即将进入实质阶段,并将为影视行业带来重大变化。它不一定会改变产品最终形态,但很可能会改变产品的生产手段。我们必须思考和行动起来,主动探索AI在电影生产的主要环节的应用。我先提两点:


一、动画电影制作


相较于真人电影,动画电影的制作主要使用数字和技术工具,因此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进步对动画电影制作的帮助会更快、更显著。


我们在2016年成立了动画电影厂牌“彩条屋”,至今出品的动画电影总票房已超过110亿,同时彩条屋投资了超过20家动画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动画电影公司。彩条屋今年待上映的作品有《茶啊二中》《大雨》,同时《哪吒2》预计于明年上映。在去年,我们又成立了新的动画电影厂牌“光线动画”,旨在出品光线自有的动画电影,前期主要任务是开发我们历时两年梳理并构建完成的“中国神话宇宙”体系,第一部作品《小倩》预计于明年上映,而整个体系仅是初步开发就将耗时二三十年左右,并动用全行业的资源和力量


我们在几年前就意识到了制作力量可能会成为开发效率的掣肘,并着手投资和组建了数家动画制作公司,但产能仍远远不够。去年,我们开始组建自己内部的动画制作团队,但由于待开发项目数量太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制作力量仍将难以满足需求;而AI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制作效率,也可以提升影片在表演和视觉效果方面的品质。目前,我们的动画制作团队已经在探索多方面的应用,比如:


AI动画表演:可以根据动画师的要求,模拟真人演员的表演风格,自动完成动画角色的生动表演;


AI生成角色和场景资产:将照片中的人物、场景,转换生成动画电影中可以使用、同时带有影片自身风格的模型和材质资产;


AI生成毛发和衣服的动态效果:根据给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动画角色的表演动作,自动为角色增加毛发和衣服的动态效果;


AI自动布光渲染:将设计师绘制的氛围示意图,自动转换成灯光师的三维制作文件,并完成电影级画面的渲染;


AI用于动画特效、虚拟拍摄、衍生产品开发,等等。


二、创意及剧本


不论真人还是动画电影,优秀的创意和剧本都是决定影片能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我们在数年前建立了强大的项目部门,从各个渠道为公司寻找优质项目来源,既包括原创项目,也包括文学及影视作品的改编、真实人物和事件的再现等等;同时,既要阅读大量的外部剧本,也承担了公司内部所有剧本的评审工作。


我们每年有超过千个创意、剧本需要讨论和判断,日常处于不同制作阶段的滚动项目多达六七十个,如此众多的数量加上对剧本品质的严格把控,让剧本创作任务异常艰巨,难以保障所有项目如期进入开发,甚至个别项目进展缓慢,在创意和剧本环节耗时一两年甚至更久的情形并不罕见。因此,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创意生成和剧本创作的效率,将是我们的内容生产体系能否明显提速和优化的核心问题。而目前AI能够实际应用的场景已经包括:


按照给定的要求对文学作品、新闻事件、人物事迹等进行高效智能检索及初步整理,极大扩展覆盖面并节省人力;


利用关键词生成故事梗概,节省把一个有趣的脑洞落地的时间;初步搭建剧本框架,探索情节走向的可能性;


探索人设的多种可能性,丰富人物小传;


验证不同叙事结构下的剧本连贯性;


诊断已经成型的剧本所存在的问题,辅助剧本修改;


在角色、情节、对话和主题等层面提供写作素材、发散创作角度、优化写作结构;


以图片或视频方式对剧本进行预演,提前快速审视判断剧本与最终制作效果可能存在的差距和缺陷,等等。


AI技术日新月异,接下来的迭代更新速度会更快。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迅速掌握和运用,将是一个公司或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属于会创造性使用AI的人。公司已经行动起来了,我们的海外动画制作团队已经在摸索ChatGPT在业务上的应用,今后视需要我们有可能强化海外团队以与海外领先软件对接;在国内,我们也参与了百度文心一言的测试,并尝试在影视细分领域参与AI的开发和应用。但这些都远远不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日常工作中去进行探索式实践,让AI技术成为我们创作内容的重要伙伴;大家平时要多思考多讨论,有任何好的结合点,我们就立即付诸实践,不要怕做错,公司是你们的坚实后盾。当然不仅是对AI,公司实际上倡导的是“对内容产业的新趋势、新技术保持关注、思考并勇于付诸实践这样一种长期的态度和能力。


一切为了好电影。我们的管理团队在持续成长,我们的创意和制作队伍在日益壮大,我们的项目库在不断扩充并提升品质;与此同时,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在迎来高速发展,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让我们一起拥抱这个新时代。


王长田

2023.3.19


《致光线员工内部信》原文





 话题互动 
对AI对影视行业的影响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教科书级动画,《中国奇谭》是怎样做的?
我们用AI画了100幅画,发现AIGC现在与未来
AI绘画,创作的还是艺术吗?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